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实践与策略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为例

2023-11-22 03:42赵梦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创活化文物

赵梦阳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高品质的展览、前沿的科技手段、丰富的文化传播精品和互动的文创产品不断探索文物的活化利用。本文通过积极挖掘、深入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展示、开发利用并使之活化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让馆藏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向人民群众。

1 博物馆文物活化的重要意义

文物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璀璨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让文物活化就是让历史活化,对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中华文化和华夏历史有着深远意义。

1.1 有利于创新展出形式,赋予馆藏文物更多生动性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承载着服务历史、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集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使命于一身。因此,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出载体优势,推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展览,讲好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故事。当前,数字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很多博物馆也顺势而上,搭上数字技术的快车,在文物展览中应用数字技术,使原本沉寂、扁平化的文物变得活灵活现,形象变得立体鲜活,更容易让观众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 有利于挖掘精神内涵,赋予馆藏文物更多创意性

文物记录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记载了文明的演变与进步,要活化文物,就要在保护上更加重视,在开发手段上更加创新,如此才能解锁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①当前,党和国家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事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一大批“文创热潮”。热播的文博类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图1)等带动了年轻人对文物的喜爱和追捧,让原本古老厚重的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获得了大量关注,迎来了春天。

图1 文博类电视节目

1.3 有利于推进文旅融合,增强产业联动的辐射效应

目前我国已有56处世界遗产,我国“文物大国”的称号实至名归。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打卡文化遗产胜地,带动文旅融合的新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场景每年游客接待量达3亿人次。以旅载文、以文兴旅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深层次开发,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4 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互通的传播效应

文物是中国形象的生动刻画和中国精神的内在体现,是无声的中华文化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展示者,是增进对外文化交流、输出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媒介。通过海外展览、中外合作交流等形式,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一件件制作精美的文物,来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宣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理念。

2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创新性思考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如何迎合参观游客需求,增强展品观赏性与互动性成为新的问题,如何让参展的文物更具活性,更加立体鲜活、生动直观,是新时代背景下值得深入挖掘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2.1 互动博物馆,现场体验新模式

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引入到博物馆互动模式中,积极拓展线上服务,打造云端博物馆展览,推出网上直播展览等新形式。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呈现展出现场,小至文物,大至展厅、博物馆,通过对局部或整体画面的任意放大或缩小,可以任由观展者观赏感兴趣的细节或场景,从而使观展体验获得极大提升。②为博物馆设计App也是打造互动博物馆的方式之一,开通线上展厅、自助导览、智能导航、人工智能互动等模块,衔接线上与线下体验,全方位增进互动,打造智能化博物馆,增加深度体验与深层交流,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图2)。

图2 博物馆新媒体综合运用

2.2 掌上博物馆,随时随地游实景

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人们出行不便,“线上观展”应运而生。通过线上云展出的形式实现文物活化,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文物实物转化为云端影像。在云端,博物馆可以丰富展现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开通相应账号,进行抖音直播、快手直播、微博互动等,提升网民关注度和参与度,减少现实因素的限制,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观展需求(图3)。保持对网上展览信息的更新频率,及时关注变动情况,始终保持网络信息处于最前沿动态。展品解说不仅要涵盖基本概况,还要有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等,打造完整的知识脉络图,便于观众清晰明了地了解感兴趣的内容,以产生如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深度还原历史场景。硬件技术的更新也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服务与之适配,工作人员的技能更新也要保持同频,要针对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服务工作进行培训,特别是宣传推广和账号运营方面的技能有待加强,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技巧和传播规律,以更好地扩大官方网络账号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出掌上博物馆的独特优势。

图3 线上展览

2.3 研学博物馆,寓教于馆新载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产生强烈需求,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领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各不相同,针对需求的差异性,博物馆应该推出不同的资源内容,内容设计上要突出互动性和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的学习理念,以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博物馆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组建教育培训基地,让博物馆成为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教育实践平台,丰富学习方式、扩充学习场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图4)。此外,加强App开发设计,提供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游戏与互动活动,集娱乐与学习于一体,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学习热情,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4 博物馆研学

2.4 文创博物馆,旅游产品带回家

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件小小的文创产品,浓缩了博物馆的面貌和精神,暗含了对博物馆的参观记忆,早已超脱了工艺品本身的价值,更是蕴含丰富历史积淀的文化商品(图5)。打造文创博物馆,可以起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精神价值的作用,因此文创要兼顾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博物馆文创要迎合公众需要,力求展示更多的文化,这样博物馆才更具有吸引力,即便人们不是每天都参观博物馆,也能每天见到和使用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无形之中加深了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博物馆的作用,也有助于传播品牌、塑造形象。数字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致力于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更好地交互,实现文创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升级,实现用户与文创设计的文化互动体验。

图5 博物馆文创区

2.5 品牌博物馆,大力宣传树形象

打造鲜明的博物馆品牌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呈现博物馆面貌。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具有科研、收藏、教育等功能,所以应该保持高冷的严肃感和学术性;但随着社会大众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不能只做文物的“保险库”,还要当好公众的“文化老师”。这就要求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走下“高冷神坛”,变得更加亲民。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无疑要扛起第一任重担。同时,博物馆不能“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地方特色,要融入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博物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宣传、教育、文化、旅游、商业等资源,注重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渠道,创新品牌形象推广的形式,以品牌包装、品牌亮相、品牌推广扩大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

3 新时代博物馆文物活化的新思考和路径

欣然逢盛世,勇毅担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文博人,我们如何回应历史使命、书写时代答卷是应做出的思考,不忘来时路、积极向未来是我们给出的答案。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投身建设文化强国,才能在借鉴历史中探索前沿,在解放思想中阔步前行,不断丰富推进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让博物馆焕发新时代的生机活力,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3.1 优化基础设施,做延长文物生命的保护者

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全、是否便民,是游客评价博物馆的重要标准之一。博物馆环境舒适、硬件设施配备完善,能直接提高游客的参观满意度。配备母婴室、特殊群体专用洗手间、无障碍通道、盲人阅读器等这些细节的完善可以大幅提升服务水平(图6)。硬件提升的同时不应忽视软件设施的重要性,这更体现博物馆服务的细节是否过硬。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从服务理念、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博物馆软实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管理理念的提升,既能扩大宣传效应,吸引群众参观,又能普及文物知识,引导群众增强保护文物的理念。

图6 博物馆无障碍通道

3.2 提高办展水平,做展现中华文化的弘扬者

博物馆长期以来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博物馆内的各种展品进行保管和展示。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跟随时代脚步不断发展变化,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也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为博物馆赋予更多新的时代价值。打造精品陈列,将其作为文化建设阵地,起到宣传文物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发挥文化传播作用的重要体现,一座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宣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文化宝库。

3.3 丰富宣传手段,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教化导向作用,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外要在大力宣传上下功夫,向人民群众推广宣传博物馆和文物故事;对内要在丰富自身上下功夫,规划博物馆的特色建设,向人民求教,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让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补充文化营养的精神粮仓。

3.4 提升服务水平,做焕发文物生机的践行者

博物馆免费开放,迎纳社会各界人士,不同人群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也标志着博物馆已从以往服务精英文化向服务大众文化转变,故而需要博物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整体服务水平还有较大进步空间,面向公众的服务细节化程度还不够,服务范围也较为局限。在面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时,要有与之适配的服务内容,尤其是残障人士、老人儿童、外国游客等特殊群体。同时,参观群体不断扩大,对博物馆的配套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周边的交通设施、配套服务等应纳入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范围,如是否有便于出行的公共交通、是否配套停车场、有无餐饮服务等。提供的服务越基础、越实用,越有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从而让游客专注于博物馆游览,全身心投入博物馆参观中,用心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倾听历史的声音。

注释

①徐卫民,李静宜.从“探宝”到“寻知”:浅谈传媒中的文物活化[J].文博,2022(6):108-109.

②周洁.给文物活化一个支点:关于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一些思考[J].艺术品鉴,2022(12):94-96.

猜你喜欢
文创活化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