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振兴的难与解

2023-12-09 18:18◎乔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村庄农业发展

◎乔 戈

■河南省乡村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河南省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河南省乡村发展现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高水平,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乡村基础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公路网、供水设施、电信设施等不断得到完善。然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区的公路质量和覆盖面不够、供水设施老化、电信网络信号不稳定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经济

农村市场逐渐繁荣,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旅游资源开发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环境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同时乡村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土地利用不够合理、环境保护政策不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健全等。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下乡,医疗、养老和便民服务相关的设施在乡村得到了普及。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及程度不够、设施分布不均衡等。因此,需要加强乡村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乡村治理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稳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组织权力过于集中、村民参与度不够高等。为了优化乡村治理,需要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河南省还需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入手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也较大,经过现场调研、驻村,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河南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村庄出现萎缩化和空心化

山区、丘陵地带村庄,尤其是自然村人口流失严重,城镇周边村庄空置院落逐年增加,房屋层数逐年升高,村庄外延现象明显。

村庄人口老龄化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常住人口为1.04亿,其中流出人口为1738万,占总人口的16.7%。人口流出导致河南省乡村地区青壮年逐年减少。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定居大城市,老年人滞留乡村,致使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乡村振兴需要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村产业,而城市化会占用乡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导致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冲突和争夺。

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和人才外流问题日益严重,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持。城市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导致乡村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从而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河南的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酸化、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挑战。

乡村差异大

河南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乡村自然条件、地形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千差万别,无法按照统一的乡村振兴模式发展,故而无法同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综上所述,河南乡村振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河南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经过充分、深入的调查,全面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本研究依据河南各村庄区位条件、对外交通条件、村庄建设、村庄特色、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将村庄分为五类,分类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指位于城镇近郊区和县城周边的村庄。这些村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潜力,是城市的后花园。未来,这些村庄将成为城市与乡村有机融合的示范区,推动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双赢发展。

1.积极利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开天窗”的区域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有许多积极作用。首先,可以有效利用中心城区“开天窗”区域为基本农田或一般耕地的有限土地资源。其次,发展都市农业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优质的农业旅游资源,都市农业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为其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再次,都市农业可以发挥大都市的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新型农业。最后,都市农业还能促进城中村、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2.加强“农夫市集”的建设

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中心广场、公园附近合理建设“农夫市集”,既能连接城市和乡村,又能帮助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避免“开封西瓜”“温县山药”“灵宝苹果”等诸多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发生。通过制定“规则”,将“农夫市集”打造成一个集农业产品展销、农业文化窗口展示、农业产业交流会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购买到当季的蔬菜水果,还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特产和小吃。“农夫市集”可以帮助生态农场解决销路问题,帮助消费者找到放心食材,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推介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从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农夫市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采用规范化、标准化流通交易程序连接城市和乡村,避免批发商擅自提价和增加费用,提升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3.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同创业

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同创业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市民可以带来更多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市民下乡创业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共同创业。

集聚提升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的是规模较大、发展比较好的中心村庄、重点村庄以及新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些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集聚和提升。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村庄将成为农村振兴的排头兵,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

1.优质产品

生产优质产品是提升村庄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在原材料选购、生产工艺、加工技术等方面加强管理控制。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2.开拓市场

了解市场、定位市场、开拓市场是提升村庄特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首先,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村庄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开拓策略。同时,要注重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村庄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源泉。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4.产业链整合

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村庄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5.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是提升村庄特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注重品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时,要提升品牌的美誉度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6.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生产效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推广乡村旅游资源、农产品等特色资源,提高农村经济附加值。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乡村有望实现更高效和智能化的发展。

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包括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村。这些村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河南省应为其提供优先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支持。

1.保护性发展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应该注重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原有村庄的风貌和格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防止过度商业化。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博物馆等方式让村民和游客深入了解村落的历史和文化。

2.农业转型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等。同时,要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3.文化旅游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村落发展。通过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举办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从而带动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

4.生态保护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生态保护对推动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遭受损失的村民进行补偿。此外,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民宿经济

民宿经济是近年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将闲置的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提供优质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以吸引更多游客。在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筑风貌的统一和特色的保留,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6.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应该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制作工艺品、培养传承人等方式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此外,将传统工艺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增加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吸引力。

整治改善类村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整治改善类村庄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整治改善类村庄通常是指具有一定产业、人口、生态等资源优势,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位条件一般、产业基础比较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村庄。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的基础。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可以通过金融支持、创业辅导等手段,鼓励村民创业创新,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是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的核心。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可以满足村庄发展的土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等手段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

4.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是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的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村庄的宜居性。例如,可以建设道路、供水设施、供电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5.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是整治改善类村庄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考核和评价,确保他们能够依法依规行使职权。

6.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主要是指因人口流失严重、发展严重受限、资源条件匮乏、自然灾害严重、位于生态红线或自然保护地核心区而需要搬迁的村庄。可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和人口大省,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本研究通过创新策略,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乡村振兴,希望能够为河南乡村的发展以及“农业强省”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助力。

猜你喜欢
村庄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