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课堂教学的“松弛感”

2023-12-12 15:21吕立峰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一节课

□吕立峰

不知从何时起,“松弛感”成了网络热词。它的原意是指,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场合(哪怕是最重要的场合)都要保持本色,不矫揉造作,不用力过猛,一切以自然舒服的状态为好。人在生活中要保持“松弛感”,类推到教学上,教师在课堂中也要保持“松弛感”。

如今,我们在公开场合听到的课有太多“做”的痕迹。有的教师化着精致的妆容,搭配夸张的表情和设计感极强的肢体语言,给人一种表演的既视感。有的教师手不沾粉笔,满黑板张贴精美的板贴,再配以“严丝合缝”的教学环节,给人一种生硬的设计感。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新颖性,设计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教学片段,把学生带入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个“坑”中,给人一种刻意创新的无奈感。凡此种种,都是公开课的通病。深究原因,多是来自教师的不自信和准备的不充分。因为不自信,所以不松弛;因为准备不充分,所以教学过程中就会用力过猛,过于做作,没法在课堂中保持应有的自然和本色。

那么,怎样才算准备充分呢?板贴、课件和教具固然是课前准备的一部分,但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教师用自然的状态进行课堂教学的是充分“备好课”。

“备好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用一生备好一节课。”这句名言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到学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他觉得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就去问上课的教师:“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备出这节好课的?”这位教师说:“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是啊,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有“用一生备好一节课”的精神,那么公开课时的紧张和局促就会少很多。

备好一节课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准备的内容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教材,教师要学会梳理知识体系,认识这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居于这节课上位的学科本体性知识,从长度、宽度和深度上做好教材的前拓、后延和深挖。其次要了解学情,教师要通过前测、学生访谈和分享“过来人”的经验等方法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明晰他们的学习难点,多角度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方位构想引导学生探究的策略,细致谋划如何应对偶发状况,努力做到“课前多准备,心中有丘壑”。最后要设计路径,教师要始终具有“把学生放在舞台最中央”的意识,为他们设计便于表达、便于合作、便于思辨的学习路径,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行走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上课的最高境界是能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来上,把公开课上出家常课的味道。这句话其实正好回应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任何一节公开课都不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是来自教师平时的积累,每一次成功亮相都应该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只有把课备好了,教师才能从容地走进课堂,潇洒地面对学生,上出充满张力、灵动丝滑的一节课。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松弛感”。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