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内涵、分类与标准建构研究

2023-12-05 09:33冯用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分类

□ 文/冯用军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理论内涵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党的战略、国家意志、民族希望和世纪工程。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2023 年5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论述,既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也为中国大学集群擘画了创建“第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蓝图和行动路径。在数智化时代,科学界定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导向,系统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新分类评价框架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新评价标准体系,为完善政府评价、高校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三维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开展前沿研究,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是一项以高等教育界为轴心的社会各界亟须破解的“卡脖子工程”和“关键共性技术”,也是中国构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亟须解答的“新时代之问”。换句话说,我们构建的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核心要义是扎根中国大地、用中国标准数据来评价其中国贡献的中国系统,长远目标是实现高校评价与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价值导向是引领中国大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中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必然要求和基本路径,是贯彻落实“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战略的国家队和先锋营,是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动力,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池、科技库和智力源。21 世纪是信息化世纪,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超光速通信、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扯谈(ChatGPT)、类人机器人等的持续创生,标志着人类全面进入数智化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仿生化是其四大特征,这为数智时代的高校评价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无限可能。“动态监测+绩效评价”是党和国家治理高等教育的核心方法,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是“党之大计”和“国之大者”,事关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评价制度、推进大学评价体系和评价能力现代化,破解“双一流”建设大学成效动态监测评价机制“卡脖子工程技术”,是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要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对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大学成效等进行智能评估和跟踪监测,超前预研预判第三轮“双一流”建设大学动态科学遴选的多元化政策建议方案。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分类框架

世界一流大学因知识创新的源头不同而丰富多彩,它们的生长路径各不相同。科学定位、合理分类既是对大学进行科学监测、合理评估的前件,也是大学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的基础。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必须坚决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导向,即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积极探索建立引导与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特色校友、重质量贡献的评估导向。对大学进行分类定位是国际惯例和国家行使教育治理权的重要体现。“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新任务,[3]也是党、政府、高校和师生的“教育强国梦”。大学合理分类是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前提,“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高校分类标准。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高校分类研究,做了大量理论分析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践应用成果。[4]为了更加合理、科学地调整、优化我国大学布局、形式、科类、层次、治理结构,必须重构符合中国国情、接轨世界标准的大学分类方法。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传统大学二维分类有了许多新的科学认识,通过实践检验后发现,有必要在批判借鉴联合国、卡内基等组织的高等教育分类法基础上,创新中国高等教育标准分类体系,即遵循分类分区分层分级原则,[5]对教育、科技、人才三维象限内的高校进行新的特征质化:一是研究型院校侧重培育学术型人才和开展基础性科技研发活动,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等拥有大批卓越教师、杰出校友、顶尖科技成果等,重点解决基础理论创新问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二是专业型院校侧重培养特色性人才和开展专业性科技研发活动,在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等拥有若干一流师资、一流校友、一流科技成果等,重点解决行业性关键创新问题,如西安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三是应用型院校侧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开展应用性科技研发活动,拥有一大批行家里手、大国工匠,重点解决理论与实践联通环节的关键性创新问题,如石河子大学、外交学院等;四是技能型院校侧重培养技职性人才和开展技能性科技研发活动,人才和科研主要集中在生产一线、重点解决实践性创新问题,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大学等。其中,学术研究型大学和专业特色型院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点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大学新分类标准框架,主要依据是中国大学办学定位、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办学贡献等:一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研发质量等将中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与技能型大学四种办学类型;二是根据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领域与学科专业设置等将中国大学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其中,特色型又细分为财经、政法、医药和农林等行业特色型院校以及艺术、体育、传媒和警察等专业特色型院校。[6]“双一流”建设大学二维象限分类评价标准结果又可以组合出更多类型的院校,如农林类特色研究型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政法类特色研究型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中国大学三维立体分类评价框架兼和中国特色、民族情怀、全球眼光,充分考量了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办学贡献(人才、科技、社会、国际贡献等),突出了大学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与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与应用维度实现了大学监测评估中教学与科研、师生与校友、大文科与大理科、校内与校外、投入与产出、历史与现实等的动态平衡,体现了其促动功能:有利于促进大学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办学定位)、有利于引导大学分类发展的多样性(办学层次)、有利于体现大学综合贡献的差异性(办学特色)。新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符合党和国家的高教发展战略要求、高教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世界接轨又兼顾中国特色的原则,遵循了学术通约规范与大众认知常识,有助于促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耦合关系”和“叠加效应”,不断提升大学知识创新能力,[7]保证大学始终走在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正轨”上,即通过科学定位、合理分类、系统再造来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差序发展、办出特色、创造贡献,这正是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助力创新型国家与世界强国建设的制胜之道。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数字化发展等的重大引领性工程,其建设进展和成效评价具有根本导向。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指明了推进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和监测评估能力现代化的奋斗方向。在对国内外高校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科学计量分析基础上,创新运用钱学森院士创立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TMS 法)等,采用弹性系数和优化算法等,初步实现了用一套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全球大学的万有排名模型,即根据大学在人才培育、知识创新、技术发明、文化传扬、国际交往、道德引领等维度上的标志性贡献侧重来科学调谐各级指标算法和合理协整各级指标权重,基本实现了“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思想、理念、机制、原则、方法、标准、模型、路径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在国内外率先构建起一套富蕴中国特色、接轨国际标准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监测评价体系(表1)并应用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周期绩效评价。[8]

表1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标准

最后,作为一项先导研究,其本质符合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评价导向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按照2035 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教育中心的战略目标,在高等教育后普及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要更加繁荣,才能确保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完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在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和元宇宙时代的普及化下,高等教育评价已经出现了新趋势,特别是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成效的评价而言,更加强调建设成效的分类评价和个性化校本评价、更加强调教师道德素养和引领知识创新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业生的职场发展成就的评价、更加强调对解决党面临的急难险重问题和可持续推进国家发展的重大贡献的本领评价、更加强调内部质量监测保障现代化和持续改进质量的体制机制的评价,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强化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估,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多元综合评估,掌握教育评价标准制定权和完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9]就必须构建起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为核心的“四个全面”功能互补的评价新体系和自我评估、院校评估(含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的中国特色“五位一体”评估新制度,赋能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分类
分类算一算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分类讨论求坐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