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师生互动研究:机制构建与提升策略

2023-12-12 04:18罗永华陈瑞琪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远程师生交流

罗永华,陈瑞琪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 茂名 525000)

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及其学习平台得到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教学时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范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给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在线开放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旨在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公平、提升教学质量,强调以学生高度参与为中心的在线开放教学[1]。在当前远程线上教学盛行的趋势下,大部分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基本的专业课程视频教学,主讲教师以录播或直播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屏幕之外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直播进行专业学习,虽然已经克服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但教师对于本堂课学生专注效果的接收方式受到限制,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进行探讨或提问,亦不利于开展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小组谈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一直以来备受教育界关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已逐渐形成固有的交流方式,苏春景[2]指出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存在着互动方向单一、互动形式表面、互动内容受限等问题,既是受到教师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观念影响,又受到传统功利主义教育观对于追求效率的价值渗透。李颖等[3]强调协同理论对于师生互动机制构建的作用,通过要素解构指出其实践价值,并提出以自组织形式构建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调动和组建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搭建非平衡的教学平台、唤醒学生个体参与意识和发掘非正式群体的潜能。杨敏等[4]基于“互联网+教育”时代在线课程师生互动关系的平等与否,探讨了在线课程中师生互动关系及互动内容的重构,并指出学生是当前在线课程师生互动价值建构的主体。李腾子等[5]将高校师生互动类型分为弱互动状态和强互动状态,认为强互动状态下教学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均为中心,并从调整策略、制度保障、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互动程度,实现弱互动状态向强互动状态的过渡。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的限制,愈加强调师生互动方式不断创新。靳俊丽[6]指出在线教育的关怀缺失、师生互动双方主体性丧失等因素导致在线教育中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强调完善在线互动的物质条件、构建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等策略。彭英姿[7]指出远程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地位削弱、远程教师主观能动性减弱,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线上师生互动模式。吴冰等[8]提出了渐进式融合案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指出该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大有裨益。董元泊[9]通过基于雨课堂平台,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对于构建大学高效课堂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值得广大老师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关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师生互动研究还有待深入,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体系,主要聚焦在理论内涵、模式类型、影响因素等静态研究。本文在前期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旨在通过研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模式,推动师生互动效果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一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师生互动面临的困境

(一)在线课程平台交流功能相对不明显

目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数量众多、发展迅速,通过与各高校教师合作推出线上专业课程学习,以录播或直播的方式向远程学习者提供体验高校教师授课的机会。然而,在线教学平台除了提供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及学时安排等基本信息给学生进行参考以外,在课程之外师生互动环节上并未提供过多的交流功能。远程线上教学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空间被大大压缩,尤其录播课程更是只能是学生被动听讲,无法及时与教师交流互动,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降低。由此可见,当前在线教学模式大都为以教师为中心,在线教学平台的交流功能仍未给予相应重视,在线教学平台的交流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在线课程平台课外功能仍待补充

精品在线课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对于师生互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拥有充分的交流互动空间,学生可在课堂之外向教师进行提问、探讨交流等。远程在线教学由于主要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生能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相应减少,只能依托于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当前大部分的在线教学平台将重点放在课程视频质量上,通过由高校优秀教师主讲的优势来保障课程质量,对于课前、课后的师生互动平台构建却甚少关注。学生在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课后存在的疑问和思考等关键的师生互动内容都难以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对于课程教学效果也将相应大打折扣,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答疑者价值,不同专业水平的远程学习者学习难度也将相应提升。此外,在线课程仅提供视频教学,可供学生决定学习该门课程与否的依据仅有课程介绍及课程评价,其参考价值仍相对难以衡量。

(三)在线课程平台实践课程开展难度大

高校专业教学注重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尤其对于强实践性的工科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指导性内容,实践应用才是本专业的精髓所在。当前的在线教学平台更多是提供理论知识的视频教学形式,主讲教师仅需将专业知识经由口头陈述方式,结合PPT 展示传达给屏幕前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开展,在线教学平台仍相对较少。实践在线课程前期实践经验积累较少,在教学方式、手段上与在线远程教学仍待磨合[10]。通过仿真虚拟试验进行远程线上教学,需要以软件形式展现所有实验操作及过程,要求主讲教师团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软件应用经验。目前,工科类专业在线课程对于实践运用方面仅是通过动画模拟等辅助工具对学生进行视频教学,可供非专业人士了解学习,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本专业学生的实践需要。

(四)在线课程教师团队水平仍待提升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传统课程的精炼提升,所面对的是多层次的学生群体,其课程建设涉及课件制作、视频录制、习题库设计等众多内容。不同于传统课程建设依托于单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更需要一支完善的合作团队共同完成这项系统性教学工作。在课程视频内容中,仍是延续传统线下教学所采取的手段,重点依托主讲教师通过PPT、简易动画、图片等方式传述知识内容,并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所能发挥的巨大优势,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在这种固有教学下,学生则容易在视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减退等情况。

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呈现碎片化学习的特点[7],学生通过教学大纲了解课程内容、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在缺乏教师辅以引导的前提下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点有效串联、提炼,对于本课程仍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完善课外师生互动对于促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成效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师生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课程交流互动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通常将重点放在课程质量上,相对忽略课程视频外的教学补充功能建设,即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当前平台所提供的课程评价区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实在过于有限,其论坛更多是以话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发挥的是交友、信息搜集功能。针对课程构建交流互动平台,旨在建立师生互动连接、激发学生好奇心及积极性,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更多与主讲教师互动的机会,方便教师团队及时收集课程相关反馈数据。在交流互动平台中,设置学生交流板块,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空间,并制定相应规则有效维持秩序。学生可提出关于课程的提问、质疑、思考及建议等诸多想法,无论是针对课程设计亦或是课堂考试内容,除教师拥有答疑回复的权利外,其他学生也能参与自由评论。交流板块内可针对高赞发言开设精品展示区,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同时起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作用。

(二)搭建课后学习反馈平台

作为教学工作中对师生关系起到重要黏合作用的师生互动环节,由于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功能单一、定位不清,其作用受到大大削减。平台除提供课程教学视频观看的作用外,对于互联网自由交流讨论功能的认识相对不足,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进行反馈的功能开发未受到相应重视。因此,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被大大削减。针对每个课程视频下开设讨论区,不仅学生能在完成本节教学视频后进行提问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开设讨论、思考、案例分析等多种话题,以供学生自由抒发己见、相互讨论,为教师提供更多课外交流沟通的空间。该讨论区后为教师设置后台数据查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次视频内容所存在的困惑、思考及建议等,以供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成效,也为收集课程相关数据提供便利。

(三)创建课外信息讨论平台

在线上远程教学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完成视频学习。过于简洁的课程简介及照搬照抄教材目录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大多在尚未充分了解本门课程学习目标及教学任务等重要前提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该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及应用范围仍模糊不清,难以对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更多是分散的知识点。通过设置课外资料交流区,教师和学生均可在该区域内分享课程或专业相关的资料信息,如教材推荐、补充学习材料、拓展科普内容等,以供教师和学生自由分享讨论。分设信息沟通板块,教师可通过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渠道,如专业论坛、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等,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深入接触本门课程或者专业的学术领域及应用领域,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亦可在该区域内设置相关课程推荐板块,为远程学习者提供相关参考。

(四)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团队建设

一是增强课程设计团队互动意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离不开团队的努力,既需要授课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充足的主讲教师,也需要与对视频制作、课件制作、互联网运作等业务熟练的技术人员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紧跟时代、严谨扎实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团队必须具备先进意识,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对在线开放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是增强课堂内的互动氛围,更需要重视拓宽课外师生互动空间。既是弥补在线方式下师生沟通渠道的相对欠缺,也是对互联网信息枢纽、交流互动等功能的持续开发。只有教师团队越发认识到师生互动在远程在线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才能更加主动关注“教”“学”在线上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加自发地深入了解教学平台在师生关系良性构建中所能发挥的中间功能,以及学生群体在远程线上教学模式下的新需求。

二是强化课程设计团队技术支撑。在线课程建设中,作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视频制作尤为重要[7],其任务是将专业课程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趣味十足的方式浓缩为一个教学视频合集,以此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及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视频的制作更加需要拥有过硬技术本领的人才支撑。一方面,在视频制作和课件制作过程中,强调技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达到学生在视频观看中专注于教学内容,在视频结束后也能产生足够的兴趣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视频制作上不仅仅是录制教师站在镜头前为学生讲述知识的内容,还要能够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对视频进行加工,实现教师生动化讲解、技术辅助性支撑的最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堂上教师收集学生反馈的方式不同,只能通过视频观看人数以及课程测验结果等数据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数据分析人才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尤为重要,需要不断挖掘有效数据,对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思维特点等进行分析解读,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三 提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营造重视师生互动的氛围

通过不断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新课程改革,提升师生互动在线上开放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强化在线教学平台和高校教师团队互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环节。破除以往形式化的传统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固有印象,增强学生对于在线开放课堂互动的新认识,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在线教学师生互动新模式。

(二)鼓励完善师生互动的方式

随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持续推进,要求师生互动不断创新,为学生丰富远程互动体验,提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团队打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师生互动方式,推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新型在线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在线教学体验。完善在线课堂考核形式,突破机械化线上答题,创造性融合互联网先进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新提升师生互动的空间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加强师生沟通上,不应局限于教学视频内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而要不断创造课堂外师生互动空间。在线教学平台应不断拓展相关功能,确保教师团队拥有充足的空间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拥有有效的渠道及时反馈学习水平,通过互联网数据优势量化评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团队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四)建立加强师生互动的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师生互动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从制度上确保师资力量充足,将师生比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师生比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如专职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350,专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为1∶200,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设计。二是要从政策激励上引导高校教师完善知识结构,为发展师生互动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基于互联网各类平台的师生互动成为主流,互动中介、互动行为和符号意义都发生了巨变,对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三是要为师生互动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如将师生互动情况纳入在线开放课程的考核,设置专门的在线学习辅导等,从而更好地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师生互动环节涉及三个重要对象: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学生群体。结合学生群体在线学习状态及学习特点,动态分析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师团队在远程线上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从机制构建和策略提升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推进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远程线上平台和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通过营造重视师生互动的氛围,鼓励完善师生互动的方式,创新提升师生互动的空间,建立加强师生互动的制度,对于实现师生互动机制高效运转,共同致力于为学生打造生动有效的在线开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远程师生交流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如此交流,太暖!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远程诈骗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