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以舞化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舞蹈)解析与思考

2023-12-10 06:55陆娟娟
戏剧之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艺术课舞蹈学习者

陆娟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

2022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舞蹈)),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新时代艺术课程凸显育人价值、强化素养导向,旨在改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加强艺术学科课程建设,推动美育事业发展,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新课标相较于之前的艺术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为一体的艺术课程体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大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明确了新时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倡导新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是影响艺术教学质量的深层原因。以舞蹈学科为例,随着《2022 年版艺术课标》(舞蹈)的颁布,舞蹈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于具备舞蹈专业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对于《2022 年版艺术课标》(舞蹈)的学习、领会和探析其中课程观念尤为重要。

一、舞蹈课标制定的背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要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逐渐形成“五育”并举[1]。“五育”是现代化国家对人的素质的综合评定,也是现代化的教育要能够达到的一个目标,它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替代。

其中美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灵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情操的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习者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育。舞蹈作为美育中的一门艺术学科,它是以人体为媒介,以动作姿态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以空间的审美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体现生命的符号[2]。舞蹈教育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与体验,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舞蹈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育人优势,推动美育的多维度发展。

(二)义务教育舞蹈研究的成果

我国舞蹈教育一直受到前西方舞蹈教育的影响,师范院校师资的培养中要求舞蹈技术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学习者毕业后也用同样的要求去培养中小学生,很多学习者开始很喜欢舞蹈艺术,但在专业化的舞蹈课程下对舞蹈慢慢失去了兴趣。专业的基本功和单调的动作练习让很多学习者放弃了舞蹈艺术。随后,很多舞蹈老师开始反思:“舞蹈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很多学者对义务教育舞蹈课程的优缺点进行探究,寻找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继出现了“素质教育舞蹈”“创造性舞蹈”“创意舞蹈”“创意舞动”等义务教育舞蹈课程的新名词。

其中“素质教育舞蹈”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不以专业技能技巧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舞蹈课程。吕艺生教授与他的团队完成了《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舞蹈文集》《舞蹈:作为艺术教育》译著以及中小学舞蹈典型课例展示等研究。与此同时国外的基础教育“Creative dance”在国内得到舞蹈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把素质教育舞蹈也称为“创造性舞蹈”“创意舞蹈”“创意舞动”。研究者出版了《创造性舞蹈课程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创造性舞蹈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创造性舞蹈的启蒙与体验》《生活舞蹈创意教程》《学前儿童创意舞蹈教学活动设计》等专著和教材。

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有别于专业舞蹈教育。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舞蹈课程,真正做到不分男女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课程;不以舞蹈专业技能技巧为教学目标,从人文性、整合性、游戏性、创造性为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不以舞蹈专业技能的评价体系,评价中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团队创作以及相互评价的能力。义务教育舞蹈课程的改革如今已有十多年,在舞蹈教育史上是一个新的转变与突破,也推动了义务教育舞蹈课标的制定与发展。

二、义务教育舞蹈课标的解析

《2022 年版艺术课标》(舞蹈)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作为核心素养。其中舞蹈课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始终,强调舞蹈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舞蹈课程内容上看淡化了舞蹈种类的分类,不把舞蹈专业技能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其重点突出是“表现”“创造”“欣赏”“融合”四类的艺术实践,具体覆盖了14 项的内容,并且强调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运用。新课标中舞蹈内容并非从专业技能技巧、舞蹈动作组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而是从“动作思维”的角度构建了舞蹈课程的内容。

义务教育舞蹈课程的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在突出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的同时,还要遵循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舞蹈创编”的角度呈现舞蹈学习的成果,从身体动作本体的探究进行身体肢体动作探索表现。正如吴晓邦先生说的:“舞蹈是探索科学上舞蹈运动中的真理,也是探索舞蹈创作中的人生真实与道路。”不同的年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在《2022 年版艺术课标》(舞蹈)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1—2 年级舞蹈学习任务主要依托于音乐和体育等课程实施,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舞蹈的兴趣爱好,以及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具多样性;3—7 年级则是完成舞蹈进阶的学习,以舞蹈表演和编创为主,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并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舞蹈作品表演,以及通过舞蹈动作的创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舞蹈表演逻辑的理解;在8—9 年级开设有艺术选项,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舞蹈的深层次理解和对舞蹈学科经典作品和基础知识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的新发展。一方面,具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自由平等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激励者,教师在舞蹈课程中激活学习者的大脑、扩宽学习者的视野,让学习者身心平衡、创造想象。另一方面,突出创新创意的教学内容。创意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舞蹈课堂中建立有创意的课程内容,启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想象力,让学习者在探索中感受学习舞蹈的乐趣。最后,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形式。舞蹈课堂中改变了原来舞蹈风格种类动作素材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在不同学科主题下进行身体结构认知、身体感知、身体运动方式、艺术创作等身体动作内在原理的学习。

三、如何实施与推进舞蹈课程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舞蹈美育师资力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3]其中《2022 年版艺术课标》(舞蹈)中舞蹈课标对舞蹈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教师从“我教你学”的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模仿与表现”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创作、表现、评价”的教学形式。舞蹈教师除了有一定的专业功底外,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舞蹈创编和舞蹈教学经验,以及中小学其他领域课程的知识储备,这对于我们中小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聘请专家为舞蹈美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我们还需要对现行义务教育舞蹈课程标准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中小学舞蹈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还需要中小学舞蹈教师积极加入课题研究,把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重视科研,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二)人才培养方案多学科推进调整

《2022 版艺术课标》(舞蹈)对当前舞蹈专业的师资培养方案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从师范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适应中小学的教学需求,专业技能强但教学实践能力较弱;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舞蹈技能强,但理论研究较弱;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交叉学科运用能力较弱;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缺少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这些问题是因为学生在学校没有相关的课程教育,笔者认为中小学的舞蹈师资的培养,需要师资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学习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了解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教学教法,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等。

(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建立舞蹈教学实践基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指出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各高校也积极建立并落实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努力共建持续有效的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舞蹈学科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建立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是全面提升舞蹈专业人才教学质量评估的硬性基础,也是推动舞蹈基础教育落地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义务教育舞蹈课程首先要考虑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研—教—研”的实践过程,中小学实践基地与高校师范院校教师形成联动,建立科研与教学教研室。需要持续地有系统性进行舞蹈师资培训,提升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更新舞蹈教育教学的理念,同时也要重视舞蹈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艺术实践能力。形成舞蹈课程教材、舞蹈线上慕课、少儿舞蹈优秀作品创作等舞蹈教学与科研成果。

(四)加强舞蹈美育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指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系统展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也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随着《2022 版艺术课标》(舞蹈)的颁布,编写艺术教材的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在艺术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重视《2022 版艺术课标》(舞蹈)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首先要深刻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保证准确把握教材性质和价值取向。艺术教材应该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价值导向放在首位,突出艺术课程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其次是聚焦核心素养,深度领悟课程目标,分解和细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课程目标,准确把握学生在不同年段能达到的表现水平,充分考虑和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最后是教材体系构建新时代性。新时代教材不仅仅是体现鲜明时代内容和特色化的纸质教材,还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秉持新形态教材理念,建设数字化教材,以此有效补充纸质教材,建立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四、结语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等因素,舞蹈学科的学习任务及内容设置应当具有显性的进阶性、连贯性、稳定性、科学性等特点,在彼此作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能有效发挥其指导意义与引领性。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与审美鉴赏力,培养兴趣爱好,感受世界的美好。《2022 版艺术课标》(舞蹈)对艺术课程提出的新规划与要求,充分说明了舞蹈艺术纳入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在《2022 版艺术课标》(舞蹈)的精准指导下,完善课程体系,明晰教学步骤,明确各年龄段的教学目标、方式和内容,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更优化的艺术体验。未来舞蹈学科的教学规划需要更严谨、更有效、更专业、更规范,为全面提高学生创造力提供一条科学且稳定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艺术课舞蹈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冰上舞蹈搭档
表演艺术课舞台空间的构建及运用
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
——对一道高考概率题的探究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我和舞蹈
如何上好插花艺术课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做一个幸福的艺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