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价值、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2023-12-12 08:49解春艳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9期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能力科技

解春艳,徐 浩

(南京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0 引言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核心阵地,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作为重要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鉴于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1.1 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钻研,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拓展,个人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1.1.1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但又不会从课堂上所学的模块化知识中直接应用产生,需要发现和建立问题情境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扩展和转化,形成问题情境中的可用知识,并进行实践,依据结果反馈,不断调整问题解决方案,逐步解决问题[1]。在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养成创新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1.1.2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制定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等,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开发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1.3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科技创新项目需要团队合作完成,不能仅依靠个人完成。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与指导老师进行研讨、与评审专家进行沟通等都涉及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生需要借助语言表达能力,清晰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2]。

1.2 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

1.2.1 培养科学精神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中,引导大学生做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引领者[3]。

1.2.2 培养团队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需要围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主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分析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与合作。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攻克难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1.3 提高学生再深造潜力及学生就业实力

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知识得到深化与扩展,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锻炼和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于今后个人无论是选择再深造还是就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研究显示,参与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取得过科技奖项的学生,其科创能力相对较强,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再深造或就业中,都具有显著优势[2]。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高校教育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宏观制度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2.1 学校教育因素

2.1.1 组织保障

学校提供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需要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4]。学校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为学生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调动老师与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

2.1.2 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有实践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即可,对于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较少,对于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改进方法重视程度较低,这将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5]。

2.1.3 课程结构设置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之上。目前,高校专业划分细,专业性强,课程设置注重专业化与系统化,强调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6]。课程结构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与科技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相匹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1.4 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实践教学更为重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备的实践平台以及丰富的前沿学术资源等,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展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1.5 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高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师的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创新教育素质等会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而且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创新精神等也会对学生创新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

2.2 学生个体因素

2.2.1 知识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之上,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既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又要人文知识的积累,还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形势,大学生需要运用现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新的知识。

2.2.2 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不主动,仅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易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挖掘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主性学习,培养主动获取知识能力。

2.2.3 心理及行为特征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会勇于创新、敢于失败,且对周围事物乐于思考、探索、研究,激发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个体的兴趣、性格、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

2.2.4 创新意识

当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时,科技创新实践主动性不强,创新成果不突出,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当大学生具有较强创新意识时,会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会在学习和实践中产生新思想,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3 外部环境因素

2.3.1 校园文化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使高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3.2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才能开花结果。当社会文化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时,社会环境就会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欲,促进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因此,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影响。

2.3.3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提升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

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3.1 建立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地运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众多,需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化的过程管理,为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宣传引导,合理配置资源。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组织与宣传,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3.2 树立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理念,教学与科创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转变培养理念入手,树立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理念,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知识体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将科学研究思想和科技创新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将其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效结合,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化。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3 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探索精神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资源。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满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需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配套建设。同时,对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实践资源的共享机制,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3.4 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强化教师专业素质

优秀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举足轻重。一方面,支持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及交叉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自身科研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相关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结合科学方法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来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技术能手,聘请高校或企业中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充实师资队伍。通过专题授课、培训、讲座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指导,创造学生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8]。

3.5 完善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

合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大力支持教师指导科技创新项目,将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教师职称晋升和教学奖励申报挂钩。根据指导项目的研究成果水平,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或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加大投入,设立专项活动基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等,给予相应创新学分,资助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或论文发表。根据科技创新竞赛取得成果,给予项目团队相应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在奖学金评定时给予一定的加分,在优秀生选拔、入党时优先考虑[9]。

3.6 加强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开阔学生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开展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将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性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校级基础性科技创新活动和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发挥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与兴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实施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在: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再深造潜力与就业实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受到组织保障、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设置、创新实践平台、师资力量等高校教育因素,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及行为特征、创新意识等学生个体因素,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树立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理念,教学与科创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强化教师专业素质,完善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加强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