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唱响新时代幸福歌

2023-12-08 03:19民生周刊严碧华贾伟康文明
民生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阿佤沧源老支书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严碧华 贾伟 □ 康文明

“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描绘民富边稳新画卷。”

临沧市沧源县糯良乡班鸽自然村

立冬时节,走进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村庄干净整洁,朱红色佤族民居依山坡层层排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在墙上,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生机盎然。

两年前的2021年,包括班洪村在内,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阿佤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同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老支书们继续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两年多来,沧源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美丽家园,村容村貌更整洁,群众收入更稳定,内生动力更足。

见证佤乡巨变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县,俗称阿佤山区,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当地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

班洪村老支书岩翁 图/严碧华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同时佤族这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古老民族也进入人们的视野。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边疆直过民族,阿佤人民告别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感恩之情。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见证了阿佤人民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一点一滴的变化,我看在眼里,明在心中。过去我们住的是杈杈房,就是人家说的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一年中有三四个月缺粮,祖祖辈辈不曾走出大山。”11月8日,在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会议室里,班洪村老支书岩翁回忆道。

今年71岁的岩翁,叙说往事时饱含激情,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底,沧源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了全面小康。

严重呼吸困难、缺氧伴有心力衰竭较重的宝宝应暂时停止进食,待病情稳定后再喂养,注意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食物(包括母乳),喂养要少量、多次、定时进行,不要过饱而妨碍呼吸功能及加重心脏负担。

一条条柏油路修到村民家门口,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网络。村民住进带有卫生间、厨房的砖瓦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村民看病有保障,村里孩子有学上。

村民想不到的是,基础设施改善后,曾经的穷乡僻壤,被打造成了旅游观光的景区,游客络绎而来,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销售农副产品,增加了收入来源。

走进村民杨永明家,院内正晒着新采的茶叶。“过几天会有人来收,也有游客买。”69岁的杨永明是一名退伍军人,他站姿挺拔,声音洪亮。

“收入还可以,儿子儿媳就在附近上班。”说起现在的生活,杨永明发出爽朗的笑声。

日子一天天变好,幸福的笑容绽放在阿佤人民脸上。已经卸任村支书多年的岩翁非常开心,在和周边其他村老支书聊天时,发现他们也感同身受。

这些老支书来自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除岩翁之外,还有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团、三木水、岩板,这些老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们中,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30余年,见证了当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总书记回信了

2021 年,9 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摆脱贫困、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情况,表达世世代代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心和决心。

“那段时间,我既兴奋又忐忑,有时深夜还在房间走来走去。我总是在想,总书记那么忙,信能不能收到?有没有时间回?”参与写信的老支书岩翁告诉记者。焦急的等待中,突然有一天,岩翁接到电话说,总书记回信了!

他不敢相信,让对方又重复了一遍。

2021年8月20日上午,收到回信第二天,在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广场,当地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这件大喜事。

“当时,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回信,兴奋地与其他几位老支书争相传看,老支书们激动得说不出话。”岩翁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

岩翁说,那天,人们奔走相告,阿佤山区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直达地—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广场,一块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用汉语、佤语两种文字,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支书们的回信。

信中说,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再唱幸福歌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激发了沧源县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热情。

写信的老支书们自发组成5个宣讲团,定期在全县开展宣讲。“我要把总书记的回信传达给每一个村民,把总书记的牵挂和嘱托带给每一名群众,让大家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公坎村老支书三贵说。

7年前,佤族汉子赛茸从岩翁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班洪村党支部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蜂蜜、橡胶、茶叶、干笋、坚果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杨文新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是合作社的骨干,负责管理服务接待中心、玻璃栈道等,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引和鼓舞我们更加奋发拼搏,2022年全乡村集体收入合计299.4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49元。”班洪乡党委书记马志坚表示,近年来,班洪乡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把生态底线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不断将绿色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打开全乡产业发展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门禁卡”。

班洪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人文历史等优势,形成了以下班坝南滚河国家公园观象第一村观光游、班洪大寨红色历史文化体验游、芒来自然村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探秘游、南板世界巨龙竹产业园研学游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旅游“班洪品牌”;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班洪实践”,成功创建班洪“葫芦王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班洪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效能,打牢兴边富民坚实基础。”马志坚说,重点将做好市场主体培育、产业降本增效和延链补链强链等工作。

收到总书记回信两年多来,沧源县团结带领全县16万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们以组织创新推动乡村振兴,聚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大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沧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天强说。

记者了解到,沧源县所在的临沧市,以党建统领经济发展、产业建设、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等各项工作。全市各级干部群众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开展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等系列实践活动,推动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一幅党建强、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总书记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总书记西代勐(佤语,意为很好、极好),共产党西代勐;总书记嘱托记心中,守土固边人心同;乡村振兴富边疆,民族团结共繁荣……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阿佤人民唱新歌》响彻祖国大地,阿佤人民翻身了,站起来了;今天,进入新时代,《阿佤人民幸福歌》礼赞阿佤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优美的歌声,激励着阿佤人民坚定民族团结、致力乡村振兴、走向富裕生活的豪迈情怀。

猜你喜欢
阿佤沧源老支书
乡村老支书
普洱市脱贫攻坚、党史教育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首演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老支书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
阿佤姑娘的黑头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