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背包20年进化史都藏在装备党的衣柜里

2023-11-28 08:27老刘
户外探险 2023年6期
关键词:背包轻量化面料

各位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先是爱上户外运动,又一路掉进户外装备的大坑。老刘,就是这样一位入坑多年的背包控代表。

他可以随手从电脑里翻出一份始祖鳥90年代的产品目录收藏,也能给你侃侃而谈最新的背包面料科技。老刘玩装备的经历,其实很能代表许多国内驴友逐步进阶为装备党的过程。

从多年前闯入国人视野的笨重“登山包”,到如今成为了户外装备迷口中最爱讨论的轻量化之一,我们真的挺好奇这20多年,户外背包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所以在眼馋老刘的那些珍贵背包收藏之余,这期我们把他拉来好好聊了聊,希望从他的角度来陪大家一起看看,被誉为装备之首的户外背包,到底是如何进化到今天的?

不如先跟大家说说,您是从何时开始迷上户外装备这条“不归路”的?

90年代在旅游公司上班,有一年春天带队陪着客人在杭州西湖边游玩,擦肩而过的几个年轻外国背包客引起我的注意,不是太热的季节他们清一色穿着短袖和短裤,脚上却穿着厚重的靴子。而且每个人身后都背着一个巨大的背包,那种又高又瘦的大背包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知道它叫做叫登山包。

96年我也拥有了人生第一个专业户外包,60升的NIKKO。两年后,在南京边塞远景我又买了第一个进口品牌的专业户外包,配有TCS铝合金框架的的德国Bigpack。再之后又升级到一线品牌Osprey。这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陆续入驻国内,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养成了收集户外背包的习惯。

各类户外背包品牌陆续进入国内也有快20年的时间了,很多人也开始慢慢熟悉这些装备。

您觉得在这20年,户外背包有些什么依然“始终如一”的地方?

主流品牌的经典型号逐代升级后的价格也没有太多变化,像价格明显升幅的Osprey也确实把同款产品的定位提升了近一个档次。2002年花3000多买个一年背不到几次的登山包还是个挺奢侈的事情,那时我住的二线城市新楼盘也就这个平方价格。而现在房价早都升为五位数的了哈哈。

从品牌的分布来看,户外背包依然以美国专业品牌为主流。Osprey、Gregory等背包品牌在销量和品质上始终位居前列。以Deuter为首的欧洲专业品牌同样也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多品类经营的综合品牌也开始兼做背包,它们丰富了选择面,或者说满足品牌铁粉的需求,这些综合户外品牌掌握着系统的主流技术,并且有完善齐全的产品线。但是主打背包的专业品牌始终是中坚力量,也是很多装备爱好者在选购时的优先选项。

还有一个没有明显变化的就是价格。20年前,一款专业级旗舰款重装背包的官方定价大概在3000-4000元之间,次旗舰款在2000上下。时隔20年虽然我们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指数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品牌背包的价格基本维持在20年前的水准。

为什么随着各种物价的上涨,户外背包在国内的定价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呢?

当然在这20多年间,生产背包的各种原料配件成本可是有很大幅度的上涨,其实面对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专业背包明显的降价了。

究其原因,户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随着整个行业的整体进步逐渐弱化,喜欢户外运动的人群几何倍率增长,市场越来越大和销量增加,产品的研发费用分摊后占比变小。

户外背包的产业越来越发达,制造技术成熟的生产效率提高也降低了成本,多数品牌在越南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开办工厂,KIFCO等配件品牌也相继入驻越南。背包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整条产业链的成本也会相应下调。这些都是背包价格逐渐下调的原因。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在购物平台上淘宝搜下D品牌的背包,可是先跳出来的基本都是O品牌或G的链接。户外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除了产品的研发和推陈出新,营销策略和价格也是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

OK,这一两年,对背包装备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多了。相比20年前,您觉得户外背包形态有哪些直观的变化呢?

第一个直观感觉就是,背包的容量似乎相较20年前变小了。

背包界少了很多巨无霸级的狠角色。我个人偏爱重装徒步背包,早年特别心水几款大型徒步背包。Osprey的Crescent110,Gregory的DenaliPro105,始祖鸟的Bora95,DanaDesign的Astralplane等等。像之前的背包品牌都有百升级容量的旗舰重装包,甚至女款背包中也有大容量的款式如Osprey的Luna90等。像之前的背包品牌都有百升级容量的旗舰重装包,可是现在各品牌已经很少有这样的重量级别的产品出现了。

总的来说,大家对背包容量的需求总体来说变小了。作为长线使用的背包60-70升已经足够,户外包受欢迎的主流则是30-50升的包款。即便还有DenaliPro105这样的款式存在,销量也几乎是忽略不计了。

都说背包是户外运动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装备,为什么长线的重装背包现在反而越来越少了?

背包容量变小首先肯定是得益于户外装备整体的进步。

户外装备的特殊性使得各类装备品牌都不遗余力研发性能更先进的产品,又要把它设计的更小更轻便。双人四季帐篷早就跌破三公斤,曾经小众存在的金字塔帐篷和隧道帳似乎有成为主流的趋势。更高蓬松度的羽绒让睡袋更轻更容易打包,炉头、净水器、头灯这些生活装备只要舍得银子完全能控制在100克以内。相对早期的户外装备,它们本身的进步非常明显,对背包容量的需求自然就没那么大了。

早年的户外以职业探险,科考,专业的攀登居多,远征级的巨型背囊确实有实际的需求。户外活动发展到现在,攀冰、攀岩、滑雪、飞钓的轮番走红,户外运动的方式多元化,也使得重型背包的市场占比也越来越小了。

像我98年和杭州的朋友第一次走长线,四姑娘山、海螺沟、稻城,前后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回想一下大半时间是花在途中的。就在前几天,一个没什么户外经验的女性朋友带着初中生儿子走了相同路线外加包车沿川藏公路进藏,算上飞机返程一共只用了12天。旅行的效率高了,旅游设施完善了,背包作为我们出门时的主要携行装备顺利成章也开始不再需要那些大块头了。

如今,重量成为了大家入手户外装备的首要考量因素之一,是不是也意味着轻量化成为了背包的最重要发展趋势?

轻量化是一门很深又很庞杂的学问,不单单是字面上的装备自身减重,更不是简单的买一堆更轻且更昂贵的装备就算实现了。不过这股风潮还是快速普及,毕竟身在野外如果能尽量减少负重,这就和汽车省油一样不会有人不喜欢。

背包不仅容量变小了,还变得越来越轻,不过这个轻并不是因为容量的变化。2000年前后在户外品牌陆续进入国内时,国外刚刚兴起的“轻量化”理念也一起传入国内。轻量化概念源自阿尔卑斯式登山,是一种尽量减少负重快速快速登顶的攀登方式。之后逐步延伸到徒步、穿越等户外活动中。

背包要做到轻量化其实也涉及到很多设计因素,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LoweAlpine在1967年设计出第一款更轻量的内框架支撑系统,替代了沉重的外框架背包。到了90年代末到2000s,背包设计越发成熟,品牌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清晰个性化,尤其背负部分更加标准化和合理化。

我刚接触户外包时,背负的主流设计是PE板加铝合金杆组成的板式支撑结构,背板式背负曾经涵盖几乎全部背包类型。小型背包使用单根铝条,中大型背包使用双铝条结构。其中著名的包括始祖鸟Bora系、DD的Arcflex系列、GregoryCFS、AFS等重装背负系列。始祖鸟的Bora系列还别出心裁的把铝杆设计成V字形保持运动时腰胯部的灵活。

板式结构背负结实可靠,坚固耐用,制作时也相对简单。不过缺点就是自重不符合轻量化的趋势。之后出现了铝合金杆造型后作为背包支撑系统,配合PE或者硬底较高的IXPE等低发泡材料。

中小型背包也借鉴了铝杆结构的设计,并且利用铝杆的弹性与厚实的网眼布结合。出现了弓式结构中空透气网。2005年前后VAUDE和Deuter就曾经凭借这样的小型背包,抢走了不少美系品牌的市场份额。

现在使用铝杆作为背包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主流。航空材料级别的7075-T6铝杆轻量坚固,铝杆既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又塑造了背部的外轮廓,而且自身有一定韧性,不会影响运动时的舒适和灵活。已经是现在背负设计的主要形式。

只是这样还不够,无背负背包也日渐风靡,从最早的GOLITE等品牌推出无背负背包,并尝试把防潮垫等装备兼做背负缓冲部分,到花岗岩的Virga26到山と道的MINI再到现在各类手工车库品牌。虽然舒适度上还是要做些牺牲,打包时也需要使用者有丰富的经验,无背负超轻量的小型背包已经是很多玩家的首选。

是的,背包面料的变化最能体现轻量化带来的革新。

曾经20年前的背包都那么不惜工本追求结实耐用,400D、600D尼龙面料是标配,需要加强的部分还会使用更厚重的面料加强。甚至很多专业小型背包上也会有1680D的弹道尼龙。

210D这样的面料早在十几年前叫大胆使用,现在已经是常见配置了。大型背包420D配210D,中小背包210D配合120D甚至70D。即便是耐磨加强部位一般也就是400D或600D面料。

Cordura曾经是制作背包的高端主流面料,几乎是专业户外包耐磨耐用的不二之选。尽管Cordura在自我修炼的路上小步快跑,不过最终还是被黑科技的超高分子纤维抢了风头。现在很多背包面料上会用到Dyneema、Spectra、ULTRA这些背包面料商品名称,它们都源于一种纤维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传统面料相比,它的强度是碳纤維的2倍,远超传统尼龙和聚酯面料,并且重量比尼龙和聚酯纤维轻30%。

经过各种加工方式,他们变成无纺层压面料,就是我们常说的Cuben。机织面料,纯大力马面料和格子混纺面料。甚至更高端的把Cuben和纯Dyneema机织面料粘合在一起种不同类型面料复合的DCF面料。解决了Cuben缝合性能不佳,缝线处未做加强处理容易撕裂的缺陷。兼具轻量、抗撕裂、高强度且防水的诸多优点。美中不足的就是颜色的单一和高昂的价格了。

一些主打轻量的先驱品牌把这类高强度重量轻的面料引入户外行业。Zpacks、HMG、ULA是纯粹的UL品牌,并且执着的坚持使用UHMWPE面料。他们的产品以轻量高强度的显著优势也被玩家们追捧。主流背包品牌也合作开发一些类似面料。比如Osprey的银狐白熊,Deuter的尖峰系列。

除了UHMWPE,新型背包轻量化面料还有ROBIC、X-Pac等。

ROBIC来自韩国晓星公司,对标薄款的Cordura面料。以轻薄耐磨防撕裂备受关注,在外观质感上和触感上略好于Cordura面料。花岗岩的轻量化ROBIC面料包款近几年销量非常不错。神秘农场作为Cordura最忠诚的粉丝近些年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ROBIC面料。X-Pac是一种经过二次加工的多层复合面料,源自高端船帆的加工技术。Challenge旗下的ECOPAK™也是同样多层复合二次加工而成的科技面料。

除了结构和面料外,在外观上,户外背包的变化其实也有很大学问?甚至包括从颜值和美学角度上,是不是也在有意迎合新兴户外爱好者的消费趋势?

在浏览了很多新晋品牌的轻量化背包后,突然觉得20年前的背包在外形和功能设计上更有仪式感,主包造型多样化,顶包提供额外储存空间还可以升降配合容量的大小变化,外置的袋鼠仓可以放置经常拿取的物品。

宽厚的腰带可以很舒适的把重量转移到胯部。包体上有各种织带负责承重和调节功能,曾经还有业内大佬告诉我经常调节的织带会用浅色区分。

在轻量化背包上,包体造型变得简单直白,裁剪拼接的线条跳过了曲线基本都是直线条。头包通常被省去,顶部开口普遍沿袭了RT25的卷口形式。但是在RT25或者Z35R上的醒目的独立袋鼠仓被简化成弹力网兜,包体五颜六色的织带,更多的是为了色彩的搭配,嫌织带还不够轻的干脆把它换成了弹力绳。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如今的很多新轻量化品牌背包都有着类似的外型?

近几年UltraLight(超轻)背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深受年轻朋友喜爱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UL背包结构简单加工门槛低,相对于车库品牌的实力和技术储備来说也更容易实现。越来越多新晋品牌瓜分传统背包品牌的市场,整个背包发展史上怕是从没有过现在这样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

小众UL品牌虽然有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但是相互间模仿痕迹明显,造型上确实千篇一律。在我看来UL背包的独特气质来自于化繁为简的精炼外观以及科技面料打造的特殊质感。

自成一派的UL背包在进化中逐渐也分化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原汁原味的美式实用主义,典型代表就是还是大佬级的Zpacks等,它们相对更注重背包的功能的开发,在重量、功能、耐用性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对于外观设计显然没花什么心思。在圈外人看来,很容易被误会成大号塑料袋。

另一类UL背包是后来出现的诸多日系品牌,山と道、PAAGOWORKS等等。日系背包有简约复古的气质,配色也是以致敬大自然的大地色系为主,还常融入军事风、机能风、复古风多种元素。户外与时尚融合,潜移默化的渗透进日常生活,这也是老户外迷们不曾料到的。

在和老刘深度聊完之后,除了了解到户外背包的转变历程外,其实我们也对户外装备的使用有了些新的见解。背包是户外活动的重要装备,购买背包前做好功课,争取少一些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行为。

不管你在用哪一种类型的户外背包,对于已经购买的装备可以尽量提高利用率,毕竟户外背包不是生活用品使用频率不算高。而像好友之间错位购买,日后交换使用,能省下来的不光是钱,更是一种生活乐趣。或者像老刘那样,把报废的背包拆解成能用的材料做些DIY,改成工具包、杂物包,内心也会自然涌现出将旧物焕发新生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背包轻量化面料
汽车轻量化集成制造专题主编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大山里的“背包书记”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包装天下 精嘉Alta锐达Sky51D背包体验
鼓鼓的背包
创意西瓜背包
女装流行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