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作品解析

2023-12-04 05:53文/周
乐器 2023年11期
关键词:陀罗协奏曲谱例

文/周 娇

漫漫历史长河中,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族音乐发展进程中增添了璀璨光芒的一笔。跟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当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继续对琵琶曲目的挖掘、演奏技法的运用进行思考并不断开拓。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是笔者委约的新作品,“犍陀罗”是中国古代西域十六国之一,它是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以及古中华文明最早的交汇之所,并以希腊化的佛像而闻名后世。此曲是对那传世佛像的拟人化想象,以及对那故国风情的点滴遥想。

一、乐曲创作背景及内涵

“犍陀罗”是古代梵文的音译,意为“香遍国”,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南,以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为中心的一个文明古国。因其国内种有犍陀罗树(即安息香树),逢春夏两季树皮开裂,树脂流出香气扑鼻而得名。传说犍陀罗树香可用于降伏龙。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曾东征于此,随军留下许多希腊后裔并在此地建立起了希腊式的城邦。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统治犍陀罗时期佛教盛行,希腊后裔用古希腊雕塑的技艺,按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形象为释迦摩尼造像。这些希腊化的佛像不仅以“犍陀罗艺术”闻名后世,还对后来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此后,犍陀罗又曾数度被波斯人、印度人及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先后统治。公元5世纪后逐渐衰落,公元7世纪唐朝僧人玄奘途径此处时已一片废墟。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流传至今的犍陀罗佛像。作者通过对这些佛像的拟人化处理,想象两千年前古国繁荣昌盛时的风貌,刻画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描绘城邦市井中的繁华,勾勒高原山谷间的苍茫、讲述古老的故事。

筹备初期,作曲家对西域古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亲自前往新疆实地采风,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用音乐试图表现出那尘封千年的犍陀罗文化。最初的《犍陀罗风格》由主奏乐器琵琶、钢琴和马林巴构成的室内乐版本,随着不断的探究完善,扩展为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北京民族乐团是首演此作品的乐团,笔者通过演出实践更深入了解各声部关系,并将各段旋律与对应声部乐器的特性和音效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对作品的诠释与表达

乐曲充满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及宗教色彩,点状的音符贯穿着旋律的主线,颗粒性的节奏型清晰可见,并与旋律的歌唱性遥相呼应。力求表现作品的古朴典雅和时代气息,并谋求利用节奏变化来突出旋律。十六分音符所构成的节奏织体,贯穿于几乎所有的主要段落。而各类的打击乐器作为主要的伴奏,不仅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主题,并且将点状的音效与琵琶点状的音色相融合。在诠释音乐的同时,也起到了稳定节奏、推进律动的效果。

谱例1 《犍陀罗风格》

谱例1中十六分音符贯穿着全曲韵律的主线,食指要突出重音及颗粒性,此段采用凤眼手型,坚挺有力的音色表现了佛教徒矢志不渝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世界上几乎每一件乐器都有一个漫长的谋求“歌唱”的历史,琵琶也不例外。长轮、滚奏等技巧是努力在短促发声的弹拨乐器上打造一种持续性音响,以便歌咏。作曲家认为对于不能持续发音的点状弹拨乐来说,所谓的“歌唱性”,并不是其固有的优势。与其更注重音高跌宕起伏的、歌唱性的“旋律”,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更注重节奏变化来突出“弹拨乐化”的旋律。

谱例2

谱例2中86~90小节由一个动机不断反复摸进,随后通过动机组合的改变来变换节拍的律动,86小节第二拍至87小节第一拍动机时值为4拍,随后逐一递减,变换动机的律动。

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的作曲家温展力先生认为琵琶作为一个怀抱演奏的乐器,应该有着漫长的马上乐器的历史。所以,作为一件用拟声词来命名的乐器,如其名,“噼啪”之声是否可以理解为琵琶本身所特有的色彩,音色作为琵琶演奏者与乐器沟通的语言,为情感的传递,风格的体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了解作曲家对音色要求后笔者在演奏此作品时更加注重对音色整体布局的意识,乐曲中音色的处理、把握要更加地细致与严谨。柔中带刚,文中带武。通过琵琶三种基本手型的相互交替,触弦角度的变换,演奏技法的运用使演奏中的音色更为丰富多样,使乐段层次鲜明。

谱例3

谱例3中,141~148小节采用偏丝竹手型,音色要清脆明亮,柔刚取中,通过泛音和实音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律动,突出旋律线条,体现人们奋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谱例4

谱例4,从进入T段225小节后,开始Rubato段落。各声部十六分音符快板演奏过后休止,仿佛一切都安静下来。结合谱例,此时演奏的状态也由外放的情绪一点点的收敛沉淀。尤其看到谱中“悠远地、戏剧性地、稍激动地”标记提示,更是为四小节后的solo片段展示做出了酝酿情绪的准备。

谱例5

谱例6

谱例5和谱例6分别是琵琶和埙构成的旋律主线,二二拍,大附点、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的交织组合。埙作为主奏乐器与琵琶的主奏旋律形成了对句的关系,通过利用音符时值不等营造出的律动,丰富了这段的旋律织体。似乎昔日文明古国的画面如同那飘忽不定的海市蜃楼一般,呈现在眼前。然而,在U段中的自由solo片段中的四句重复卡农,十六分音符到三连音的变速与力度的转换,更是为整曲营造出了一种古文明由繁荣到消沉的转变。虽然乐句大相径庭,但结合情境,每一遍的演奏和情怀各不相同。

谱例7

谱例7,V段是全曲唯一的一段用长轮技法来展现旋律线条的乐段,旋律的大线条感,加入乐队的烘托,使得音响效果更为丰满,温暖。W段开始打击乐器马林巴的加入,节奏转变为十六分音符,回到主题,配合着琵琶的滚奏逐步地将乐曲推向高潮。那古老的遗迹,神奇的传说,文明的交汇,以及那雄伟的佛像鲜活地展现出来。

三、探索的意义

音乐力图表达多元文化交融,自然会涉及多种调式。(A大调、D大调、G大调、降B大调、F大调、d小调、a小调、E大调)以及古老的演奏技法的模拟,所以在琵琶演奏技法上自然有一些非同常规的创新之处。作品艺术质量精良,旋律优美、雅俗共赏,音乐风格既古朴典雅又充满时代气息。作品虽为古代题材,但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情趣。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并有一定的探索、具备较高的演奏难度。

作品内容贴近琵琶的历史风格,便于演奏技法的探究,丰富当代演奏技法。从作品体裁上来说,近年来虽琵琶协奏曲新作品不少,但以古代文明作为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琵琶作为一个经由外来传入的中国乐器,赋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便于演奏者揣摩琵琶彼时彼刻的演奏风格,借作品演奏探究琵琶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丰富当代琵琶作品的类型。

其次,作品艺术性较高。在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不仅参考了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与古代中国西域的音调、节奏,同时在作品的结构方面利用西方的奏鸣曲式为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延展、间插不同的内容,充分增强作品的戏剧性,让作品充满丰富的变化。此外,在创作中,作曲家也秉承犍陀罗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不拘一格地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传统及现代作曲技法,为作品的艺术性提升起到了大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作品的演奏技巧上,因为作品风格的幻想性、多元性,也促使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技巧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琵琶学习不仅是对自我精神修养的提高,而且又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不同的作品所激发的想象力让我们用不同的心境去品味,有时那意犹未尽的情致会激发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其中不乏一些本身就蕴含着人生高度哲理及寓意深奥的作品,更会让学习者心灵沉淀,放宽自己的胸襟去进行思考,带着一颗宽广敬畏之心去诠释演绎。

以上是笔者对于琵琶协奏曲《犍陀罗风格》的解析,“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一系列的思考方式、演出实践,对于一个演奏员来说无疑又是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拓展和延伸,笔者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猜你喜欢
陀罗协奏曲谱例
散落世界各地的犍陀罗艺术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美国的犍陀罗艺术研究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文化杂糅视域下对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新思考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材中的谱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