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钢琴伴奏中的“首调思维”

2023-12-04 05:53孙中杰
乐器 2023年11期
关键词:首调大调小调

文/孙中杰

所谓首调思维(movable—do thinking)是指在大小调体系中不仅C大调的第一个音可以是do,其他任何大调比如♭A、F、♭D等大调音阶中第一个音(主音tonic)都可以是do,即十二个大调的音阶排列皆为do、re、mi、fa、sol、la、si、do唱名模式,只是每个调的具体音高不同。a小调中第一个音是la,其他小调中的第一个主音也可以是la,即十二个小调的音阶排列皆为la、si、do、re、mi、fa、sol、la唱名模式。固定调思维(fixed—do thinking)是指除了C大调为do、re、mi、fa、sol、la、si、do以外,其他十一个大调按照其固定音名排列,不采用首调唱名法,比如♭A大调为♭A、♭B、C、♭D、♭E、F、G、♭A。除了a小调为la、si、do、re、mi、fa、sol、la以外,其他十一个小调按照其固定音名排列。首调思维与固定调思维在音乐活动中包含两个维度——“谱面视觉”和“音乐听觉”。在读谱与聆听的过程中,首调思维和固定调思维各有所长,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首调思维较适用于东方音乐(简谱形式、单旋律),固定调适用于西方音乐(五线谱形式、多声部)。在具体音乐体裁上,首调长于声乐化体裁,而固定调适用于器乐化体裁。

声乐演唱采用钢琴伴奏这一艺术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西方艺术歌曲,例如德国的利德(Lied),西班牙的浪漫曲(romance),以及艺术歌曲的体裁变种叙事曲(ballade)、悲歌(Elegy)、船歌(Barcaroll)等,其在19世纪得到空前发展,一大批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例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形式精美,意境深远,歌与琴彼此融合,诗与乐相得益彰。1920年,青主的一首《大江东去》开启了中国百年艺术歌曲之旅,这种声乐演唱采用钢琴伴奏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艺术歌曲的表演中得到传承,其他声乐体裁如歌剧选段、地方民歌、新创作歌曲等也不断借鉴这种形式,除交响乐伴奏以外,多采用钢琴伴奏形式,发展至今声乐钢琴伴奏已成为独立的专业学科。声乐钢琴伴奏这一专业既涉及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同时又涉及声乐与器乐,那么在具体表演实践过程中,优先采用何种调式思维模式呢?笔者认为“首调思维”至关重要,但古今中外声乐作品浩如烟海,首调思维并非全都适合,首调思维适用声乐作品范围;中国声乐作品(学堂乐歌、民歌小曲、艺术歌曲、新创作歌曲)和外国调性时期的声乐作品(其范围大约17世纪~20世纪上半叶)。

一、国内声乐钢琴伴奏两种形式:简谱即兴伴奏和正谱伴奏

由于作品体裁、风格以及唱法的不同,简谱即兴伴奏多用于中国声乐作品,特别是民族唱法演唱的一些作品,正谱伴奏多用于外国声乐作品,特别是美声唱法演唱的作品。另外有一类声乐作品比如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论中外或民美,都要求正谱伴奏。简谱和正谱能够同时被使用,只因它们各有所长。

简谱通过数字来表示音高,是一种首调思维模式,且只给出旋律声部,由弹奏者即兴配弹出织体与和声,显示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并且能根据演唱者的当时状态及时调整伴奏音乐的各个细节。由于近些年来许多歌曲包括民歌和新创作的歌曲,作曲家只写了旋律声部,所以需要钢琴即兴伴奏。弹奏即兴伴奏需要演奏者具备相应的作曲理论知识、键盘技术水平以及对声乐部分的熟悉。

正谱伴奏多运用在外国声乐作品中,旋律和伴奏声部已经由作曲家提前写好,且与文学部分(歌词)统一构思,演奏者需尊重原谱,不能轻易改动。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中国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比如黄自、萧友梅、江定仙等前辈作曲家的作品,堪称文学音乐的典范,声乐艺术的瑰宝,经过了时光岁月的流转,其内在风格和韵味早已声入人心,所以必须按照原正谱弹奏。与简谱即兴伴奏的首调思维相比,正谱伴奏多采用固定调思维,这也是国内声乐钢琴伴奏领域一直以来的习惯,很多从事声乐钢琴伴奏的专业人员起初都是钢琴演奏专业,之后又转到钢琴伴奏,最开始的学琴习惯是固定调思维,这个思维模式也一直延续到钢琴伴奏中来。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面对正谱时采用固定调思维,面对简谱则用首调思维,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巧妙方式。但笔者认为,首调思维不仅可以用在简谱即兴伴奏之中,也可以用在正谱伴奏之中,尤其是在正谱伴奏中运用首调思维,更是意义重大。

二、首调思维在声乐钢伴中的重要作用

谱例1(正谱)

1.调性是一种音乐感觉,以及建立在这种感觉基础上的音高组织,首调感本身音级之间带有倾向感、连续感和方向感。傅聪在《肖邦钢琴作品全集》的序中谈道“前奏曲(O p28)第4首中,有的学院派编订者把第2~3小节左手的♭E改为♯D,但其意义远不如使用♭E本身,因为肖邦是把左手大拇指弹奏的这一连串音当做一个级进下行的声部(E-♭E-D),虽然♭E和♯D在弹奏上是相同的音,但对于一个敏感的演奏者来说,则是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和情感表达”。♭E本身倾向于D,而♯D本身倾向于E,这种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也是首调思维的重要特征,它暗示着旋律的运行趋势,构成强烈的旋律感。这个旋律感一方面是调式中音与音之间固有的音感,另一方面是人在聆听学习中的带有先验意味的听感。美国一些学者例如Alena V.Holmes、Pattye Johnson Casarow等人在研究旋律视唱时发现运用首调思维要比固定调思维更加有效,两组学生同时面对五线谱上面的旋律音符,采用首调思维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唱出每个音的具体音高,个中缘由与思维模式有关。笔者在多年的钢琴伴奏艺术实践中渐渐意识到,看到任何一首正谱(调性体系内)钢琴伴奏,无论是西洋大小调还是中国民族调式,都应当采用首调思维——即所有大调的感觉皆为do、re、mi、fa、sol、la、si模式、小调感觉皆为la、si、do、re、mi、fa、sol模式。首调思维需要在视谱环节中五线谱音符与简谱数字相互对应,这两种谱具有符号学“能指”和“所指”的某些意义,都在指向一个相同的音,二者融会贯通之后,纵使各曲纷繁变化,其万变不离其宗,即所有的大调都是do、re、mi、fa、sol、la、si(对应简谱1234567),只是具体音高不同、键盘位置不同而已。例如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夜曲》前奏4小节(见谱例1)用首调思维低音则看做d小调的la、fa、re、mi,正谱与简谱同时对应,对于钢琴伴奏和演唱者来说,主歌开始旋律首调模式的“mi、fa、mi”永远要比固定调的“la降si、la”更有旋律感。

谱例1(简谱)

通常情况下钢琴伴奏正谱呈现的音符不过是相同模式大调或小调音级在不同调性的呈现,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相对于固定调思维来说,根据调式调性确定谱中音高的升降或者还原,无需专门去对应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首调唱名,也可以完整地演奏曲谱,但是据笔者近些年的观察发现,很多钢琴技术非常出色的演奏者,在弹声乐钢琴伴奏时总是缺少一种感觉,除去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伴奏音乐中缺乏旋律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个旋律感其实与声乐的旋律感相通,就是调性音乐中首调思维的旋律感。

2.可以灵活自由的转调是首调思维的一个亮点。国外的声乐钢琴伴奏(chamber music coach)较少遇到伴奏过程中转调的问题,绝大多数声乐作品的伴奏部分已经提前写好,而且必须原调弹奏,特别是西方艺术歌曲或者歌剧选段中的作品。而中国声乐伴奏者当下面临着既要弹奏外国作品,又要弹奏中国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情况。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有许多民歌以及改编歌曲和改革开放以来新创作的歌曲,很多歌者在演唱时会根据自身状态调整其调的高低,以至于在中国民族男高音群体中出现了升半个调的情况,比如F大调的作品,优秀的男高音会唱♯F大调,G大调的作品则会选择唱高半音的♭A大调,这种方式更能展现男高音明亮辉煌的音色,而且在音乐情绪上更有感染力,据笔者的伴奏经验来看,凡是钢琴白键上的调,只要升高半音弹成黑键上的调,其艺术效果就别有另一番景象。所以能够随时转调已经成了钢琴伴奏的必备技能。少数人能通五线谱转调,但是不如首调思维转调更加便捷,近关系和远关系调皆不受束缚,就是看到五线谱用首调思维在脑海中迅速切换,正谱切换成首调简谱,然后在钢琴的其他调上弹出来。比如《九儿》这首歌一共有三次转调,原始调为A调,之后转入B调,最后转到E调方向。如果纯粹看五线谱固定调模式,那么快速转调是个不小的挑战。

3.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作为整体艺术,首调思维同时进行,有利于彼此沟通与配合。声乐演唱者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主要采用首调思维,甚至大部分用简谱来学习,即使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看五线谱谱例,但内心听觉还是以首调为主。如果歌者是首调思维在演唱,而钢琴伴奏是固定调模式在弹奏,那么二者表现出来的音乐感觉必定有细微差异,即使最优秀的歌者与伴奏一起合作,也会显得有些貌合神离。笔者曾请教过当今中国声乐钢琴伴奏界几位著名的钢伴老师,无一例外都是采用首调思维来弹钢琴伴奏。

三、首调思维在钢琴独奏作品中的运用

首调思维不仅可以用在钢琴伴奏中,部分钢琴独奏作品也可以运用首调思维。钢琴独奏作品的体裁和风格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运用何种调式思维,适合运用首调思维的钢琴体裁例如古典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浪漫主义时期特性小品如无词歌、船歌、摇篮曲、夜曲等,以及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节奏舒缓,伴奏声部与主旋律声部层次分明,不采用动机化的发展手法,曲式结构以三部性为主,其体裁内涵是声乐性与器乐性的融合。例如以下四种体裁:

1.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例如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2乐章)宛如德国的艺术歌曲利德,淳美质朴,安静沉思。♭A大调的舒缓旋律,起于音阶第三音,运用首调思维则视为mi,之后以此类推,则极具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呼之欲出。在演奏过程中,右手旋律可以轻松地用首调思维,但左手伴奏声部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对键盘调式调性以及和弦音位熟练感知,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在后面的首调思维训练方法中会有具体阐述。

2.门德尔松创作的《无词歌》是没有歌词的艺术歌曲,抒情旋律搭配流动的伴奏音型,仿佛是歌声和钢琴伴奏一起勾勒甜美梦幻的美好回忆,例如《无词歌》Op19.No 1。

3.肖邦《夜曲》是独具肖式风格的浪漫曲,优美典雅,款款深情。其中多首作品又融入了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但音乐中弥漫的沉郁气质,似乎又是肖邦的艺术悲歌。例如《夜曲》遗作♯C小调。

4.摇篮曲起初为民间摇篮歌“妈妈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既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由Enzalla 作曲的这首摇篮曲《lullaby》是带有流行风格的抒情钢琴小曲,聆听时搭配上夏日蝉鸣的声境,总能把人勾回故乡曾经的那个夏天。多数人初听即为小调色彩的旋律主音la,之后主音la不断随着旋律起伏隐约显现,整个声场被首调感觉环绕,仿佛就是想把你“拉”回多年以前的夏天。

四、钢琴伴奏首调思维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是正谱快速视奏:(1)首先对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流畅弹奏,并精确感知其键盘地形;(2)C、G、F大调和其对应的关系小调,熟练弹奏这几个调的正谱;(3)慢慢拓展其他调,至♭G和♯F大调及对应小调。在快速视奏过程中要关注伴奏织体与和声。

第二阶段是简谱即兴伴奏:简谱大调124567和小调6712345各自对应十二个基本大小调,任何一首简谱旋律,都可以在不同的十二个调上或十二个小调上弹奏,包括编配不同的和声织体、伴奏音型等。

第三阶段“正简融合、首固贯通”:正谱与简谱相互融合,固定调与首调彼此贯通。任何一首正谱钢琴伴奏,首先主旋律可以快速切换成简谱模式,接着低音声部要转换成首调思维,中间的和声部分不必每个音都转换,只需转换首调和弦感。这个过程就是正谱慢慢运用首调思维的过程。

结语

声乐钢琴伴奏领域长久以来都是简谱即兴伴奏与正谱伴奏“井水不犯河水”,但其实它们本源相同,能够将二者融汇贯通是未来钢琴伴奏专业的发展趋势。即使固定调思维和使用五线谱在当下的专业音乐教育中被不断推崇,但笔者认为,简谱与首调思维依然存在重要价值,特别是声乐钢琴伴奏领域,首调思维的旋律感、线性感以及在识谱与转调过程中的方便快捷,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猜你喜欢
首调大调小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G大调随想曲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首调唱名法”的推广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研究
“首调唱名法”在基础音乐教学中运用之探索
解析首调与固定调唱名法间的关系及在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视唱教学中固定调与首调唱名法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