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刍探

2023-12-02 22:31李欣
成才之路 2023年31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

李欣

摘要:“手机沉迷”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为有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手机沉迷”困境,文章依托B市M县Q镇J校开展调研,对该校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研判分析,得出“社工介入联动模型图”,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微中宏三系统协同”建议,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更好地帮助其筑梦成长,一路向阳。

关键词:手机沉迷;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社工介入;分析调研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049-04

相关数据显示,46.4%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53.2%的农村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部分农村学校中学生“在校玩手機”占比达到75%,这一社会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目前,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研究较少,更多停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照料、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本文对B市M县Q镇J校开展调研,研判分析该校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没有监管能力,与父母分别半年以上不能见面的未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群体。J校位于B市M县Q镇,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J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其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在家主要由祖辈隔代监护或亲戚朋友临时照顾,在校由老师作为监护责任的直接执行者肩负监督管理的责任。

手机沉迷是指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过度的依赖情绪以致影响自身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手机端游沉迷。手机客户端游戏是相对于“页游”概念新生的一种游戏方式,用户需在手机应用商店或网页端下载游戏,游戏普遍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1]。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对趣味横生的游戏内容、精美酷炫的画面设计以及紧张刺激的游戏体验而无法自拔,逐渐增加游玩频率以致成瘾。二是手机视频沉迷。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视频文化发展迅速,已从传统电视载体过渡到现如今的手机端。手机视频沉迷的机理是:当人在“刷视频”时,大脑奖赏区会进入工作模式陆续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如今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喜好进行定位算法追踪、推荐,从而达到“行为强化”,由此产生的强烈愿望导致用户只能通过不停地“刷视频”来刺激更多量的多巴胺分泌,保持已有愉悦感,最终无法抽离,沉迷其中。三是手机社交沉迷。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只相隔一个手机的距离,无论是聊天交友亦或是工作学习,“手机社交”已然成为主要的交际方式,所有的社交需求在互联网社区中皆能实现与满足。手机相比其他工具更具便利属性,成为当今各年龄群体使用最多也最频繁的社交工具,但依然不能低估手机社交沉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手机学习异化。当前互联网涵盖内容丰富多元,未成年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也在与时俱进。但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生普遍存在“搜题”做作业的情况,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面对智能化的学习场景和各具特色的搜题软件,“便捷化学习”背后“捷径化学习”趋势愈加突显,手机异化形势严峻[2]。

1.沉迷现状

本研究以J校三至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并走访了校方领导、授课教师、班主任及部分学生监护人获取学生情况。此次调查对象为9周岁~12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每个年级选取5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共计200人,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笔者对样本学生根据“手机依赖量表”进行测验,测得162名学生在17道题中选择“肯定性”回答的题目数量超过8道。依照量表测试原理,17道题中选择8道以上“肯定性”回答即可界定为手机成瘾。具体量表内容如下。(1)你被告知过用手机时间过多。(2)家人朋友曾抱怨你使用手机。(3)你试图隐瞒手机的使用时长。(4)你发现自己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总比实际设想的多。(5)你觉得用手机的时间不够。(6)你曾尝试少用手机但没成功。(7)因使用手机过久而失眠。(8)有时你会反复确认是否错过消息或来电。(9)一段时间不看手机你会不安。(10)你觉得关掉手机比较困难。(11)你会因为没有手机而不知所措。(12)孤单时你会用手机跟别人发信息。(13)孤单时你会用手机跟别人通话。(14)心情不好时,你发现玩手机会好受一些。(15)当有事需要做时因玩手机出现过耽误正事的情况。(16)你现在是否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新的创意想法。(17)你曾宁愿多玩一会儿手机也不愿做别的事。每道题分别对应“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四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值分别为“1”“2”“3”“4”“5”。随后走访样本年级班主任得知,学生家长也曾向他们多次反映过孩子“手机不离手”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吃饭、做作业也会看手机,而且与家人的沟通频次和分享欲望也在逐渐减少。家长一旦没收孩子手机,孩子便会极其不满,更有甚者还会哭闹摔东西,这符合“手机失联焦虑症”的表现。

笔者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节假日期间帮助家人干农活的情况较少,也不愿与同辈群体在户外玩耍,反而玩手机的情况居多。笔者在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谈后得知,用手机与父母联络感情的频率较低,单次联络时长平均为18分钟,甚至有不少儿童表示不愿与父母过多沟通交流。经观察,农村留守儿童在刷短视频或玩游戏时开启“未成年模式”的极少,占比不到5%,当被问道“这个账号是谁的啊”“谁给你注册的啊”等问题时,回答基本都是“亲戚长辈帮忙注册的”或是“哥哥姐姐的账号”,态度怯懦不愿过多回答,逃避心理较重。笔者对J校不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长进行统计发现,该校不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在上学期间使用手机的每日平均时长接近4.4小时,占除8小时睡眠时间的很大一部分,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水平;节假日期间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长更是达到12.33小时,可见沉迷之深。

在“沉迷类型”和“平均使用时长”的调查中发现,J校三至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类型主要分为短视频、长视频、社交软件、手机端游和学习异化(主要指依赖手机查找课业答案)五类,符合当前社会主流手机沉迷所列类型,具有一定代表性。经统计发现,上学和节假日期间学生在短视频、手机端游及社交软件上投入的时间占比较大,长视频和学习异化占比较小。近几年,未成年人早熟的问题日益严重,甚至部分未成年人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发生越轨行为的新闻报道也很常见,而缺乏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在“成人模式”中更容易接触到越龄内容,对身心健康极其不利;有些“射击/求生”类游戏画面血腥,“死亡重启”的游戏模式更容易削减未成年对“生命”的敬畏感,“游戏屠杀”的情节蚕食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会不自觉地衍生出模糊的犯罪意识,从而增加未成年人的犯罪风险。

2.成因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缺位,亲子关系疏离。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离家外出务工,平日无法直接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亲密程度较低。祖辈由于代际差异较大,很难为孩子提供易被接受的关怀和教育,无法有效约束孩子使用手机。其他亲戚作为临时照顾人则存在“不敢说”“怕得罪”的消极心理,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教太多。特别是在农忙或日常劳作时,更是由“手机”代为照顾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深,最终陷入沉迷无法自拔。

第二,学校教育失衡,应试思维较明显。部分学校较为重视文化课程而缺乏心理和道德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文化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学生通过“报复性”玩手机来放松自己、缓解压力,踏上错误的解压之路。

第三,手机内容丰富,诱惑难以抵挡。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跟踪水平发展迅猛,黏性算法设计让产品定位愈加清晰,这一点在短视频和手机端游上均有体现。此阶段儿童的猎奇心理较强,面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明显,而手机内容丰富多样又充满诱惑,同伴之間也会相互影响,家人、老师如不正确引导,儿童极易出现偏差行为。

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差异尚存。当前,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但无法回避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然存在,导致二者在经济、教育和资源配置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资源较为匮乏,对新事物的探索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而载体则主要是手机。缩小城乡差距是一场持久战,更是几代人久久为功的攻坚战,如何科学有效地缩小差距,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探索新事物的平台,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1.对策:社工介入联动模型图

笔者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概念、沉迷类型和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后,整合专业文献、调查材料和服务经验,总结提出“社工介入联动模型图”,该模型图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校社联动”,即学校与社会工作机构积极联动。社会工作机构可定期前往所在地的村镇学校开展调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数据和思想认知动态,并实时与校方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向校方宣讲“手机沉迷”的危害,加强学校的责任意识,并提出帮扶计划,争取驻校服务。在获得校方许可后,社工可通过“个案+小组”的服务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其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四点半社工课堂”和“午后团建”等服务,通过“理论引导”结合“实务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了解并认识到“手机沉迷”的概念与危害,从根本上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回归健康生活。在服务结束后,社工应积极评估跟踪服务效果,并整理服务内容,撰写调研报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要与校方领导加强沟通,使校方科学合理设置学生文化课程密度,补充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数量,必要时社工机构可向相关课程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并联系社会爱心企业捐赠教具。

第二部分是“家社联动”,即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家庭与社会工作机构积极联动。社工可采取入户走访的形式对身陷“手机沉迷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家庭展开调研与服务。社工可为家庭成员开展“监护能力提升服务”,如“科学设置孩子每日使用手机时长”“提升自身交流沟通水平”“认识手机沉迷危害”等,让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转变思想态度,强化自身监护能力,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对于代际差异较大的家庭,社工需联系孩子外出务工的父母,强化其“养育意识”,使其重视孩子成长,努力找寻回乡就业机会,增加陪伴时间,修补亲子关系,提升亲密程度。

第三部分是“家校联动”,即家庭与学校积极联动。家庭与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场所,兼顾“成长”与“成才”的双重功能,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他人”[3]。社工要发挥“媒介”作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家庭与学校的联络,为二者沟通交流搭建平台,鼓励家长向班主任积极反馈孩子居家情况,及时掌握孩子在校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班主任也要记录好学生课堂表现和思想动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方法,提升专业水平,真正做到教书且育人、全面又科学。

第四部分是“社社联动”,即社会工作机构与村镇(社区)积极联动。村镇(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自然生活栖息地,是他们最熟悉也最有情感联系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而村镇(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社会工作机构要主动与村镇(社区)沟通交流,加强村镇(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重视程度,并统计本村镇(社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去向,整理成册以便后续联系。与此同时,社工要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为村镇(社区)有需求的工作人员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让陷入“手机沉迷”的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参与相关社会实践丰富假期生活,培养“爱家意识”与“反哺意识”。社会工作机构可定期向村镇(社区)提供活动道具、书籍等物资,以保证村镇(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质量。

2.建议:微中宏三系统协同

第一,微观系统层面。社工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看待“手机沉迷”问题,了解其概念,认识其危害,真正意义上让农村留守儿童从心底里改变过往对“手机”的片面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达到改变行为。“手机沉迷”的根本原因是自控力不足,因此社工应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力。针对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社工可为其开展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寻找榜样人物,通过榜样力量设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从而摆脱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做有意义的事情,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手机上。

第二,中观系统层面。根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可知“社会环境能够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包含家庭、学校和村镇(社区)。家庭是儿童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后期教育的基础[4]。社工要积极联络其父母,向其灌输“养儿育儿”观念,增强其责任意识,使其在平日生活中多关爱关心自己的孩子,努力寻找离家较近的工作,并增加陪伴时间,从而巩固亲子关系,让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有陪伴,身心不孤单。学校要对本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定期收集更新,社工要帮助学校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合理调控文化课程排布密度,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切实为学生减负减压。村镇(社区)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社工可积极与本地科技馆、图书馆等积极联系,为村镇(社区)寻求合作机会,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农村留守儿童视野,增长其见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第三,宏观系统层面。社会工作机构要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定期汇报服务效果情况,提交研究报告和项目服务报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形成策略。民政部门也需根据社工机构的反馈向本地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政策、资源方面的实质性支持。网信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净化未成年人的用网空间。政府要加大村镇(社区)教育、就业工作扶持力度,加大村鎮(社区)文化产业投入,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

参考文献:

[1]邱祥骏,手机媒体作为移动网络直播发展根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46-47.

[2]秦玉友,王玉姣.不让未成年成为“被手机耽误的一代”———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分析与教育干预[J].中国电化教育,2022(02): 1-7+14.

[3]孙发友,胡伟.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4):148-150.

[4]邓桃,谢仁生.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02):59-62.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Involved in Social Work

Li X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854,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ha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seriously endanger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tudy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help them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article relies on a survey conducted by J School in Q town, M county, B cit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 "social worker intervention linkage model diagram" is developed, and a suggestion for "micro, medium, and macro three system collabor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better help them build their dreams and grow, all the way to the positive.

Key words: mobile phoneaddiction; ruralleftbehindchildren;socialwork; socialworker intervention; analysisand research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