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应用分析

2023-11-22 04:18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站谭敬德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9期
关键词:切块种薯机具

○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站 谭敬德

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韩昌远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属马铃薯适宜种植区域。云南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800 万亩以上,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0%以上,是全国冬作马铃薯最大产区,总产量1200 万吨左右,年产值200 多亿元,是省内第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一、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马铃薯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产业。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以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和周年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为核心,形成了春、秋、冬马铃薯三季周年生产、周年供应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云南春作马铃薯600 万亩,冬作马铃薯240 万亩,其余为秋作马铃薯。全省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滇东北,种植面积居前两位的分别是曲靖市、昭通市,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66%。冬作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红河、文山、德宏等州市,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30%。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一是气候优势。云南省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区域广,遍布全省,各季节均有种植,具体可分为高海拔一季春作区、中海拔春秋二季区和低海拔冬作区。二是消费优势。云南民间有句俗语说:“吃土豆,长子弟。”云南人特别喜欢吃马铃薯,人均消费量约50 千克,是我国人均消费量最高的省份之一。旺盛的消费需求是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工优势。以薯片、淀粉加工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子弟”“天使”牌土豆片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2011年在宣威投产的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年耗用鲜薯30 万吨,可年产5万吨马铃薯精粉。四是周年生产优势。周年生产是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的一大优势。

云南省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马铃薯种植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田块小、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机械作业困难等现实难题一直在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

1.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及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品种特性等,云南马铃薯主要采用高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

该模式通过起垄高培土,地膜覆盖栽培,既保证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又能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加单薯重量,减少畸形薯比例。同时实行宽窄行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田间积水,减少病害和烂薯,可比平地栽培增产15%以上、商品薯率提高20%以上。其播种方式为垄作双行,播种密度一般为3500—6500 株/亩。各地形成以中、小机具配套为主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或半机械化技术模式。

2.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模式。上茬作物收获→秸秆处理→深翻→机械耕整地→马铃薯机械起垄播种施肥(或机械开沟、人工沟上点播、机械施肥、机械覆土)→机械中耕培土追肥→机械植保→机械杀秧→机械收获。

3.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实践。

(1)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用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早熟鲜食用或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各地主要种植品种有合作88、威芋3 号、丽薯6 号、丽薯7 号、宣薯2 号、云薯304、云薯401、云薯505、师大6 号等。

(2)种薯处理。选用合格脱毒种薯,两种方式处理种薯。一种是选择种薯纯度、净度不低于98%,大小均匀,清洁、不干皱、无病菌、无虫卵,单个重量在50—80 克之间的整薯作种。另一种是种薯催芽切块。播种前10—15 天催芽,播前1—2 天切块,切块时用的两把刀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交替使用。纵切种薯,种薯切块控制在30—50 克,切块上有2 个以上的芽眼为好。切块后对种薯进行糊口、消毒。切块形状适于机播为好。

(3)机械整地。尽量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前茬为非茄科作物、光照充足的地块。选择适宜机具。优先选择70 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犁、旋耕机深耕、细碎土壤。犁耕深 25—30cm,旋耕深15—20cm。整地后做到墒面平整、土垡细碎(碎土≥80%)、土层疏松,沟直相通,能排能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一个疏松深厚的活土层。

(4)播种。当地下10cm 处地温为7—22℃时适宜播种。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下药、播种、覆土、起垄、镇压、铺滴灌带、铺膜等作业,可实现单垄双行、单垄单行种植。或者,使用中小机械开沟、人工沟上点播、机械施肥、机械覆土、铺膜完成单垄双行种植。单垄双行种植采用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按品种、播种量定,以墒情定播种深度,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7cm;地温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15cm。机具作业要求播深一致,覆土均匀严实;起垄带铺膜作业时须同时实施喷药除草作业,种肥应施在种子正下方或侧下方5cm 以上,肥条均匀连续。

(5)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马铃薯属茄科高产作物,需肥量大,喜磷、钾肥。一是底肥。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2000 千克、氮磷钾10:10:10 的复合肥80—100 千克。二是追肥。结合中耕管理进行追肥。齐苗后,苗期配合中耕培土施尿素10 千克/亩,硫酸钾10 千克/亩。马铃薯块茎膨大开始期,施用硫酸钾20 千克/亩,同时用0.2 千克/亩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1—2 次,间隔7 天。

2)中耕培土。用培土机或田园管理机一次性完成行间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作业。整个生育期培土2—3 次,齐苗后结合追肥培第1 次土,促进匍匐茎形成和结薯; 现蕾期培第2 次土,增加薯块膨大空间;植株封行前清沟培第3 次土,保证垄高25 cm 以上,减少绿皮薯和畸形薯的形成,防止病菌人侵形成烂薯或病薯。

3)灌溉。可采用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装备。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块茎形成期及时适量浇水,块茎膨大期不能缺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及时排水,田间不能有积水。收获前视气象情况7—10 天停止灌水。

4)植保。使用植保机械对马铃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马铃薯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按植保要求选用药剂、用量,防治草害、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地老虎、蚜虫为主的病虫害。主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农药用量少、对人体伤害小、作业效率高,农户易接受。

(6)机械化收获。马铃薯收获前采用横轴立刀式杀秧机灭秧,露出垄形,保持垄形完整不伤垄。要求茎叶杂草去除率≥80%,切碎长度≤10cm,割茬高度<10cm。然后根据地块大小,选择中小型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收获,一次作业可完成挖掘、振动、分离、铺放等作业。挖出的薯块应集中铺放于作业带上,要求挖净率>98%,明薯率≥97%,伤薯率<3%。

三、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条件差。云南多丘陵山地,地貌复杂,马铃薯多种在山地、坡地,地块小,水利等设施配套差,严重制约了机械化发展,基本靠人工种植,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占种植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管理措施比较粗放,难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2.机具适应性、可靠性均有待提高。云南农机工业基础薄弱,无马铃薯生产专用机具生产企业,使用的播种、收获机均为外省农机企业研制生产,其生产的机具以大中型机具为主,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是按照北方的农艺要求设置,导致机具性能、适应性、可靠性均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的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时,肥料容易对种子切口造成伤害,导致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没有人工播种高。因此部分种植户不愿意用机械播种,而采用机具开沟,人工点播。

2)马铃薯播种机零配件稳定性、可靠性差,容易损坏,导致故障率高。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破皮率、伤薯率偏高,影响售价。

3)马铃薯苗和杂草的杀青效果不理想,苗和杂草易缠绕在机器上及混在土壤中,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和马铃薯的分离。

3.农机农艺融合不协调。马铃薯生产种植模式多,夹杂间作套种,以提高产量和提高复种指数为目标,与机械化作业要求不一致。马铃薯人工生产各个环节的农艺要求均存在与机械化不协调的问题,垄距从60cm 到100cm 不等,导致与机械作业不匹配。同时农户对机播与传统的株、行距、垄高、垄宽的选择等心存疑虑,也影响机具推广使用。

四、对策与建议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宜机化水平。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有条件的农田进行规模、高标准的区块化、规范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同时提高改善水利、机耕道的设施条件,使改造后的农田满足农机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级层面要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为重点,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工信等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强化沟通协调,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推动农机装备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补齐短板弱项,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主攻方向,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逐步解决、疏通云南马铃薯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方面的堵点、痛点。

3.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在保证有效株和稳产、高产前提下,通过加大示范和宣传力度,规范统一马铃薯种植中株距、行距、垄高、垄宽,使得这些农艺技术规范符合马铃薯机具作业要求,便于机械化作业。

猜你喜欢
切块种薯机具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比萨切块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费乌瑞它切块与整薯播栽的性状和产量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魔芋切块繁殖的生长特性及产量分析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六种经济作物实用新机具
马铃薯种薯切块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