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理工科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

2023-12-02 07:40辛海升刘廷玺岳海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0期
关键词:科教校企协同

辛海升,刘廷玺,岳海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a.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b.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内涵是:以需求为导向,开放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即面向服务,突出特色,培养出满足未来新产业需要的、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各类应用型科技人才[1-2]。地方农林类高校只有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4]。

一、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前无法完全适应产业需求,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前沿技术方面,高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难以跟上行业的技术更新。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和对前沿技术掌握缺乏的现状下,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措施,借助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力量协同育人,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施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教育部对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大致的指导性意见,如何实施和开展没有具体的指导文件与细则,导致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仅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是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教学,校企合作质量不高。如何深入开展校企产、科、教融合,如何进一步提高协同育人教学质量,如何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实现双方共赢,还有待探索。因此,各高校需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管理和引导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这也是目前校企合作办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时,将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外在载体,企业只是高校产品的吸纳者,处于被动地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将企业需求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并使企业的人才评价成为高校的评价因素之一,制订有效机制促进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高实习场所环境,还要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课程标准等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发挥企业的主动作用,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效益,促进产教融合。

3.校企合作风险认识不足。高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企业经营生产的特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见效快,两个不同的主体发展思路是有差异的。校企合作基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利益,但是共负风险的过程。企业的发展方向、产能效益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需对企业做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若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高校不能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办学模式,所承担的办学风险将会很大。

4.校企合作教学资料不规范。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是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教学,实习和授课材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管理资料的留存、考核和考试材料的整理以及归档等还很欠缺方法,需进一步规范。

三、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思路

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交通运输专业不断探索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人才需求、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人才评价等环节,建立协同育人的思路,如图1所示。(1)人才需求。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行业产业调查分析、企业人才需求反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确培养定位,设立培养目标,凝练毕业要求。(2)课程设置。根据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的分解,分析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并不断优化课程设置。(3)课程建设。融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探索线上生产现场录播/直播、线下理实一体化授课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改革。(4)课程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技术骨干指导课程实训、企业行业专家讲座、企业课题项目实训、实践基地课程实训、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等。(5)课程评价。通过行业专家、高校督导听课评课、学生评教、企业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产教融合课程评价。(6)人才评价。在分析就业质量、就业率的基础上,畅通用人单位、就业、企业面试、深造/就业调查等反馈渠道,多方协同开展人才评价[5-6]。

图1 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思路导图

四、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1.优化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对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科研素养,并将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真正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通过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引导教师树立产科教融合的教学观,通过邀请教学名师和企业工程师开展专题讲座、示范授课和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修、参加高水平教学技能培训、参加科研团队训练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由这些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担任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导师等,确保了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水平,帮助学生激发其学习和创新积极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围绕科研探索和创新技能培养;实验课以探究型教学过程为导向,融入最新实验技术、学科前沿进展,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推行导学制度,动员和组织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导学内容包括:思想指导(树立信心,立志成才)、专业导向(认识和热爱专业)、学习辅导(解决学习难题,争取优异成绩)、创新引导(激励潜能,鼓励创新尝试)、就业指导(利用教师的经验、资源和阅历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2.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除了满足正常教学外,可以对交通运输专业或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开放,特别是综合实验的开设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引导学生协同创新。将实验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专业教师设定课题或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研究实验,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让学生掌握专业仪器使用方法、常用测试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其初步研究能力。

3.改进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能使知识活化、知行合一,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推动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充分考虑高校教学和实践教学单位工作实际,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实践教学导师(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职责,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学院可为学生投保实践教学活动全过程责任保险,并集中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科教融合。

4.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导师队伍建设,有效利用企业人才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交通运输专业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推行“双导师”制。从“双导师”制本身的含义来看,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享有由两位导师不同的教学特点而带来的创新性效果,这也是联合培养的较大意义所在。同时,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毕业前如能提前接触到企业文化及其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对高校而言,“双导师”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双导师”制形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性原因。

5.加强学科竞赛:按照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为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特色,以校级、自治区级和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挑战杯竞赛、“互联网+”为主要专业竞赛平台,具体内容涉及专业调查报告、自然科学论文、软件模拟、工程设计、科技发明等。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水平,强化了理论基础与应用的联系,是产科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竞赛重点突出绿色交通方向,结合国家发展需求,紧跟专业发展趋势,为交通强国培养科技人才。

6.借助优势学科,促进专业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1个,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82个,其中理工科专业42个。可借助学校草原畜牧业重点办学特色,结合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农畜产品(活畜、生鲜肉类及乳制品)科研技术优势,开展农畜产品特种物流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内蒙古采矿业发达的特点,利用内蒙古重型载运工具制造业的优势,开展重型载运工具装备应用理论、矿业特殊车辆新能源动力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丰富交通运输专业的内涵,促进交通运输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7.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尽早吸纳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意识,为研究生培养和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导师研究方向设立科研兴趣小组,开展课题式教学,理论科研紧密结合,建立科研训练新模式。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8.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统筹规范科技竞赛和竞赛证书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

9.提升创新教育: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水平。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各类竞赛、讲座、论坛等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实验室设备更新、场地改造、购置图书期刊、建设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以推动创新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建立产、科、教融合保障机制,为保证创新教育良好运行,制定了开展创新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颁布学生创新基金活动等配套文件,形成了以制度为主导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现状及前景,拓宽了学习视野,培养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结语

农林高校理工科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大学教学知识日益高深,教学参与者日益多元化,知识交流与共享更加频繁。在产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协同育人团队要自觉加强教学学术能力建设,在教学中和学生分享科研经历和成果,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使培养的人才始终处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

猜你喜欢
科教校企协同
《科教导刊》征稿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科教之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