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州菜中清汤的熬制技术工艺改进方案

2023-11-24 10:37彭显海陈泽标王晓锐
现代食品 2023年16期
关键词:汤水浸出物汤汁

◎ 彭显海,陈泽标,王晓锐

(广东祥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潮州 521041)

1 清汤的种类及用途

1.1 顶汤

顶汤又称高级清汤,常用于潮州菜高档菜式成品制作。尤其海产原料,如鱼翅、海参等名贵原料,需要先使用生姜等去除腥味,才能开始使用煨汤等方式辅助菜品生鲜加味。同时,一些名贵菌菇也需要顶汤的配合才能成为美味佳肴。

1.2 上汤

上汤多用于调制中高档芡汤,用于中高档菜式的辅助调味,如爆炒类的碗芡、焖类的菜肴等;或者作为中档汤羹的底汤或炖汤的调味,如明炉杂烩汤、太极护国羹、锅仔明炉乌鱼、锅仔橄榄粉肠等。

2 熬汤原料的选择

熬鲜汤的原料应该选择鲜味充足的原料,传统首选原料为禽类如老鸡,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琥珀酸、多肽、核苷酸等多种含氮浸出物。此外,畜类中猪瘦肉的主要成分能释放出肌溶蛋白、肌肽肌酸、肌苷、嘌呤碱和氨基酸等物质,总称为氮浸出物。肉汤中含氮的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鲜美,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越大,制作出来的菜肴味道就越鲜美。一般来说,含氮浸出物的多少取决于2 个因素,①年老的动物肉比年幼动物肉的含氮浸出物要多。②禽类肉比畜类肉含氮浸出物要多,故选择制作的原料多为禽畜类。由于牛羊肉富含挥发性特殊脂肪酸,导致牛羊的膻腥味浓厚,在原料中多不被使用。此外,鱼肉一般也不作为制汤原料,因鱼肉有明显的时间性,超过适当时间可能导致氧化三甲胺还原成三甲胺,加重腥味。

3 清汤的熬制

上汤的基本用料配方:老母鸡光鸡4 kg、猪龙骨1 kg、猪肉眼1 kg、清水20 kg。

顶汤的基本用料配方:老母鸡光鸡10 kg、猪龙骨3 kg、猪肉眼3 kg、鸡爪3 kg、老鸽1 kg、金华火腿1 kg、淡干干贝0.5 kg、清水20 kg。

3.1 上汤的熬制

制作程序:①把所有肉类斩成大块状。②肉料进行飞水处理,去除血污并洗净血水。③把肉料放入汤桶中加入清水。④猛火将水烧热后撇去泡沫。⑤微火状态熬4 ~6 h 至肉烂成渣后熄火。⑥撇去汤面的浮油、泡沫。⑦取汤并把汤过滤。⑧调入味料溶解晾凉备用。

3.2 制汤原理

3.2.1 熬汤

要将制汤原料的污垢血渍充分洗净,先经大火后转入小火持续加热,注意勿使汤完全沸腾,防止形成小滴脂肪,同时缩小从肉中游离出来的可溶性物质颗粒,使熬出来的汤更加清澈[1]。

3.2.2 制汤原理

为了鲜汤稳定性,烧开鲜汤使其脱去盐。汤中盐有一小部分水溶蛋白质就会脱稳,脱稳后由于相互静电排斥使它们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再过滤可使汤汁变得清澈。

3.2.3 技术难题工艺改进方案

通常,我们要求所熬出来的汤必须清澈透明、色呈象牙色(浅金黄)、有肉质鲜味和香味,汤面没有浮油,汤质纯净。

传统上汤以老母鸡光鸡为主料,但现时很多行内人也会加入鸡脚、鸡翅膀、鸡壳、鸡项,或者使用猪骨、瘦肉熬制上汤。

我们设定了4 组不同组合:纯老鸡汤、纯猪肉汤、鸡肉∶猪肉为2 ∶1、猪肉∶鸡为2 ∶1,按照一定比例水量,进行相同时间加热熬制,取出汤水。接着,邀请100 人参与实验,进行盲品。通过实验比对,我们发现,除了传统各种因素影响汤水口感,其实最重要的是老鸡和猪肉的投料比例,其中,猪肉∶鸡肉为2 ∶1 最优。也就是说,在猪肉投料量大于鸡肉,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汤水口感最佳,饮用起来特别有质感,就如品茶一样,有底韵[2]。

改进后的汤水做法同样是将肉料飞水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冷水用猛火煮沸,随即使用慢火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使肉料的蛋白质、肌苷酸等都充分溶出成为鲜汤。由于猪肉的比例增加,汤的鲜味更浓,更有质感。这是因为不同的呈鲜有机类物质会有不同的鲜味,复合鲜味成倍增长。当然,如果加了味精与肉中鲜味物质相融合,鲜味会更为出色。

3.3 顶汤的制作

顶汤以上汤2 倍的肉料投料制作而成,其制作程序与上汤基本相同,但也面临着鸡肉、猪肉比的问题。顶汤要求汤色更为澄清、味道更为鲜醇,光线通过汤时无反射,表现出澄清透明,因此,又称“高级清汤”。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提纯精制即吊汤这一步骤,可细分为2 步:①先用汤筛或纱布将已制成的汤过滤,除去渣状物。②将鸡腿肉去皮斩成茸状,加适量清水调成肉浆,倒入50~60 ℃的汤中慢慢升温,同时用手勺不断搅动,待汤将沸时立即改用慢火,注意不能使汤完全沸腾,否则汤会变混浊。当汤中的悬浮溶状颗粒与鸡茸粘连并上浮汤面时,即用手勺将鸡茸或肉茸撇清,便可形成口味醇厚、色泽澄清的高汤[3]。

但实验证明,鸡肉鲜味不够猪肉醇厚,对此,我们做了改进。吊汤所选用的原料改用猪肉茸,但实验过程中,猪肉的含水量和鸡肉的含水量不同,按照原肉∶水比例1 ∶1,肉浆太浓黏,烧开后结团,吸附效果不佳。经过反复实验,用猪肉茸吊汤,原肉∶水比例1 ∶1.5 时,效果最为理想。

虽然投入的原料不同,其滤汤的原理相近,主要是肉类斩茸后,蛋白纤维呈丝絮状充分散布汤中,扩大了与汤水的接触面积,蛋白质在凝固过程中会吸附悬浮混浊颗粒以及小型的沉淀物,丝絮状凝固的蛋白质在热汤中不下沉(冷却后才沉淀),反而上浮在汤面,当把这些上浮物撇去后,汤汁就变得澄清了。需要注意的是,猪肉较难斩细,可以用机器将其与水一起打成肉浆,增加原料与汤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吸附汤中的悬浮物能力就越强,制出的汤就越清澈透明,且原料中的各种氨基酸及其他物质更能充分地溶入汤中,增加汤的鲜味[4]。

4 熬汤的操作要领及关键技术

(1)选用有足够鲜味的原料,如老鸡应选择农村饲养3 年以上的鸡为好;猪肉也要看产地,选用无腥异味的猪肉。将原料一次性冷水下锅,均匀规律地传递热量,如果非一次性冷水下锅,则会导致均衡状态被打破,从而影响热量持续传递时可溶解性物质外渗的过程。此外,制汤时常用到猪骨,冷水加热后,骨组织疏松引发蛋白质逸出,温度下降会收缩猪骨表面的空隙,骨骼的疏松程度骤降,蛋白质脂肪不易逸出。

(2)合适情况下撇沫。最为合适的时间点是待原料在95 ℃左右的热汤中持续一段时间后进行。当温度达到80 ℃左右时,浮在表面的泡沫来源于原料的血红蛋白形成絮状沉淀,如果水温处于80 ℃左右,原料外层的血红蛋白絮状沉淀会浮上来,此时原料内部的温度还没达到80 ℃。当水达到沸腾之后一定时间内完成撇沫,动物原料的脂肪蛋白质会因为水分子冲撞运动而浮出,这意味着泡沫中夹杂有动物原料的脂肪,撇沫的同时也降低了汤的脂肪含量、营养价值。但是,因为油脂会使汤色变白和增加汤稠度,所以汤的浑浊程度会降低[5]。

(3)控制熬汤的火候、时间。除了掌控制汤时的各个时间点外,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制汤方式。上汤的制作是待大火迅速煮沸后调小火力,使水面保持微弱的“蟹目水”翻小泡状态直至汤汁制成,无论过猛还是过弱,都会导致汤汁风味变浅,影响浑浊程度和蛋白质脂肪的游离。

(4)在慢火加热的阶段,不应撇去汤面的浮油,不能捞起肉料,不能停火。由于肉料中含有一些血污及其他物质,在用中火加热到汤沸过程中,这些物质会形成泡沫,故应撇去,以免汤浊。在改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原料由于受热的作用,其中所含的部分脂肪会从原料中渗出,成为浮油浮于汤表面,这些浮油能起保温和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因此暂不用撇去。此外,若中途停火,汤及肉料的的温度降低,由于热胀冷缩作用,会使肉料破裂成小颗粒,分散于汤中,使汤变浊。同时,熬汤是原料内部鲜味物质由内向外不断溶出的过程,如果中途停火再加热,会影响原料内部鲜味物质再次溶出,也会影响汤的质量。

(5)保持汤的清洁。选择干净的制汤工具,也很重要。同时,汤在存放时不能混入生水,否则他日使用时,汤味会变质,最好是现制现用,以保持汤质的鲜香味。

(6)熬制时不用加入盐分。如果盐分浓度偏高,会导致渗透性增强,从而促进原料水分的逸出,失去水分后蛋白质会形成紧密外壳,外部的热很难传入肉料内部,同时,肉料内部的一些呈鲜物质也就很难再溶出到汤水中,这样汤汁会缺乏鲜醇风味。上汤、顶汤中的火腿、瘦肉的蛋白质是盐溶性的,一般情况下,可适当加入火腿,使汤汁的鲜醇风味更浓,因为盐溶蛋白在低浓度的盐作用下会发生溶解,溶入汤中的氨基酸会更多,从而使汤味更鲜。

5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厨师能熟悉各种原料的性质、质感,科学合理地选、配原料,合理地控制加热的火候和时间,了解操作要领,并加以潜心研究,就能解决工作难题,熬制出上好的汤。

猜你喜欢
汤水浸出物汤汁
骨疏宁片浸出物测定方法研究*
广西产罗汉松茎与叶浸出物的测定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黔产金钗石斛茎和花中浸出物测定
人性化防倾斜碗
补阳还五汤水提工艺的优化
汤之食养:煲炖在汤水里的爱
绞尽脑汁
冬日里,汤水最养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虾汤汁中的碱性橙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