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动画短视频的形态语言与情感化叙事研究

2023-12-10 06:55铭,薛
戏剧之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动画情感

束 铭,薛 骄

(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自媒体动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存量时代,短视频用户的活跃度与粘性仍在持续提升,年轻化和品牌化已经成为自媒体行业聚焦的亮点。CNNIC 第51 次报告指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10.31 亿,规模接近饱和。然而,网络视听的过快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题材良莠不齐、视频版权争议、“饭圈”文化乱象等。随着互联网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短视频生产即将转入规范化和精细化阶段,内容创新是全面实现数字升级、打造新型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自媒体平台主流动画短视频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动漫系列剧、科普短视频、热点新闻解读、生活趣事演绎及热门作品二次创作。以作品质量和生产流程为衡量标准,前三种类型涉及动画剧本、前期设定和动画软件等具体环节,专业性较强。后两种以表情包、配音和特效为素材剪辑拼贴,专业性较弱。未来动画短视频的创作门槛越来越高,其制作形式本身即是对创作者的一次选择和分层,生产模式日益转向PUGC(专业用户生成内容)的同时,具备专业水准和大众认可的优质内容才能保持热度和价值,进一步打开市场格局。深耕传统文化、打破圈层壁垒、完善新的叙事策略,是创作者谋求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二、动画短视频的形态语言

自媒体与移动互联网促使动画艺术真正走向“无边界”的生产模式,传统框架被不断打散、解构、融合,动画创作手段的多元化促成艺术学科之间的跨界与交叉。同时,当下的数字艺术极具包容性,数字影像的演绎过程成为创作者传达观念与审美的载体,故事文本被动画化的形态语言赋予新的内涵。“动画是呈现非记录性运动的动态影像媒介,动画不是被记录而是被‘创造’和呈现的。”[1]动画短视频必须在有限时间内主动生成明确且完整的信息群,快速将观点植入其中,充分激起观众的持续关注。

(一)内容模块化

动画短视频也被称为“微动画”,与经典的线性叙事不同,短视频内容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事件,串联起来即属于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以抖音为例,观众在10 秒至1 分钟以内,迅速接纳动画角色的动作、对白、表情以及相关的图文信息。一方面,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严格,画面素材被最大化地精简利用,往往开端部分直接进入主题,省去不必要的剧情铺垫。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动画短视频的内容与“流量”直接挂钩,创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利用热点或有趣的“段子”包装润色,达到“微”而不“平”的效果。

场景式单元模块通过场景的切换完成情节演进。作为讲故事的“舞台”,无论实景还是虚景,都属于划分情节单元的重要参照。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活动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2]常见的新闻解读类视频基于真实题材,动态元素仅作为新闻事件的解释单元,进行现场模拟和事件还原。创作者需要科学谨慎地将新闻素材与动画场景进行组合,加入角色或动态图标引导观众的注意点。如新闻动画《“旺财”的自述》,将中国居民养狗现状及主要争议点分场景展示,结合数据进行层层剖析,把问题-成因-措施按照生活情境加以编排,直观性、趣味性兼具,弥补了文字表述的不足,将感知和思维利用逻辑关系整合起来。

对白式单元模块通过对白转换完成情节演进。如果说,场景式单元可以通过旁白完成全部的解释工作,那么,对白式则必须借由两个以上的角色展开对话,把自问自答变成一问一答。这种“相声”式的表演方法,在情感类和其他非严肃题材中相当常见。“我们用概述(Summary)来涵盖省略与场景之间的多种情形,叙事中一个相对简短的部分可能对应于相对长的被叙时间。”[3]对生活中若干事件的集合式表述,正是用“短时间”概括“长时间”,如动漫领域创作者“一禅小和尚”的作品,师父与一禅的日常对话压缩了很多信息要素,面对困境的态度、情感得失的认知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巧妙安排了中年派的在场访谈与不在场回忆,两个不同时空的叙事线相互推进,才能把一部小说的庞大事件说清楚。

(二)角色人格化

人格化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动画角色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生命含义和表演价值,替代实景演员实现无法完成的动态或特效。自媒体语境下,动画本身即媒介,它构成了人类思想观念的新一轮衍生,是创作者透过镜头语言传达的自我认知。动画短视频传达的“二次元”文化,是被本土化的网络身份,代表着当下网络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生活方式与社交习惯。数字化的角色(如虚拟主播、虚拟偶像)拥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及夸张、变形的“超能力”,由作品构建的虚拟世界观随即跨越文化圈层得到展示。

其一,拟人化的造型设计,动画角色成为被赋予生命的对象。“萌芽熊”是目前认知度较高的动漫虚拟IP,以多肉绿植和熊为造型基础,基于三维动画与实拍视频的合成技术,由象征绿色环保的植物元素和象征童趣的动物元素共同构成,易于捕捉全年龄段的受众。“萌”系风格结合旅行、美食等热门话题,实现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跨界传播。不难发现,此类型的创作者长期占领短视频粉丝数排行的前列。如图1 所示,截至2023 年6 月,抖音粉丝数前十位的IP,除了开心锤捶和杰克大魔王的题材偏向成年观众,其他账号的主角多以低幼化的外形为主。正如荣格心理学派学者河合隼雄在《童话心理学》一书中所提及的,人们需要通过“童话和寓言”从有意识的世界回归无意识的世界,在两者之间建立理想的关系。动画角色所具有的无意识且无害的公共形象,足以搭建起具有“解码共通性”的象征意义,是现代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话语体系。

其二,人格化的语言表述,动画角色成为意义反馈的主体。当萌芽熊被问及“看到别人结婚时有何感想”,萌芽熊反问道“怪叔叔,你结婚了吗?你有女朋友没啊?哎你怎么不说话呀”。适度的诙谐幽默表达了被催恋催婚的网民心声,符合叙事节奏的前提下,强化喜剧效果,使动画IP 的指代意义远超出视频表层的涵盖范围。因此,越来越多角色被赋予人格化的行为模式,如《中国奇谭》第一集的“小妖怪”,其行为模式对应当代打工人,无奈、辛苦夹杂着希望,使年轻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获得认同感。“青年人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连接来定制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方式和环境,他们使用基于技术的工具作为交流的形式,始终通过社交媒体工具虚拟地“连接到人”,营造出一个独特的网络社会。逐步形成具有组织性和共识性的二次元亚文化社群单位,再向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扩展。”[4]因此,短视频最突出的形态来自网络各个群体的感知映射。

三、动画短视频的情感化叙事

叙事是动态视觉影像建构的内核,新媒体影像的跨媒介属性决定了动画短视频必须打破传统的经典戏剧模式,呈现多维度的传播生态,在民族化语境的基础上深度发掘艺术形象的自我陈述,提炼情感化的文学意义。

(一)大众化的叙述视角

动画短视频作品结构分层更细致,视角更加丰富自由,利用剪辑工具实现后现代影像的夸张风格——拼贴、重构、戏仿等成为常用技巧,多元化的媒介信息渗透大众视野,使个体与主体性视角成为媒体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情感是社会化的存在,个体的微观情感通过社会化沉淀为公共情感,形成了宏观文化情境的一部分,继而滋养了存在于宏观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艺术创作也开始重视“以人为本”,许多微电影、动画及广告聚焦芸芸众生的命运,侧重角色心理的深入揣摩,将现代社会的种种趋向、矛盾或观点融入故事线,由此共享故事内容带来的个体经验与环境感知。水墨动画短片《东施效颦》将“丑女”东施设计成与原作不同的女性形象——造型圆润可爱、性格勇敢善良。此改编立足于对成语故事的颠覆性解读,“东施”不仅成为当代多元审美趋势的外显,更是宏观环境中个体与整体情感连结的外化,作品主题不再受限于外在美形式上的效仿,还扩展到对女性内在力量的关注,趣味性和教育性兼顾。

(二)本土化的文化体验

“中国文化是一种情本体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5]民族化的共同情感经年累月形成特定的本土化语境,在文化习得的漫长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分享过去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创造新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不仅存在于体验者的精神层面,更间接影响到实际生活,对外化的言行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短视频的内容架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达感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国气象局出品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动画》采用系列短视频形式科普气象学视域下的节气文化,阐述每个节气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民俗,利用动态插画及手翻书(Flip Book)风格呈现与节气相关的四季时景、历史典故、人文脉络,成为活跃于手机屏幕上的动态符号,内容包括各个节气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与节气有关的少数民族婚嫁习俗等,蕴含极其丰富的底层情感逻辑、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动态符号的串联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镜头语言,避免冗长叙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群体观念在网络情感的表达中得到综合性陈述,以精炼的画面元素和文字旁白传达生活化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情绪。除了主流自媒体的原创作品,个人自媒体也对本土化的二创非常热衷,“爆款”短视频《中国人不蹦洋迪》借民间对“蹦迪”的热度,将中国学派美术片中经典的舞蹈镜头,通过背景音乐“踩点”巧妙地剪辑在一个视频中,产生连贯的视觉体验,其B 站播放量超千万,展现出本土文化的共情力之大。

(三)沉浸式的互动环境

不难发现,动画中的形象、画面和故事都是变化着的动态符号,它们所关注的始终是我们的情感和体验。首先,电影、电视或网络载体都不能脱离“观看”单独存在,编剧建构的故事时间线不是单向的视频播放时间,而是多向的情节时间。观众按照因果关系产生对事件的自我分析,并按照个体的情感经验接收关键信息,进而沉浸在虚拟的视听领域对角色的处境产生同理心。互动环境由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媒介特性决定,动态文本通过创作者精准设置的空间透视、剪辑和音效,最大程度地在小屏幕上对现实世界进行“仿真(Simulation)”。此时,观众成为参与者,补齐画面之外的意义,通过评论或弹幕等形式产生反馈。其次,AI 技术的支持下,静态传播逐步向交互式传播转变,用户更加重视参与感、互动体验,也更容易被含有交互事件的内容所吸引。“艺术在根本上就是让技艺、欲望和智慧共同游戏的活动,因此,它的特性就是游戏。”[6]短视频利用动画的游戏性,开发了交互式的对话和情节推进模式,如独立动画《敦煌乐舞》《狮头扎彩工艺》等,在技术层面把需要制作动效的造型分层,再将完成后的动态部分与静态部分合成,利用交互软件制作对应事件,最终导出为一部完整的交互动画。这一技术消解了传统视听影像观看者“不在场”的矛盾,提供了真正的实时互动选项,不同的选择最终导向不同的结果,实现多线开放的组合式叙事。

四、结语

在自媒体技术革新与文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动画艺术呈现不拘一格的视觉表征和情感表达特点。虽然个体的感性选择是渺小的,但是,当这些选择以具体的形式汇聚到社会的总体价值目标中,就会对我们的理性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发展趋势,积极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向情感因素,一切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全社会的文化生态发展。动画短视频仍然处于持续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未来的管理也会趋于全面化和精细化,自媒体平台的规范会得到全面强化。在数字赋能和技术赋能的大环境下,充分吸收民族文化养分,提高作品品质,突出网络化的生存关怀,才是实现可持续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动画情感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画发展史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情感移植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