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 小学美术教学表现性评价研究

2023-12-05 02:26甘方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9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甘方诚

[摘    要]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强调情境性、动态交互性与主体多元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它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应用表现性评价不仅是对美术课程改革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应,也是满足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必要之举。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制定层级性评价目标、设计情境性评价任务并扩展评价主体范畴,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目标。从一系列政策中不难看出优化美术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落实已成为美育工作者深入探析的教育议题。表现性评价是一类强调逆向思维、重视情景建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观察、并全面剖析的评价方式,它的运作机制与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学习共同体”“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等理念不谋而合。小学美育工作者应当建立能够正确反应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品格,切实回应国家所倡导的“四有”新人培育要求。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与原则

表现性评价最早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学界将其解释为一类通过设计相关任务或试题并要求学生作出富有创意的答案,最大程度上表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评价方式。而后,表现性评价这一理念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释与再创造。目前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同周文叶教授对表现性评价的看法,他认为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情境中依托于规范化评价标准诊断学生完成复杂任务过程表现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在具体场景、任务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品质展开及时评价,判断他们对日常事物的改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也被称作“真实性评价”。除情境的真实性外,表现性评价也强调记录、观测学生过程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与规范性,避免由于观测者的臆断或观测手段的单一而产生评价信效度过低的现象。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应当秉持以下原则。

一是独特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的想法、作品或答案展开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紧扣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深入解读参评作品的內涵与理念,使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评语进行评价,提升学生对自身优势特征的认识程度。二是情境性原则。虽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表现性评价这一概念仍没有绝对统一的定义,但表现性评价需要依托于特定的任务、习题或其它情境是学界公认的。小学美术评价也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解决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三是多元化原则。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断言每一名小学生能力的高低或素质优劣,而是为了明晰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性化特质,在促进学生美术技法与知识掌握水平提升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表达、组织、交流等多样化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运用的适切性

(一)顺应美术课程改革的号召

针对传统的纸笔测试很难满足新时代学子的发展需求这一问题,教育部门提倡以评价改革推动课程改革。“新课标”便对小学美术评价提出了若干建议,要求小学美术应当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从多个维度展现学生素养,构建结果性与过程性、量化性与实质性相结合的美术评价体系。在小学美术中引入表现性评价正是对此类要求的积极回应。表现性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并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生发出层次更高、效率更强、机制更缜密的深度学习能力。站在教育者的视角,表现性评价弥补了传统测试在非量化指标评价方面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帮助美术教师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丰富校园评价文化的同时强化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这些功能优势给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正面推力。

(二)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尚处天真烂漫时期,在小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一般更喜欢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这正是因为此类学科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志趣相契合。不过,随着学段的升高,小学生逐渐进入抽象思维能力的建构期,趣味指向与思维模式都转入了更为务实的领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表现性评价强调动态交互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创作过程入手展开评价活动,而不是用单一、浅表和程式化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有助于保留学生的童趣,重新唤醒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同时,小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欢被统一的标准束缚,过去的教育理念兴许会认为此类特点会导致学生“不好管”“不好教”。但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然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很难通过传统的量化式、终局式、纸面式方法测量,因此需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评价,通过全面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合理判断学生的能力发展倾向并给出差异化的、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发展建议,不断引领学生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满足美术教育的综合性需求

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应当具有自由度、多元化与实践性等特质,而表现性评价的引入能够强化小学美术的这些特征。第一,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自由度。不同于文化科目,小学美术几乎没有硬性的任务完成规则,尤其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各子类素养均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综合性、人文性,很难通过简单的数字进行评价表述。表现性评价强调联结评价主客体的情感体验,赋予主体更高的评价自由度以提升客体的发展自由度。第二,表现性评价的多元化特质与小学美术教育的综合性相契合。美术是一门多元课程,它涵盖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知识内容,因此传统的结果性、单一化的评价方式难以满足美术学科的评价需求。表现性评价妥善弥补了传统评价方式对于学习过程、学生实质情况等评价的缺失,并进一步提升了美术视觉要素、情感表达、材料选择的多样性。第三,表现性评价强化了小学美术的实践性。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绘画、手工、实地考察等环节均是在实践中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美育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育。而表现性评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表现自身的知识技能,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与美术的实践育人功能特性不谋而合。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应用

(一)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层级性评价目标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出能够正确反应学生思想行为成长变化的评价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并加以清晰阐释,进而以规范化的标准观测、量化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可以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来确定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表现性评价非常注重情境性、实践性,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班情、学情、学段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前提下精细划分小目标。

以三年级美术课程中常见的“面具制作”教学为例,表现性评价目标可以设计如下:目标1,评价学生能否了解材料特性,使用多种技法制作面具;目标2,评价学生能否在面具制作中渗入文化内涵、科学知识等要素;目标3,评价学生能否高效检索并使用素材,通过合理化用、重组素材提升面具的审美价值。在上述目标中,目标1对应的是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对于义务教育第二学段(3~5年级)学生而言,艺术表现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各类工具、材料或媒介创作美术作品、表达所见所感的能力。目标2对应的是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素养,在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下,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要明晰“实用”与“美观”的结合方式,了解设计对日常生活的改善作用,还要学习传统工艺制作中敬业、专注及尊师重道的理念,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转化传统工艺技巧。目标3则对应了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即掌握造型元素、形式原理,捕捉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能力。除此之外,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应当在实践情境、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因此可以在“新课标”所要求的四类子素养之外增添一项“综合探索”素养,设计评价目标四: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看学生是否能以较好的学习态度与较强的沟通能力带领小组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此类评价目标的设计聚焦学生审美能力、习惯养成与思维表现,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正确方向。

(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设计情境化评价任务

在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完毕后,需要紧扣目标布置特定任务,从而引发学生的表现性行为并从中收集评价依据。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置需要依托于真实情境与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情境内容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高度相关,任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任务的设置不应太简单,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不宜过于困难,以免学生产生挫败感。此外,教师还要撰写个性化任务指导语,详细说明任务的目标与完成方式,将学生的行为约束在统一的框架内,避免学生的表现过于天马行空以至于无法进行评判。指导语的编写应当灵活、清晰,保证每一名学生均能理解任务目标,并按照教师的指导执行任务。

以“面具制作”教学为例,在已经制定相应评价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表现欲,任务情境如下:同学a与父母去西藏旅游时欣赏了正宗的“藏戏歌舞”表演,表演者所带的面具使他感受到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回到旅社后同学a思考那些形式多样、色彩瑰丽的面具均代表了什么,于是上网搜索资料,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面具起源与远古的图腾崇拜,面具作为一种艺术隐含着深沉的文化意蕴,于是他回到学校后想和你一起以其它地域、民族的文化为主题设计具有创意与美感的面具。在情境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情境中的各类元素,并且随着故事的推动转变描述风格,利用迫切、开心、惊奇等多样化语气强化学生的代入感与使命感。

(三)落实家校合作育人,将家长纳入评价主体范畴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形式,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机制建构也应当以此为遵循,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鼓励、赞赏与批评往往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参评是强化表现性评价效能的一大突破口。还可以在学校举办以美术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让学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为思维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打造良好环境。

虽然家长参评对于小学美术表现性评价有诸多增益,但大部分家长并不懂美术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紧扣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完善的评价细则,要求家长根据该规则对学生展开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仍以“面具制作”一课为例,表现性评价细则设计如下:将学生的任务完成水平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得1分,第二层次得2分,以此类推而后针对上述情境任务设置三个得分点。一是学生对面具功能的理解与对多元文化的观察;二是面具制作的精细度与形制的创新程度;三是向同学、家长或教师展示并讲解面具制作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在第三个指标的评价中,很多学生很可能面对同学、教师间的交際压力导致只能停留在第一层级,但回到家庭中他们往往能敞开心扉,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偏袒而刻意为其打高分。随后,教师将家校双方评价汇总起来展开最终评分。在实践操作中,家庭与学校对学生同一能力指标的打分很可能存在出入,这种差异性正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父母特点的好机会,也为家长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途径。在家校合作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得到全面、立体的表现,这有利于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并扬长避短、查缺补漏朝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完美”方向发展。

在“双减”“新课标”及一系列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倡导下,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扭转教学评价导向,将多元的评价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业考评机制更加完善。经过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政策支持与理念号召,国内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均有所提升,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表现性评价体系。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将课程评价的制定聚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不断细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扩展评价主客体覆盖面,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更新、更好的方法指引。

参考文献:

[1]马丹.“视觉图像”与“文化意蕴”的融合——美术鉴赏课程核心素养的建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74-181.

[2]周春花.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教学内涵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3):123-128.

[3]张学而.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0(17):43-45.(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