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阳楚墓出土的玉器

2023-11-22 03:41马晓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光素淅川县南阳市

马晓婉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楚国初封于西周初,后逐渐强盛,地域不断扩张,文化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楚早期建都在南阳淅川县丹阳镇,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古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丹江水孕育了古老的淅川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淅川下寺楚墓群位于丹江水库西岸,这里出土的玉器是目前春秋中晚期楚玉的精华,对研究楚玉的源流和演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南阳出土春秋楚玉分类

从地域、数量、时代上看,南阳淅川县下寺出土的玉器数量最多,时代可追溯至春秋中晚期;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国贵族墓葬也出土了不少玉器;南阳市区内也有不少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以南阳市物资城一号墓为代表的彭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最多。从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南阳楚墓出土玉器可分为装饰、礼仪、生活和象生等四类。

一是装饰类用玉,这类玉器有瑗、环、璜、珩、玦、龙、虎、冲牙、管、长扁条形饰、牌饰等。

玉瑗: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一件(图1∶1),棕黄色,玉质细腻。正面饰变形龙纹,内外缘各饰一周绹索纹,背面光素。直径13.5厘米,好径6.9厘米,厚0.38厘米。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一件(图1∶2),长石变粒岩,青色,质润微透,受沁呈灰白色,通体磨光。直径8.5厘米,好径4.35厘米,厚0.5厘米。

玉环:两件,春秋晚期,均为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青白玉,温润细腻,微透明。一件(图1∶3)局部受沁呈鸡骨白,器表饰绹索纹。外侧有一缺口,缺口下方钻一圆孔,与缺口相通,圆孔旁琢一个多边形星状穿。直径5.7厘米,孔径2.7厘米,厚0.55厘米。一件(图1∶4)有褐色沁斑,通体饰绹索纹。直径4.3厘米,孔径2厘米,厚0.5厘米。

图1 装饰类用玉

玉璜:一件,战国时期。南阳市八一厂M1出土(图2∶1),由五件单体璜连缀成一体,青白玉,质润微透。受沁呈黄白色。五件单体璜纹饰相同,大小略有差异。正面皆饰变形云纹,背面光素,外弧边琢三道凹槽。余三边皆琢两道凹槽,左右两侧各钻两个斜穿。单体璜长2.65~3.2厘米,肉宽1~1.1厘米,厚0.2厘米。

图2 装饰类用玉

玉珩: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和尚岭M2出土一件(图2∶2),青玉质,温润微透,有褐色沁斑,片状。两端的三个侧面琢有脊齿,正面饰简化龙头纹和云纹,背面光素,两端及背部各钻一穿。长11.8厘米,宽6.8厘米,厚0.1厘米。淅川县徐家岭M10出土一件(图2∶3),青玉,半透明,大部分受沁呈深褐色。两端及上下部各有对称的脊齿,弧顶有一单面钻圆孔,两面均饰凸起的谷纹,周边饰线纹。长15.8厘米,肉宽2.6厘米,厚0.5厘米。

玉玦:两件,春秋中期。淅川县下寺M7出土一件(图2∶4),青白玉,润泽细腻,质密微透。一面满饰变形蟠虺纹,一面为素面,残存圆形切割痕。直径5.1厘米,孔径1.3厘米,厚0.2厘米。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一件(图2∶5),青白玉,白色微黄,质细微透。片状,两面饰纹,两面均浮雕蟠虺纹。直径5.9厘米,孔径2.8厘米,厚0.3厘米。

玉龙:三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一件(图2∶6),青白玉,有透明感,局部有褐色沁斑。躯体呈钩状,断面呈不规则圆形,一端平齐,有穿孔,一端尖细,器表饰左旋绹索纹。长5.35厘米,断面直径0.8厘米。淅川县下寺M3出土一件(图3∶1),棕褐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雕琢成伏卧回首状,躬背,卷尾,前后肢皆向前屈伸,通体饰勾云纹,上颚有一钻孔。长2.1厘米,高1厘米,厚0.23厘米。南阳市商业公司M44出土一件(图3∶2),青白玉,片状。正面饰有角的伏卧龙,腹饰龙头纹,前后肢饰鳞纹,背面光素。头、尾各有一穿,背有一小穿。长9.1厘米,宽1.6厘米,厚0.2厘米。

图3 装饰类用玉

玉虎:一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3出土(图4∶1),青白玉,色润微透,全器受沁呈棕红色,扁平体。虎俯首,口微张,圆目,凹背凸腹,屈肢卷尾,呈卧俯状。两面纹饰相同。颈、身琢龙头纹,尾饰双排鳞纹。口、背、尾上均有一小穿孔。长6.4厘米,宽2.05厘米,厚0.3厘米。

图4 装饰类用玉

玉冲牙: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一件(图4∶2),青白玉,温润微透,有褐色沁斑。扁平体,状如水牛角形。通体饰绞丝纹与素面相间的纹饰,粗端钻一浅孔,孔后有一穿。长4.85厘米,粗端宽1.2厘米,厚0.55厘米。淅川县下寺M2出土一件(图4∶3),青白玉,微透,有褐色沁斑,扁薄体,角状。两面饰纹,一端阴刻龙首纹,另一端较窄而尖。龙口微张,圆目,上下侧饰对称的脊齿。身饰两个龙首纹。弧背中部外缘有一穿。长6.3厘米,粗端宽6.5厘米,厚0.3厘米。

玉管: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2出土一件(图4∶4),青白玉,受沁呈浅黄色。器身为细长管状体,中段一侧横钻一孔,器表琢成多节状,饰简化龙头纹与绞丝纹相间的纹饰,制作精美。长8.1厘米,直径0.7厘米,孔径0.4厘米。淅川县下寺M3出土一件(图4∶5),青白玉,温润微透。两端略细,中间较粗,体呈蚕蛹状。绹索纹与素面相间,有穿孔。长1.9厘米,最大径0.85厘米,孔径0.2厘米。

玉扁长条形饰:两件,春秋晚期。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一件(图5),青白玉,温润微透,有灰色沁斑。体微弯,四棱形,横断面上宽下窄。四面饰纹,两侧面纹饰相同,饰云纹,上下皆饰“V”字形纹。宽端钻一浅孔,象征龙口,稍后一横穿,与口部孔相通。长6.6厘米,宽0.95~1.15厘米,厚0.7~0.85厘米。淅川县下寺M3出土一件(图6∶1),青白玉,色润微透,器表受沁呈灰白和棕色。弧脊长方体,两面各饰两个相对的龙头纹,上下两侧琢出脊齿,突出部分饰云纹,凹下部分饰绞丝纹,有一通穿。长4.45厘米,宽0.9厘米,厚0.55厘米。

图5 装饰类用玉

图6 装饰类和生活类用玉

玉牌饰:一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图6∶2),青白玉,温润微透,器表经浸蚀呈乳白色,片状,上宽下窄近方形。正面下部饰一兽面纹,两侧饰对称的蟠螭纹,背面光素,上端有一脊齿,上、下部居中各有一小孔。长7.1厘米,宽7~7.5厘米,厚0.2厘米。

玉串饰:两串,春秋晚期,均为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一件(图6∶3)由三十件小玉牌与小玉珠串成。小玉牌为青白玉,形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呈龟背状,下平,有二穿或四穿,两端有横凹槽。下有二穿者正面两端各饰一虬龙;有四穿者正面两端饰云纹。另一件(图6∶4)上部为绿松石串珠,下部为玉管、小珠、玉蛙、大小玉牌相间串成。大玉牌三件,青白玉,质润微透,整体近椭圆形,大小相同,两端有横凹槽,正面饰俯视的龙头纹,臣字目,大角后披。三件大玉牌下部:一件光素;一件中部饰鳞纹,两边饰短斜线纹;一件中部饰弧纹;一件饰短斜线纹和弧线纹。玉蛙八件,七件腹有四穿,一件有一纵穿。

二是生活类用玉,有梳、笄、耳勺、柄等。

玉梳: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一件(图6∶5),玉料呈棕黄色,略有红色沁斑。体扁平,整体呈“T”字形,背略上鼓,两侧各有一凸脊,上部两面均以阴线饰变形龙纹,下部琢十八根梳齿,其中六根残断,梳齿尖锐,间距均匀,制作精良。梳高7.7厘米,宽5.6厘米,厚0.5厘米。淅川县九女塚M6出土一件(图6∶6),战国中晚期,青白玉。体扁薄,整体近长方形,平背,下部琢十一根梳齿,间距不均,通体整体磨光。梳高6厘米,宽2.7厘米,厚0.5厘米。

玉笄:一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图7∶1),青玉质,质润微透,体近长圆柱状,笄帽呈螺钉形,上粗下细。顶面中部下凹,上端刻云纹,下端饰两周绹索纹,绹索纹间刻双勾云纹。笄身雕三周勾云纹,并间以两周竖阴线纹,下部碾磨光滑,不加雕饰。该玉笄为玉器中的佳作。长16厘米,直径0.9厘米,帽径1.9厘米。

图7 生活类用玉

玉耳勺:一件,春秋中期。南阳市西关煤厂出土(图7∶2),青玉质,润泽细腻,质密微透,狭长片状。柄端饰一鸟首,短如勾,长柄饰脊齿,鸟首下部钻一穿,通体磨光。长8.7厘米,最宽处0.7厘米,厚0.25厘米。

玉柄:一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0出土(图7∶3),青白玉质,温润细腻,微透,体呈“工”字形。周边雕琢有对称的脊齿,表面饰窃曲纹和云纹,顶端琢銎眼,以纳匕首柄端于銎内。匕身长12厘米,两头宽3.8厘米,中间宽2.1厘米,厚0.5厘米。

三是礼仪类用玉,这类玉器有璧、琮等。

玉璧:三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2出土两件(图8∶1),青白玉质,受沁呈黄白色。片状,近圆形,两面纹饰相同,饰四个兽首纹和变形龙纹。璧孔正圆,璧外三侧有凸棱。直径6.3~6.85厘米,好径2.05厘米,厚0.2~0.27厘米。淅川县下寺M3出土一件(图8∶2),青白玉质,色润微透。外周磨制不规整,器表受沁呈棕红色,素面。直径12.5厘米,好径4.1~4.4厘米,厚0.1~0.32厘米。

图8 礼仪类用玉

玉琮:一件,春秋晚期。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图8∶3),绿冬陵玉质,绿色,色润。器中有纵向穿。高4.2厘米,宽6.7厘米,内径5.5厘米。

四是象生类用玉,有玉人、虎、鸳鸯、鹰等。

玉人:两件,春秋中期。淅川县下寺M8出土一件(图9∶1),白玉质,质密微透,圆形玉管状体。一侧琢浮雕人像,玉人头顶扁平,圆头短颈,细目,鼻脊及鼻翼宽阔,双耳外凸,闭口,袖手置于胸腹间,下身着蔽膝,腿短粗,双足立姿,足趾裸露。通高2.6厘米。淅川县徐家岭M2出土一件(图9∶2),青白玉,微透明,通体受沁呈黄褐色,圆雕。面目刻画清晰,长脸,双臂下垂,双手交合于腹前,跽坐。头顶正中至两腿间有一圆形小穿孔。通高2.15厘米,宽0.75厘米,厚0.7厘米。

图9 象生类用玉

玉虎:两件,春秋晚期。淅川县下寺M1出土两件(图10),为一玉对剖,大小形状相同。青白玉质,微透,部分受沁呈灰白色,片状。虎低头弓背收爪,呈伏卧状。背面光素。正面饰纹,头、前肢饰变形龙纹,身饰平行曲线纹,臀、尾中部饰简化龙纹,尾尖上卷,上下边饰绞丝纹,口、尾处各有一穿。长14.6厘米,宽7.35厘米,厚0.4厘米。

图10 象生类用玉

玉鹰:一件,春秋晚期。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图11∶1),青白玉质,细腻微透,近圆雕。勾喙圆目,翅上扬,屈肢缩爪,呈飞行状,翅缘和身下侧饰绞丝纹,身饰变形龙纹,翅饰鳞纹。有一穿,翅上卷成穿。通长3.55厘米,高2.4厘米,厚1.3厘米。

图11 象生类用玉

玉鸳鸯:一件,春秋晚期。南阳市物资城M1出土(图11∶2),乳白色,温润细腻,微透,圆雕。卧姿,扁嘴微张,圆形目,短颈,顶饰一近心形纹,身两侧饰云纹,下部饰绞丝纹,腹下饰两排鳞纹,纵横穿呈“十”字形交叉。高1.8厘米,厚0.95厘米。

2 结语

从器型种类看,南阳楚墓出土玉器反映出楚玉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即由礼仪性为主转向以装饰性为主,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周王室衰微及礼坏乐崩的历史事实。从雕刻纹饰看,南阳处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南阳楚玉既有楚文化本土特色,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因子。这一时期楚墓出土的玉器、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较常见的还有绹索纹、网纹、云纹、涡纹、龙凤纹等,与中原地区同时期此类器物纹饰没多大差别,但也有发展创新。南阳楚墓出土的玉器用阴线雕刻得更加细腻,整体纹饰显得更质密、更拥挤,显示了南阳楚玉的地域性特色。从雕刻技艺看,有阴线刻、浮雕、浅浮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技法多样而娴熟,达到了楚玉雕刻的最高水平。

南阳楚墓的玉器集中出土于贵族墓中,墓中还大多出土有带铭文的青铜器,如淅川县下寺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标明了是楚国令尹王子午及两位夫人王室贵族墓地。南阳春秋时期为申国,之后被楚国所灭,设立申县,被楚国统治管辖,南阳市西关煤厂及其附近物资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标明了墓主是申县彭公以及他的后辈子孙彭无所及其家族贵族墓地,从中出土大量的玉器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等级与用玉礼制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文化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光素淅川县南阳市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论紫砂壶“福圆”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祝福
论紫砂壶“虚扁”的工艺技巧和光素之美
淅川县
南阳市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淅川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