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应用

2023-12-10 06:55
戏剧之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编导舞蹈民族

王 鑫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舞蹈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成型较早的艺术类型,在舞蹈作品中展现人们日常实践,在音乐、肢体、律动多元素融合下给予观众艺术审美体验。舞蹈编导是舞蹈作者与观众相互对话、情感共鸣的实践基础。民族元素反映了国家文化、民俗风貌,如何将民族元素科学融入舞蹈编创中是值得今人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元素概述

(一)民族元素的含义

民族元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其可简单理解为凡是受到大多数中国人及海外华人认可的,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现出国家尊严、民族自信的形象符号,都应被视作民族元素。从中可见民族元素包含着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多样化内容,我国共有56 个不同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艺术作品诞生的灵感基石。

(二)民族元素的特点

1.实践性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除此之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各地乃至海外角落。就根本层面而言,我国的民族多样性远胜于其他国家,民间文化、民族元素有着充足的积累空间。在我国,舞蹈与日常劳动有着直接关联,如傣族泼水节、壮族火把节便是由祭祀、庆典元素衍生出的舞蹈,又如采摘茶叶、停船收绳等劳动行为也是舞蹈创作的常见元素。因此在舞蹈中展现民族元素便是借由劳动休闲方式拉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距离,舞蹈动作、舞蹈服饰、舞蹈道具、舞蹈场景等均能展现出民族元素的实践性特点。

2.多样性

如前文所述,我国民族众多、文化积累深远,不同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这些民族差异性造就了民族元素的多样性。此外我国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宗教信仰的差异延伸出不同的服装配饰,这些独具特色的服饰便是舞蹈作品呈现的加分点。比如杨丽萍及搭档带来的舞蹈《雀之灵》,在舞蹈形象、舞蹈服饰、舞曲编写方面借鉴了傣族孔雀舞元素,并在其基础上融入个人思考、个人创作。从中可见少数民族的不同风貌突显出民族元素的多样性,借由对不同元素的深入挖掘,带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才能频繁出现在观众眼前。

3.独特性

我国疆土广阔、地形复杂,56 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这些差异造就了民族元素的特殊性。独特性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这份独特性也是创作者自我个性展现的灵感来源,也是舞台呈现专有化的构建前提。

二、舞蹈编导概述

(一)舞蹈编导的含义

舞蹈编导是一门专业特征突出的艺术类综合性学科,舞蹈编导可简单理解为将编导内容以舞蹈艺术形式对外表达。舞蹈编导展现出编创者自身专有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借助舞台场景、舞蹈呈现、舞蹈道具等向观众传达文化思想、艺术思想,让观众在欣赏中与创作者形成共鸣。因此舞蹈编导通常被看作舞蹈艺术的“灵魂”,其既是丰富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也是促进舞蹈文化传播的直接动力。就实践而言,上到舞台场景塑造,下到舞台审美信息传达,舞蹈编导都要细致考量、严密规划。如此一来才能科学造景、突出形象,给予观众最佳的艺术审美体验。

(二)舞蹈编导的素养

1.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展现了舞蹈作品的内在价值,艺术素养全方位展现出舞蹈编导的艺术情感、艺术创造、艺术审美各项能力。舞蹈编导过程实质上就是艺术创造过程,是创作者将自身审美态度、文化感知寄托在自身作品中,给予观众审美欣赏、审美评判机会,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全方位感知舞蹈艺术内涵。就这一层面而言,艺术素养展现出编导者的艺术批判思维和艺术辩证思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深入人心、有所共鸣的舞蹈艺术形象。

2.创造素养

所谓创作素养即舞蹈编导者能够根据舞蹈作品的场景创造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舞蹈演员,构建最为合理的舞蹈场景,结合舞蹈作品的表达主题和故事情节发展对舞蹈表演者进行指导,从而将编导者内心深处的舞蹈思想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因而创造素养让编导者将自身情感、自身思考充分融入舞蹈呈现中,借助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动作神态、服饰着装,带给观众全新审美感受。

3.音乐素养

舞蹈与美术元素、音乐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单纯的舞蹈只能带给人们视觉冲击,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增强舞蹈情感、丰富舞蹈形象,给予观众视听兼具的演出呈现。舞蹈编导需完美融合舞台音乐与舞台场景两大元素,通过音乐细化场景表达,通过场景增强音乐想象,让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就实践而言,舞蹈编导需用眼观察表演者的肢体动作,用耳制作最符合舞蹈主题的编曲,用心把控舞蹈作品整体呈现效果,让舞蹈作品更感染魅力。

三、民族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民族元素加深了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

艺术价值是舞蹈作品编导的共同追求,为实现这一追求在舞蹈作品中充分展现创作者个人色彩、审美特质,便是最为重要的手段。民族元素内涵丰富、种类多样,能给予舞蹈编导足够的艺术启发。舞蹈是文化传播的一条主要途径,无论民族舞、中国古典舞还是现代舞、近代舞均能容纳民族元素存在。2022 年春晚作品《只此青绿》以女性形象、青绿色古典服饰,将《千里江山图》以舞蹈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优美的舞蹈和背后蕴含的中国书画文化引发了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在舞蹈编导中融入民族元素能增强舞蹈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蕴,在舞蹈欣赏中传播中国文化,满足各年龄段受众的审美需求,以此促进舞蹈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二)民族元素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对于我国多元化、多样化的民族特性而言,民族元素包括民族文化而又不局限在民族文化范畴内,其还可以是数千年累积下来的艺术元素,书法、国画、服饰、建筑以及祭祀仪式等均能成为舞蹈编导的源动力。借助舞蹈作品讲述一段历史、讲述一个故事,能最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作品传播更加广泛,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得到更为长远的继承与发展。

四、民族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应用困境

(一)对民族元素的认知存有偏差

部分编导者认为只要在作品中展现民族服饰元素,或是只要在作品中展现一至二个民族舞蹈动作,便算是民族元素的有机融合,但实质上只会让舞蹈呈现走向单一化、刻板化局面,作品呈现常常达不到编导者预期。舞蹈类综艺在我国有着稳定受众,部分节目会设计不同舞种融合环节,但编导时间、磨合时间十分有限,舞台之上演员常是“各跳各的”,民族元素未能在表演中得以充分展现。此外,有些作品为了刻意迎合民族元素这一创作主题,会在场景营造、音乐烘托、道具制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本末倒置的行为无益于作品精神的对外呈现。

(二)民族元素的编导不够稳定

舞蹈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般,都需要经历前期的漫长取材、调查。如前文提到的杨丽萍的舞蹈作品“雀之灵”,为了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孔雀姿态,杨丽萍及其团队深入西南地区,深入当地环境、自然环境以提升作品质量。从杨丽萍的事例中不难看出,舞蹈编导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民族元素融合也是如此。但在实践中,部分编导者常是在创排过程中灵感突现,一时兴趣想要运用特定的民族元素。未做深入研究、深入调查的民族元素,在使用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碍于编导难度及时长限制不得不放弃。故民族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不持续、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民族元素在舞蹈编导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民间环境,挖掘民族元素

民族元素源自民间,将其融入舞蹈作品中也不过是为了再现民间风貌。要想将民族元素融入舞蹈作品中,首要环节便是深入民族元素诞生的原始环境,融入其中、感受其中,如此才能不受主观情感影响对民族元素产生偏差认知。2005 年春晚舞台一支名为“千手观音”的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这支舞蹈的演员全部由聋哑残障人士组成,以舞蹈形式呈现了敦煌壁画的风貌。为了科学融合敦煌壁画元素,编导团队特定前往甘肃省进行实地考察,他们现场观摩了壁画全貌,搜索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并向当地研究院求取经验。“千手观音”的妆容和服饰也尽可能还原壁画中的神佛形象,金光灿灿的服饰给予观众圣洁之感。从中可见“千手观音”作品的成功离不开编导团队的深入调研、服装团队的道具支持和演员团队的认真练习。民族元素的挖掘、融合绝非易事,既需要编导者深入民间元素诞生环境,又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支持,只有全身心投入调研、编排、训练各个环节,才能为观众呈现最佳的舞蹈作品。

(二)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编导手段

民间元素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成长的,那些时空距离较远的素材可能与现代观众存在欣赏距离,因而现代化、创新化的编导手段在应用民族元素方面是很有必要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 世纪80 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2016 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基地——白鹿原影视城正式对外营业,同名舞剧《白鹿原》同步展现在游客面前。《白鹿原》舞剧以白鹿原上的传说为编导背景,借助现代灯光技术、舞美支持为游客打造出身临其境的舞蹈审美体验。从中可见民族元素应是大众熟知且被大众喜爱的,如此才能保障舞蹈作品不至于和受众脱节,舞蹈演出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水平。而现代化设备必然会为舞蹈编导注入时代色彩,3D 技术、光影技术、音效技术的提升将为受众营造出立体的舞蹈环境,如何平衡元素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需要编导者在实践中自行探索。

(三)增强实践力度,提升作品质量

舞蹈编导是创作者脑内想象的实践化过程,无论编导者想法多么新颖、多么有趣,若不在现实中加以尝试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前文提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源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编创《只此青绿》时,服饰、发饰均参考了北宋历史,服装颜色则取自图画的主要色彩,舞蹈动作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山水姿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古代女子的仪态。这支舞蹈正式与观众见面前历经了多次排练、审核,每一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求最终呈现。因此舞蹈编导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作品的质量,也才能显现出民族元素融合是否到位。

(四)立足民众生活,拉近作品距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舞蹈成为不少群众青睐的休闲方式和锻炼手段。广场舞、街舞、肚皮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有着不同的受众,在面对不同受众时应融入不同的民族元素,让群众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长文化见识。广场舞备受中老年群体推崇。《最炫民族风》这首曲子多年来一直是备受广场舞群体喜爱的歌曲,原因在于这首歌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洗脑”效果强。结合歌词不同舞蹈团队融入了新疆舞、蒙古舞、现代舞等多样元素,给予歌曲不同的舞蹈呈现。因此无论是舞蹈编导还是民族元素应用,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作品与大众距离较近才能被大众接受,也才能不断推广作品本身。

六、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是艺术文化直观的表达形式,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强身健体,还能增长参与者、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民族元素是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文化、服饰文化等多方元素的集中体现,是编导者加以创作的灵感源泉。舞蹈编导是舞蹈创作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舞蹈编导展现了舞蹈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舞蹈编导促进了舞蹈文化的长远发展。就实践而言,编导者应坚持推陈出新、萃取精华,以现代化视角解读民族元素、挖掘民族元素、融合民族元素,为普通大众带来喜闻乐见、意蕴深厚的优秀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编导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多元民族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