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影像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分析

2023-11-22 03:56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刘广权
艺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动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刘广权

“作为舞蹈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舞蹈影像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诠释着舞蹈艺术与数字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新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通过影像来呈现,如何理解舞蹈影像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舞蹈影像作品,是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舞蹈影像

广义的舞蹈影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森博格提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涉及歌舞片、舞蹈题材专题片或纪录片、舞蹈教学中的录像、舞蹈演出时的投影等所有在屏幕上出现的舞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舞蹈影像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将舞蹈影像纳入新媒体舞蹈的范畴,认为其主要分为“‘屏幕上的舞蹈’和‘舞台上的屏幕’”;中国舞协秘书长夏小虎在谈舞蹈影像创作要素时将其范围界定为“并非是以往观众欣赏的舞蹈录像光盘或舞蹈电视节目,也不是对舞蹈作品进行的单纯记录,更不是仅仅有着舞蹈元素的歌舞电影,而是经由镜头改编或者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编排的舞蹈”。本文综合以上观点,主要研究以舞蹈为主体、以影像技术为支撑,为镜头而创作的舞蹈影像创作。

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影像受到创作者和受众的更多关注,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对新媒体的依赖不断提高。同时,2018 年起中国舞蹈家协会连续举办“环境舞蹈影像展演”活动,推动“舞蹈影像化”,2022 年北京国际舞蹈影像季纳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活动,获奖作品由观众网络票选产生。“全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借由影像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掀起‘人人皆可观舞,人人皆可评舞’的热潮”。

二、为镜头而舞:影像风格与编舞动作的融合

“舞蹈影像不是舞蹈录像”,北京舞蹈学院张文海教授表示“因为舞蹈影像不是技术的概念而是创作的概念,所以镜头和肢体如何共生、如何共情、如何共通,需要我们去探索”。影像的介入改变了舞蹈编创的叙述环境,如何给观众观看舞蹈,是展现群舞的整体调度,还是对某一角色或是某一动作、某一部位进行特写?是强化肢体动作,还是渲染环境氛围?创作者需要将舞蹈动作与影像风格相融合。

(一)运动镜头和升格镜头

舞蹈影像中的运动镜头和升格镜头能强化舞蹈的流动感和展现更多舞蹈动作细节。舞蹈影像中的运动镜头能强化舞者的运动趋势,同时完成空间的调度。如中国舞影像作品《媚》中,在朱瑾慧地面滚动的过程中,镜头跟着舞者进行摇移运动,强化了动作的连贯性,也延续了舞者俏皮活泼的形象。舞蹈影像中升格拍摄会形成“慢动作”效果,通过拉长“动作”时间,来展示更多细节和技巧。如李响的古典舞影像作品《行者》中,“云里前空翻”动作做了升格(慢动作)处理,空翻技术动作在慢放中展现了更多的肢体细节,让技巧性动作更具视觉张力,也使造型更加舒展。同时,舞蹈影像创作者也需注意,部分舞蹈动作在影像中做慢放处理时,也需要将部分动作做快放处理,这样才能保持舞蹈动作时长和影像时长的一致性。

(二)镜头的景别和视角

区别与传统舞蹈中观众对舞台表演一览无余,在舞蹈影像中让观众看什么,需要舞蹈编导将景别视角与编舞动作相融合。如郝若琪和王雪柔的当代舞影像作品《惑·心》中,第一个镜头为大全景,展现舞者、舞台和观众的关系,让观众知道定位点;第二、三个镜头均为近景镜头,近景镜头能减少注意力分散,此时两个舞者的近景镜头把观众的注意力由舞台整体聚焦到舞者形象上来,即让观众知道是谁在舞;第四个镜头切换为中景,中景利于强调人物本身的叙事,因此在这个镜头中,两位舞者以中景入画,同时出现了舞蹈作品的名字及演员、编导、音乐等作品信息,即让观众知道舞什么;第五个镜头开始转为小全景,小全景能展现人物的整体,此时两人开始起舞,依次展现清晰的舞蹈动作;影像中当两位舞者有交互动作时,镜头则转为中全景,这是因为中全景适合展现人物和周遭的关系。同时,在镜头的视角上,舞蹈影像作品《惑·心》为双人舞,所以在镜头中多采取仰拍的方式,因为仰拍镜头更能彰显主体的力量,适合单、双、三人舞蹈影像。

(三)蒙太奇和舞蹈空间

蒙太奇作为一种影像剪辑理论,多指通过不同镜头的组接来赋予作品艺术表现力。这种拼接和组合的手法亦广泛应用在舞蹈编创之中,舞蹈影像依托蒙太奇手法能将连贯的舞蹈动作进行“拆分”和“重组”,达到强化舞蹈节奏、凸显舞蹈风格和个性的艺术效果。如现代舞影像《Green Down》中,舞者通过多个擦地、旋转动作(镜头)的拼接,来达到表现身体情绪的目的。

舞蹈影像中的蒙太奇处理也能强化舞蹈视觉张力、辅助转换舞蹈空间。如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舞剧《孔子》影像中,独舞、双人舞、群舞常并行在舞台上,讲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多个事件。如“流亡之民”一幕(图1)中,影像在群舞镜头和单、双人舞镜头中反复切换:舞台右侧的群舞演员作难民状,在一度空间中翻滚、争抢食物;孔子在舞台左侧,与弟子们席地而坐、不食嗟来之食;“臣”舞者在舞台中央的独舞动作凌厉、尽显霸凌姿态。舞蹈影像在应对这几组人物关系时作蒙太奇处理,通过镜头的切换展示同一时间下的不同人物和不同事件,既强化了群舞的视觉张力,通过“动”与“静”的镜头切换表现了孔子的坚毅;又通过剪辑辅助舞蹈空间转换,有效延展了舞台空间。

图1 舞剧《孔子》“流亡之民”影像

三、走出剧场:舞蹈创作的跨媒介表达

新媒体时代下,舞者们不断尝试着“剧场转向”,尝试与新的艺术样式、技术手段结合,舞蹈影像则为舞蹈创作的跨媒介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舞蹈学院郭磊院长在谈及舞蹈创新时认为:“事实证明,舞蹈是适合互联网的,当教学、作品在网络上呈现时,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舞台、剧场”。

(一)沉浸式体验:选景的突破与创新

舞蹈影像打破了传统剧院舞台的观影关系,舞蹈创作者开始尝试走出剧场、进行跨媒介的表达。《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认为:“编创者们最早思考的是如何将民族民间舞从田间地头搬到舞台上,现在则是如何将它搬到网络上”。中国舞协秘书长夏小虎也认为:“未来的舞蹈创作绝不只在传统舞台上才可能成为经典,而是会有更多以舞蹈影像为直接创作终端的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

中国舞蹈家协会自2018 年以来连续推出“环境舞蹈影像展演”活动,舞蹈作品被搬到户外实景中进行再创作,并以拍摄影像的方式完成创作,最终通过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云端展演、为大众所接受。如2021 年“环境舞蹈展演”地点设置在首钢园区内,自然环境、工业遗迹、人文艺术在此交汇,多元化、多视角的表达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舞蹈体验:现代舞《假行僧》中,舞者在工业建筑背景下奔跑、舞蹈,表达了劳动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拼搏精神;舞蹈《祝融》以火为元素、以工业高炉为背景讴歌华夏精神。这些走出剧场、打破传统舞台观影关系的舞蹈以影像为媒介进行再创作,并通过网络让观众享受多视角、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时代下走出剧场,进行跨媒介的舞蹈编创也引起了其他地方院校及文艺团体的共鸣。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表示:“我们济南的鼓子秧歌在本地无人不知,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却很有限,因此我想了个办法,去各个‘网红’打卡点跳鼓子秧歌并拍摄成影像,再上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很好地传播了我们的秧歌文化”。除了在“网红”点打卡跳鼓子秧歌外,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今年四月也尝试着将舞蹈毕业展演等活动从剧院搬到广场,并以影像“舞蹈之夜”的形式进行网络直播展演。此外,湖南工商大学也在四月举行“‘舞以求是’环境舞蹈展演”活动,旨在融合科技与艺术之美,通过舞蹈影像探索肢体语言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二)数字化表达:全息影像融入舞蹈编创

舞蹈与科技共舞,是新媒体时代下创作者和受众共同的审美需求。舞蹈创作者不仅要利用影像灵活地与自然实景共舞,也需要和在编创中利用新科技手段与虚拟影像共舞。可以看到,在近年引发热议的舞蹈影像《唐宫夜宴》中,创作者利用全息影像切换不同的表演场景:开场唐衣舞者们从《簪花仕女图》中走出,在唐三彩和莲鹤方壶中嬉戏;随后VR影像转为千里江山图的氛围,舞者和环境融为一体,在穿行山水画卷中完成群舞的调度;随后场景转向空灵,影像画面变得“干净”起来,星空和水面的虚拟环境让观众聚焦在舞者们灵动、俏皮的个体上,整理衣冠、扑蝶戏水等舞蹈动作形象生动;最后号角响起,数字影像转为大气肃穆的唐朝宫殿内景,此时的舞蹈也转而展现盛唐女性的雍容华贵,与之前的俏皮灵动形成对比,将舞蹈推向高潮。这些都是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舞蹈影像,带给人虚实相生、如梦似幻的视觉感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潮在舞蹈编创过程中是没有实景呈现的,舞者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想象穿行古画、游览山水时的氛围,也需要配合全息影像中前后景的遮挡关系完成调度,更需要舞蹈编创者熟悉全息影像的视觉效果,提炼舞者在影像中的视觉形象。

四、影像互动中舞蹈编创的叙事环境和意境表达

(一)虚拟影像辅助舞蹈叙事

相对于电影、文学等长于叙事的艺术,舞蹈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而舞蹈影像则弥补了其叙事“缺憾”。在新媒体环境下,舞蹈影像突出了叙事环境、辅助了舞蹈的叙事结构。2021年底河南卫视与B站联合出品创作的舞蹈综艺《舞千年》,以“寻舞”为线索,通过“剧情+舞蹈”的新形式,呈现千年乐舞的同时也讲述舞蹈背后的故事。在舞蹈呈现上,编创者通过影像给舞蹈搭配故事,将舞蹈串成一幕幕情景舞剧,让舞者仿佛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起舞,也让观众在观赏舞韵之时领略文化魅力。

近年来,舞蹈编创者也尝试利用虚拟影像来强化舞蹈的叙事逻辑,“通过视觉样态来传情达意”,并利用镜头来帮助观众快速的认知作品中的时空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舞蹈影像作品《金面》(图2),由舞蹈家杨丽萍编创完成。作品时长仅三分半钟,却讲述了一段剧情严谨、充满悬念的浪漫爱情故事:女子在夜游三星堆陈列馆时无意中触碰到青铜古像,青铜像“复活”后变成了一位金面古蜀青年,青年与女子飞升、穿越千年来到古树下起舞,两人在舞蹈中产生爱意,忽然女子被戴上金面,再次穿越回到博物馆,看到身旁的三星堆青铜像,才发现自己一梦千年。这一段剧情化的叙事手法如果以传统舞剧的形式呈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帮助观众建立舞者与时间、空间的变化关系,但舞蹈影像作品《金面》通过CG设计和动作捕捉等影像技术,在舞者演出的过程中完成虚拟空间和场景的切换——金色粒子特效活化青铜人像,深邃的夜空增添了穿越的神秘感,夸张比例的古屋古树呈现了古老文明的奇幻色彩,暖色调的山川湖泊营造了唯美浪漫的舞蹈氛围。创作者通过利用影像将舞蹈动作与虚实相间的舞蹈场景相结合,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人物与时空的变化关系,从而建立起作品的叙事逻辑。

图2 舞蹈影像《金面》

(二)光影中的舞蹈意境

传统舞台灯光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影像中的光影则更容易雕刻人物的心理性格,突出舞者的情绪,并强化舞蹈环境氛围。利用光影效果来增添舞蹈意境美的手法在舞蹈相关的图片摄影中较为常见,摄影师可以利用长时间曝光等技术手法来记录舞蹈轨迹,让静态图像呈现动态的舞蹈动感。舞蹈影像则延续了舞蹈摄影的技术美感,并在光影和舞蹈的互动中强化了其意境表达。

舞者与光影的互动有多种形式:一是舞者利用已录制好的影像作为演出的环境进行互动;二是在影像后期制作过程中添加虚拟光效,让观众通过屏幕看到更具层次感和互动美感的舞蹈影像作品;三是与光、电装置等多媒体结合,运用灯光、投影、空间、材质等复合手段来营造意境、传递情感。在2022年北京国际舞蹈影像季作品《听我说》中,创作者将双人舞设置在钢厂装置的环境中,用水面斑驳的倒影呈现舞者无声的交流,舞者身上冷色调的光源与环境中暖色的铁锈墙面形成反差,述说着个体与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在慢节奏的舞蹈动作中,舞者身上映衬着柔美的水纹光影效果,在快节奏的舞蹈动作中,环境转向有更富有层次的烟雾光影,表现出舞者寻觅的状态。这些光影效果在传统舞台表现中可能更多的是烘托整体舞台氛围,但在影像中则更倾向于塑造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营造舞蹈意境。

五、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受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形象感知也随之发生变化,舞蹈影像丰富了舞蹈作品的呈现方式,同时也给舞蹈艺术带来了多元化的创作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新的舞蹈艺术标准。舞蹈艺术创作者应主动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舞蹈影像、认识其在舞蹈编创中运用、并以此促进舞蹈编创思维的转化,从而创作出顺应时代的优秀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动作
舞者
舞者
舞者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和舞蹈
美丽舞者再翩跹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