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3-11-29 06:32刘亚娟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双师师资岗位

唐 飞,朱 科,刘亚娟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 402260)

0 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任务[1]。深化“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2]。“三教”改革应始终围绕企业岗位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这一目标,以专业为切入点,以课程为落脚点,实现师资培养、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截至2023 年7 月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 743.5 km,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55.9 km[3]。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轨道类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各个岗位的人才专业要求也更加细化和严格[4]。面对轨道行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5]。该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为例,“三教”改革为方向,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课程教学现状

1.1 双师师资与专业教学契合度不高,“情境技能”掌握不精

职教师资人称“工匠之师”,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多举措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1]。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轨道类“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虽然在增多,但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符的“双师型”师资相对较少;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符师资“情境技能”掌握不精。

高校内“双师型”教师与轨道类教学吻合度不高,例如交运类+道路运输类、设备+机电类、轨道类+物流类双师型教师,虽然这类教师资质都满足与轨道运营设备课程教学相近的要求,但是其掌握的技能操作并不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操作技能的教学要求,不能针对性地、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

轨道类+轨道类符合教学要求的师资,多数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不够成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短,难以深入的了解各个岗位不同情境下处理问题的方法,存在企业学习浮在表面的问题;二是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技能设备的革新对工作岗位的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的技能掌握被动落后。

1.2 教材枯燥单一,实训设备资源配备不完善

1.2.1 教材枯燥抽象,形式单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教学内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备、车辆与牵引设备、信号与通信设备、轨道交通客运设备、消防与环控系统等,涉及内容广,设备种类多。目前,该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各个板块涉及的设备繁多,缺乏将设备与岗位实践结合的案例支撑,且辅助认知的图片资料少,这些问题造成了授课内容相对枯燥和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材大多是按知识点分章节的传统式纸质教材,内容跟不上轨道设备技术更新的速度,内容相对落后,形式过于单一。

1.2.2 实训设备配置不完善,技术落后

实训设备是培养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践训练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它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物质基础保障,是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广,涉及设备繁多且实际应用设备技术功能优化快,这使得课程设备教学资源表现出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当前的实训设备种类单一[6];二是设备搭载技术功能落后。由于轨道运营设备具有种类繁多、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等特点,使得大多职业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成本购买相应的设备。此外,由于轨道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实训设备的技术要求也难以跟上真实场景的设备,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上达不到相应岗位的需求。

1.3 教学模式、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

在课程的教学中,课程多采用线下教学模式且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应的学习过程就是埋头听、跟着做,缺乏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课程教学方法的选用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技能要求。基于上述原因,导致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课程知识内化不够,技能掌握不熟[7]。实训教学方面,课堂实训中仅局限于固定的练习项目,未考虑企业岗位实践的不同情境,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弱[8]。

1.4 教学评价主体、方式单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其评价主体一般为任课教师,没有形成包括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等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这种仅由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动态性。评价缺乏学生的参与,难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行业专家,单位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教学评价的参与,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动态调整。只有有效调动各方力量从不同角度思考课程教学改进策略,才能对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较为全面的建设性意见。

2 课程教学改进方法及措施

2.1 打通双师培训渠道,组建优秀师资库

针对学校双师型教师对应专业教育的契合度不够和学校实训教师“情境技能”掌握不精的问题,从专业契合的双师型师资培训和优秀师资共享两个角度来解决。

2.1.1 加强校企合作,打通双师型师资培训渠道

要实现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强的技能操作和应用能力。双师型师资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联系和技能掌握及应用能力方面进步的空间巨大。然而教师作为个体要进入相对应的专业岗位实习,实施难度较大,使得教师不能准确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缺乏渠道去掌握岗位技能的操作。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支持,加强学校与相应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型培训基地,打通教师专业岗位的培训渠道。双师型师资的培训及岗位实习需根据课程的需要和专业学生毕业对应岗位来安排,不要一概而论,缺乏针对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的教师,侧重各种设备构成及应用场景的认知和客运服务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

2.1.2 组建优质师资教学师资库

针对轨道+轨道类双师型师资岗位情境技能掌握不精的问题,可更多地从校校之间的优秀教师共享和校企优秀岗位职工“共享”方面来解决。邀请其他院校轨道类专业资深实训教师和轨道公司安检、站务员、票务员等岗位的优秀员工组建优秀实训师资库。在收录优秀实训教师师资信息时,需备注学校实训教师擅长的技能项目,备注企业实训教师的工作岗位,以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与师资擅长板块的高度契合。

2.2 开发新式教材,建立共享实训室

2.2.1 丰富教材内容,开发新式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或编写方面,要考虑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岗位要求等[5],及时了解行业变化情况,紧跟设备技术更新换代步伐,在内容上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更新,丰富教材形式,开发项目式、活页式、融媒体的新型教材,以岗位为导向,从设备图片、设备视频及岗位设备使用情境等多方面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实物零部件图片、设备场景应用视频和设备操作视频等多方面展示设备,加深学生对设备的认识。通过视频讲解先进的设备技术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前沿,拓宽学生视野[9]。

2.2.2 校校、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室

设备的认知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当下设备资源种类单一、搭载技术落后等问题,可以整合校校和校企之间的资源设备以克服实训设备的问题。搭建以高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实训设备共享平台。校校联合的共享实训室可以解决学校设备差别配置的问题,做到实训条件的互补。由于轨道类实训设备种类繁多且搭载技术先进复杂,打造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训室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实训设备种类单一且技术落后的问题。

2.3 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和课堂中以讲授法、展示教学法等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因此,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把以往的“传授范式”转变为“学习范式”,提高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程教学的不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企业岗位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要求来确定,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2.3.1 活用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依托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融入,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克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课程学习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存在设备配备不完善和双师师资与课程教学契合不高的问题,采用线上设备三维动态视频、微课、线上教师直播教学等形式实现设备和实训师资的共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采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堂预习任务或先导知识,课堂中采用学习平台中的考勤、提问、讨论、统计等功能,帮助教师掌握课堂学习情况,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形式,调动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掌握课程知识结构、学习的重点难点,课前预习课程学习内容,课中师生互动,课后完成课程任务。线上学习资源访问自由,方便自学,学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自行调节学习进度,帮助提升了知识接受较慢同学的学习自信,实现差异化教学。

2.3.2 以学生为中心、岗位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对接岗位主要为安检员、票务员、站务员等岗位,根据岗位要求其理论学习的重点为轨道交通线路及站场,轨道车辆、车站设备、环控和火灾报警系统,岗位技能侧重点是客运设备的操作。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以岗位为导向,学生学习特点及结合课程内容侧重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理论学习方面,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信息不足,但是实践技能接受能力强,且非常愿意进入工作岗位学习。理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以单开道岔结构为例,课堂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费曼学习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给同学们发布探索任务“单开道岔由哪些结构组成”,同学们以2 人为一小组的团队合作形式,通过到实训室参观和资料查询了解单开道岔的构成,最后让小组成员扮演教师角色,给同学们讲解单开道岔的构成,帮助掌握和深化知识。

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强,但技能训练枯燥且设备的操作灵活性不强。以半自动售票机票卡出售为例,实训教学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法,给同学们设定票务员和乘客的角色,设定售单程票、储值票、纪念票,充值等情境,让同学们从乘客和票务员两个角度了解售票存在的情况及各种情境下需掌握的设备操作技能。

2.4 形成多元评价主体、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邀请轨道行业专家、轨道公司优秀岗位职工和实训教师、学生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实现不同角度倾听各方建设性意见,保证评价标准的动态调整,加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方法方面,应以岗位学习目标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两者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10]。例如,课程AFC 售检票系统设备的操作考核,强调每个学生对设备操作的掌握,可采用增值性评价。手摇道岔的操作以岗位团队的形式考核,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小组互评的形式,促进同学们掌握知识。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情况引入课堂评价,表现型评价和实训项目考核评价等评价方法。

3 结语

该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讨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配备,教学模式、方法选用和形成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三教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轨道交通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术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双师师资岗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