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23-11-20 08:42高少鸽李晶周仁华侍永伟沈骏
康复 2023年17期
关键词:眼震阵发性前庭

高少鸽 李晶 周仁华 侍永伟 沈骏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管状结石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当中,占全部眩晕疾病的19% ~ 25%。由于头部姿势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淋巴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短暂的眩晕、眼震等症状,对正常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此类疾病多采用推拿复位,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推拿复位后,仍会留下内耳前庭功能受损的后遗症,并出现头晕、头晕、头重脚轻、行走不稳、颈部僵硬等残留症状,如果这些残留症状不消失,将会对患者的平衡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加速前庭代偿的产生,并帮助大脑重新建立良好的平衡状态,从而减轻眩晕症状[2]。目前,前庭训练被应用于耳结石的治疗,疗效显著,故本次研究将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与手法复位单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展开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n= 60)、B组(n= 60),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3月—2023年3月。A组男32例(53.33%),女28例(46.67%);年龄26 ~ 69岁,均值(45.48±5.22)岁;体重44 ~ 88 kg,均值(62.34±5.62)kg;病程13 ~ 72 d,均值 (39.68±6.52) d。B组男31例 (51.67%),女29例 (48.33%);年龄25 ~ 68岁,均值(45.52±5.34)岁;体重45 ~ 87 kg,均值(62.26±5.71) kg;病程12 ~ 72 d,均值(39.47±6.34)d。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 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② 症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③ 临床资料齐全者;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 既往存在脑损伤与耳部手术史;② 伴有脑梗死、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③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 意识、精神异常;⑤ 入院前15 d内服用过止血药物。

1.2 方法

A组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头向患侧偏转大约45 °,持续1 min后,将患者头逐渐转正,将头健侧偏转大约45 °,维持1 min后再向健侧转头,身体保持90 °,并面部朝下维持1 min调整为坐位,指导患者将头部向前倾斜30 °,反复进行训练,直至调整到下一位置时无眩晕、眼震等症状,最后再重复治疗2 ~ 3 次,持续治疗3个月。

B组采取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手法复位与A组相同;在此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

(1)卧位训练:指导患者在床上保持平卧位,先快后慢的进行眼球运动与先慢后快的进行头部运动,运动完成以后,可指导患者轻轻闭上眼睛。

(2)坐位训练:指导患者坐在软床或者沙发上,将手臂向前伸直,并进行耸肩、弯腰捡东西、转肩等操作训练,重复训练15 ~ 20遍,3次/ d,训练结束后可再次进行卧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与头部运动。

(3)站位训练:除了上述几种训练方式以外,指导患者进行睁眼/闭眼坐起-站立、边走边跨过障碍物训练、投掷塑料球训练,在训练时指导患者眼睛要始终去看清视靶或球,3次/ d,30 min /次,连续训练4周。

1.3 指标观察

(1)治疗疗效: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评估疗效,显效为患者眩晕与眼震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眩晕与眼震症状有所好转;无效为症状表现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症状表现: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2组症状表现,满分6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症状表现越严重;采用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估2组躯体、情感、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眩晕程度越严重。

(3)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平衡能力,满分56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平衡能力越好。

(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2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治疗有效率较B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症状表现

治疗前,2组VSI与DH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SI与DHI评分均降低,且A组VSI与DHI评分均较B 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表现评分对比(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表现评分对比(分,±s)

组别例数VSI评分DHI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组6032.82±5.2130.63±4.4775.36±8.4843.45±5.24 A组6032.65±5.3826.26±3.1675.52±8.4330.23±5.11 t值0.1766.1840.10413.991 P值0.8610.0000.9180.000

2.3 平衡能力

治疗前,2组BB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对比(分,±s)

表3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对比(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B组607.41±3.2542.16±5.8240.3800.000 A组607.92±3.3649.64±6.2346.6550.000 t值0.8456.796 P值0.3990.000

2.4 生活质量

经过治疗,A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角色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后SF-36评分对比(分,±s)

表4 2组治疗后SF-36评分对比(分,±s)

分组例数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角色功能B组6045.38±3.6546.13±5.6148.26±5.4247.83±5.75 A组6056.21±3.7458.22±4.8258.34±4.7958.46±5.38 t值16.05212.66210.79410.457 P值0.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将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应用到A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并以手法复位治疗的B 组为参照,结果发现,A组较B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说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经过康复训练以后眩晕、眼震等症状改善明显,综合治疗效果更为优异;A组较B组VSI及DHI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证明在手法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的支持下,患者的前庭症状明显改善,眩晕程度明显减轻,患者躯体、情感、功能改善更为优异;A组较B组BBS评分明显更高,P<0.05。说明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平衡能力改善良好,病情受累恢复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应用;A组较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证实,患者经过治疗以后,随着功能康复更为良好,患者生活质量也最大幅度得到改善,疾病明显转归[3]。可见,通过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平衡水平,改善患者的眩晕、平衡及眩晕等症状。因此,临床医生可以在正常人的基础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正位复位。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来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比如说,患者的肢体行动不便,就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有使用药物的禁忌证,就可以选择前庭康复训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一边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一边进行药物治疗[4-5]。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综合效果更为显著,与单一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相比,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优化患者平衡功能,促进患者前庭功能、眩晕症状转归,并间接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采纳。

猜你喜欢
眼震阵发性前庭
头晕/眩晕的病史采集及眼震检查(续)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