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2023-12-11 12:02王鹤群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主观美的

美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体验,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价值判断。审美活动源自于人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人们在文化教育中进行审美表达、欣赏和创造的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够感知美的魅力、体验美的愉悦并表达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研究以美的概念为基础,借鉴并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深入分析美与审美活动的相互关系。探讨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转变,了解美与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教育意义以及美与审美活动对于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为文化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意见和方法。

1 审美活动概述

1.1 审美活动的基本形态

在文化教育中,审美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以个体对美的感知、体验和思考为核心,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其基本形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个体通过感知和理解,对美的价值、情感和意义产生自己的见解。这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作品、事物的独特感知和感受,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主观体验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不仅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1]。

二是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对于作品、事物的审美感受,产生一种积极、愉悦、共鸣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对美的认同和欣赏,是对作品独特表现形式的喜爱和触动。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在个体内部产生,还与他人的情感体验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的审美共鸣与情感交流。

三是审美活动是一种思考与批判的过程。个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通过深入理解、分析和批判作品、事物的内涵与形式,从中获取启示和见解,拓展自身的思维和品味。这种思考与批判不仅体现在欣赏与评价上,也体现在对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背景的理解与思考上。审美活动的思考与批判是对作品与事物的思维交互和解构,是个体与作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

四是审美活动是一种参与性的过程。在文化教育中,个体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体验和感受作品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和文化滋养。个体的参与是通过对作品、事物的亲身经历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形成对艺术与文化的亲近和理解。

1.2 审美活动的重要性

审美活动在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审美活动有助于培养个体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作,个体能够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美,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需要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培养个体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是审美活动促进了个体的情感和情绪的发展。在艺术作品中,个体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来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等。审美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平台,对于个体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2]。

三是审美活动促进了个体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需要通过感知、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拓展个体的思维领域和开拓个体的视野。

四是审美活动对于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具有积极意义。在艺术作品中,个体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审美活动可以让个体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培养个体对于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1.3 审美活动的发展与转变

审美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审美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

一是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古代,审美活动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实现,通过欣赏诗歌、音乐、绘画等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现代人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来进行审美活动,这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二是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对美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也就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活动方式。如,东方文化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讲究“意境美”,审美活动常常以禅修、书法、茶道等形式表现;而西方文化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创造,审美活动通常以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主[3]。

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新的审美活动方式应运而生。如,现代的街头艺术和数字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美的表达和体验方式。此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成为审美活动的新趋势。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艺术场景中进行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2 美的内涵与艺术观

2.1 美的基本属性分析

美作为一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抽象概念,其基本屬性包括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

一是美的客观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和特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色彩以及其他艺术要素,人们可以感知到美的存在和表现。例如,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合理性可以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受。

二是美的主观属性是指个体主观心理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不同的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会因其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修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在音乐欣赏中,不同的人会因为对音乐曲风的偏好或对旋律美感的不同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评价[4]。

通过对美的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作用,可以深入探讨审美活动中美的呈现方式以及美在不同领域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进而提高个体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出更加敏锐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和提高文化素养。

2.2 艺术视角中的美的理解

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具有独特的角度和方式。

一是艺术视角能够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艺术作品以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美呈现在观者面前。艺术家在作品中用形式、色彩、线条以及其他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个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和认识美,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艺术视角中的美的理解能够引领个体超越日常经验,进入一个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感受领域。

二是艺术视角注重感知和情感的表达。艺术作品不仅仅通过形式和结构展现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对世界、社会和个体内心世界的感知和情感的表达来传递美的内涵。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视角中对美的理解强调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传递,在文化教育过程中,个体要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来感知和体验美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

三是艺术视角强调对美的主观理解和个性化表达。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主观而独特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美的个人理解和表达。在艺术视角中,个体可以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体验和感受艺术家的美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理解和表达来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品味。在文化教育中,个体要通过艺术视角中的美的理解,培养个人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3 审美活动与美的关联性分析

3.1 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

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是指美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一是审美活动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美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例如,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情感美、符号美等不同类型的美都可以通过审美活动来感知和欣赏。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个体对美的需求和喜好。

二是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涉及个体感知的主观认识和文化价值的客观评价,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外在的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美可以通过感知、思考和创造等不同层次和维度来体现。通过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来感知到情感美和思想美;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感知到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美[5]。

三是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还与个体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会对个体对美的理解和感知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审美活动中的美的表现形式。在文化教育中,通过引导和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可以提升其审美活动中美的表现水平,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

3.2 审美活动对美的认识与创新

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够认识和感知美,并在观察、思考、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美的真善美。

一是审美活动促进了个体对美的深入认识。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观察、感知和分析美的对象,逐渐形成对美的主观认识。个体能够通过审美活动感知到美的多种形式和维度,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美,也包括道德、情感、智慧等精神上的美。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够对美进行内外辨析,理解美的本质和内涵。

二是审美活动激发了个体对美的创新意识。审美活动提供了个体进行美的创造和重新解读的机会。个体通过审美活动中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美的新的理解和诠释。审美活动能够打破传统的美的界限和规范,引发个体对美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三是审美活动对美的认识与创新在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审美活动能够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参与审美活动,个体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感知力,提高审美判断和欣赏的能力。审美活动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自由表达和发挥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 结语

美与审美活动在文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审美活动能够激发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审美活动有利于拓展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活动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加强个体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以跨学科的视野,进一步研究美与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关注美与审美活动在特殊教育和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美与审美活动在促进个体学习和发展方面的潜在價值,加强美与审美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拓展美与审美活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引用

[1] 杜书瀛.论审美活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11-19.

[2] 李宇欣.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J].艺术家,2019(5):96-97.

[3] 栗王妮.浅谈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20(10):109-110.

[4] 刘庆红.乡村旅游的审美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 杨晖,陈佳佳.再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86-89.

作者简介:王鹤群(1998—),女,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主观美的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