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德育”家校合作校本实践

2023-11-24 11:24黄红波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德育

◎黄红波

当前,学校德育由于长期重灌输轻实践、多谈少做、重知轻行等,导致实效性低,与现实和时代脱节。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路径之一,是扩大学校德育场域,丰富德育时代内涵,发挥社会协同力量,助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1]基于此,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充分接通家校沟通渠道,大力发掘社会有利资源,在“爱相伴·美相随”办学理念引领下,确立以“美”为底色、以“爱”为钥匙的“行走的德育”办学模式,寓德育于“行走”之中,让学校德育从闻声转向“识人”,从灌输转向体验,从静态转向动态,在一种活性“流动”中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一、全员家访: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重要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家访之重要。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面对面”家访一度被“听音观字不见人”的线上“键对键”家访所取代,冰冷的文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式的家访既不通情,也难达意,成效有限。

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自办学以来即秉承“全员分类覆盖,特殊重点关注”原则,认真落实家访工作,力求对每一位学生走访到位,特殊群体持续多次跟访,真正做到见面沟通、增进了解、互相信任、协同育人。学校将家访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家访方案,组织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对家访的内容、形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安排部署,细化访前工作。同时,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主动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要求家访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反思;体现“四维度”,即认识高度、行动速度、情感温度、德育效度。

为确保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家访前老师们针对被访对象进行“深度备课”,并事先拟好谈话提纲,做实家访前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家访路线。坚持以“三张表格”贯穿家访全过程,即明确一张访前清单,家访人员就被访对象的访问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编制一张家访实情表,详细记录访问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以及新问题、新需求;落实一张访后回执单,跟踪了解被访学生访后学习生活变化及学生家庭对访问工作的反馈,最终形成一份家校联合的家访档案。

做好家访准备后,老师们再电话预约。家访过程中,老师、家长敞开心扉,共商育人之策,探讨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老师们还以家庭教育辅导员身份,及时纠正家长错误教育观、成才观等,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种种困惑,通过专业素养和真情实意打动家长,赢得他们的信任。家校育人的效果也因之慢慢显现,孩子悄悄发生改变:从前不爱和老师打招呼的会主动向老师问好,热心为老师带路了;从前没有交流过的问题,因为坦诚沟通而让彼此打开了心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家校之间的信任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家访正是家校联系的暖心纽带。家访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彰显了教育的温度,是一场行走的教育,也是一段美好的相遇,更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可谓生动诠释了“爱相伴,美相随”的学校办学理念。

二、远足研学:激发家长主体动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者。为此,学校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作用,为孩子们开辟体验新天地、学习新课堂,通过远足这一“行走的德育”中一项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让学校德育更暖人。

家校每年精心策划组织,设计不同线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远足活动体系。行程距离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分为5公里、8公里、10公里等,融合爱国、传统文化、生命、安全、科普、环保、新农村、家乡文化等教育内容。通过行走的课堂、行走的德育,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护航及引导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启发、感悟,了解世界、感触生活,强健体魄、开拓视野,挑战自我、磨炼意志。如以下远足活动内容:

?

通过这种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行中有学,在学中有思。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手拉手,参观植物园。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沙漠植物到奇花异果,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世界植物奇观,感受植物科学之旅的神秘与梦幻,思考地球环保,立志成为科学家、环保小卫士。

在广州市黄埔区岭头村红茶文化园,三、四年级的同学了解黄埔红茶历史文化,陶醉于茶园风光,爱乡情感油然而生。在黄埔区油麻山革命根据地,五、六年级的同学登上天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参观战时遗留的防空洞穴,熟背毛主席语录;赞叹前人智慧,缅怀先烈伟绩。

在此过程中,为发挥家长的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学校特地开展独特的亲子远足活动,让他们协同教师把孩子们带到大美自然中,在山水中历练、成长,身体力行诠释“以美养德”的生动含义。一路上,师生和家长一起迎风踏春,感受运动的快乐,体验别样的家校沟通,共建密切而深厚的家校情谊。在堆积碎石的山间林路,师生家长携手前进,相互鼓励,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

劳动教育也是“行走的德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不仅要在校内单独设立劳动课程,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为此,学校将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整合优化,发挥校外资源优势,在距离学校不到一公里的广州长岭现代农业公园挂牌成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状元田”。

通过“状元田”的研学实践,孩子们在大地上走进春夏秋冬。在这里,孩子们真实地参与农耕,触摸自然与生命。他们用锄头翻松土壤,用脚步丈量距离,播种、浇水、施肥……在真实的耕作中见证了一把把种子变成一片片绿色、一朵朵花卉,并孕育出一个个果实的“奇迹”;在走近自然中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拥抱大地,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真实的成长。

“远足研学”不仅沟通了亲情,还让家长带着孩子用双脚丈量世界,用双眼收获“美”,用心灵捕捉“爱”,大大激发了他们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意识和动力。

三、走向生活:发挥社会资源效能

为了将德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让思政教育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灵动开放的社会生活,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中的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家长所在的高新企业,放飞科创梦想;走进南粤航空航天科创院,遨游苍穹;走进航新种子谷实验中心,探索太空的奥妙……在“行走”中实现德性成长。

学校每学期开展“流动的盒子”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走进社会,探索广州文化。“流动的盒子”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囊括广州食、住、行、语四大模块文化特色的工具盒,以“路线图+记录明信片任务卡”的形式,搭建沟通载体和发声平台。跟随盒子中的路线,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利用假期一起游玩,品味广州美食,进一步认识广州、融入广州,在明信片上记录下愉快的成长印记。

此外,学校打破传统社会志愿服务形式,让爱的表达不局限于写慰问信、捐款等,而是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奉献温暖;走进救助驿站,牵手流浪儿童,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必要便利。同时,学校与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联合,开展“阳光关怀之旅”,不间断发起“家校生”志愿服务活动,让每一次爱的行走,都积攒起成长的力量。截至目前,已有五百余名师生加入其中,累计发起“家校生”志愿服务活动四十余次,志愿课时达两百多课时。

通过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发挥社会资源的效能,学校德育场域愈来愈宽,德育实效大大增强。与此同时,“行走的德育”构建起“人人德育,德育人人”的德育新生态,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丰实了学生心灵成长,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德育
家校距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