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完善汉籍存藏,促进文明互鉴

2023-11-21 02:41张媛媛李潇雨
山东画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合璧编目藏书

张媛媛 李潇雨

“汉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布,是域外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和积极的选择,是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文交流互鉴的直接体现。合璧工程着眼于保存历史,见证文明,强调世界眼光和中国关怀,既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促进国际汉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也可从域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自主选择中发掘世界文明的共通性,实现中华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繁荣。”

这是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郑杰文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讲话。汉籍合璧工程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他和团队在做的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已经年逾古稀的郑杰文,为了汉籍合璧工程,常常四处奔波。从尼山归来的他,因为身体有恙,住进了医院。在病房里,他依然记挂着工作,电话不断。

郑杰文与汉籍合璧的故事要追溯到十三四年前。那时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想在教育部的十年规划(2010-2020)中有所贡献,就召集了专家学者开会共议。“我们决定做‘子’部书的研究,初衷很简单,就是认为学界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更深入的研究还在等着他。

2010年起,山东大学开始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对境内外现存子部汉籍开展系统整理研究。2013年11月,基于子海项目的成功经验,山东大学提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设想,将汉籍整理、研究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将合作对象由东亚扩展至全球,全面实现中国大陆缺藏汉籍珍本的再生性回流。

虽然汉籍合璧工程的设想早在2013年就被提出,但毕竟“兹事体大”,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经前期一系列论证和规划,2018年11月,我们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

目前,汉籍合璧工程已调查境外1988家藏书机构,正在开展其中554家藏书机构所藏汉籍的编目工作,已目验编纂36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版本目录。郑文杰和团队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数字能衡量的。“我们的编目工作很烦琐、很复杂,有些藏书机构编目不仔细,只是记录了何时何地收藏了这本书,并没有记录书的实际年代与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只核对他们的编目找出我们没有的,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致的工作。” 一些海外藏书机构对日均借阅数量有限制,团队成员经常一天往来奔波几个小时、多次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才能看到四五種汉籍。而且国外各藏书机构的影印费用也不一,个别十分昂贵。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从编纂的境外中华古籍版本目录中发现了1900多种中国大陆缺藏的珍稀汉籍,并复制回归1600余种。”但编目及回归并不是他们工作的终点,他们还需进一步精选学术价值高、内容完整、学界亟须的古籍,通过标点、校勘等形式开展整理工作,对境外中华古籍的存藏、流布及影响开展学术研究。目前已有140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境外汉籍正在或完成了整理工作。

2022年秋,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山东展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相关成果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发现的系统总结16世纪初中国冶铁技术的《铁冶志》孤本,到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舟山诗人陈庆槐所著《借树山房诗草》稿本;从俄罗斯藏宋代刻本《淮南鸿烈解》,到英国所藏记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福次咸诗草》稿本……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古籍,属于中国大陆著录未见或缺藏的珍贵版本和品种,在全球合璧工程团队的努力下,回归到它们的诞生地,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助力。

汉籍流散境外,唯有“合璧”,才能揭开中华文化的“整幅画卷”。尽管困难重重,但郑杰文及其团队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止。保存历史、见证文明,他们任重而道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合璧编目藏书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大小合璧,微宏互彰
东西合璧 融古通今——邹涛艺事赏析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珍惜每一本藏书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御製四體合璧《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章嘉國師、文本及多語體翻譯
清代帝后御赐多语合璧匾额的制作及悬挂始末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