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探究

2023-12-13 13:58毕莹
成才之路 2023年32期
关键词:互补性立德树人必要性

毕莹

摘要: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在方法上具有高度互补性,其融入具有现实必要性。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嵌入与融合,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全过程,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并运用科学的评价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致性;互补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141-0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22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就业指导课程中思政教育理论渗透的教学研究”(编号:SZ2216);吉林省教育厅2022年度就业专项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编号:JJKH20220583JY)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旨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和就业能力[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概念、职业生涯决策、职业认知、自我认知、求职准备、求职技巧和大学生就业背景、流程及基本权益保护等。而课程思政是指在各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而更好地发挥二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发展。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将课程置于立德树人背景下,以思政教育内容、方法的融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目标。

1.在内容、功能上,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两个方面展开教学。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价值观、职业观、性格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素质作出综合评判,并结合社会上的用人需要,分析大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使大学生在择业之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其次,在职业探索方面,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和事业观,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一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具体来说,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更加具象,并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和可塑性,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新的方向,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可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载体[2]。可见,在具体内容和功能方面,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2.在方法上,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高度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始终以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牵引作用,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择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以嵌入式、融合式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并以经验分享、实践操作、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教学,可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形成重新认知,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并将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可见,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高度的互补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就业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却缺乏系统指导、专业支持和思想引导。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相融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可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可为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顺利就业以及适应社会提供必要的指导。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学目标务实与务虚比重不合理、思政元素融入较少等情况,部分教师只关注求职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缺少对就业价值观的引导,或对求职就业与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阐述得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具体如下。

1.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不紧密、不连贯

与专业课程相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部分教师也不重视课程研究以及课程开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技术知识以及政策解读为核心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且授课时间偏短。另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缺少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无法发挥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与自身相契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2.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形式化、单一化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用人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这也迫使高校积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手段,而课程思政的融入就是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将思政元素和课程进行简单串联,没有进行深化,导致课程思政的融入存在割裂感强以及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等情况,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授课过程缺乏实践环节,还易导致大學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

3.课程思政融入的支持不足、效果不佳

在新时期,高校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但在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有的高校对课程思政融入的支持力度不足。这其中,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面,有的高校没有从宏观层面,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思政”,沿用的教材相对落后,且缺少明确定位。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少、学生多”的现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以因材施教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没时间、精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这样,部分大学生存在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职业发展脉络不清晰、就业心态不成熟等情况就无法有效避免。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积极围绕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价值观引导,使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4]。

1.将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和步调。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高校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并使之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更好地发挥思政元素的育人价值。

首先,注重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小组,小组成员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部分领域的专家,让其通过章节分析、集体研讨、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找到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形成课程教学方案,并通过反复论证、分析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一对一伙伴科研模式”,即一名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与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结伴开展教学研究,如针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个体咨询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全方位讨论、反复推敲,并形成更为凝练的教学主线[5]。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保持专业敏感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厚度。

其次,注重思政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以创新的形式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岗位胜任力、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明确自身未来发展规划,端正就业态度,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包含多方面内容,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要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自然融合,充分发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6]。例如,在“自我探索与职业目标确立”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人生舞台上展现更好的自我。在“职业探索与环境探索”部分,可重点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在“就业能力培养与提高”部分,可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意识。在“求职礼仪”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真诚勇敢的品格。在“求职心理”部分,可通过心理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就业权益与政策”部分,可系统阐述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大学生通过法律的形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思政方法贯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要善于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大一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充滿幻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大一新生的好奇心理,以谈心谈话的思政方法,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让大学生对自身专业以及未来规划有大致了解,进而明确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此打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形成良好开端[7]。大二阶段的课程安排更为紧凑,大学生对专业课程也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定位,通过职业倾向、职业技能等相关测试,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细化未来发展领域。同时,教师要以相应思政方法,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大三学生对自身专业领域已经形成全方位认知,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重点是引导大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针对大学生选择的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不同路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大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为其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例如,为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可给大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或让其参与各类创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思政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就业观,更好地理解创业价值,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大四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阶段,对此,教师可采取讲座、访谈、一对一交流等多种思政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做出正确职业规划,找到与自身能力和愿望相契合的就业方向。

3.完善课程思政融入的支持与考核体系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质量,影响到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融合程度,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建立专兼职师资队伍,为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融入提供支撑。一方面,为确保课程建设的专业性,高校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让其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指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8]。另一方面,高校要组建一支由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心理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让其运用不同学科思维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另外,高校还可借助就业交流平台,引入校外优秀的就业指导成员。这些成员既可通过座谈会的方式面对面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也可通过就业平台向学生讲述自身发展经历,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完善的考核体系能够发现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也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大学生的考核结果,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想法、建议,才能够围绕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还离不开科学的监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采取抽查的方式,评价教师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把脉,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科研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对大学生评教环节进行改革创新[9]。传统模式下,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务系统进行网上评价,而网上评价一般在期末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因此,大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为此,高校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反馈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看法,尤其要增加价值观、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内容的考核,以此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融入效果。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可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并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随着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与时俱进,积极挖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体系建设中的闪光点,以及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大胆创新,使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并拥有良好品质的优秀人才,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參考文献:

[1]郝滢滢,王谦.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28-130.

[2]韩羽.“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2(03):36-39.

[3]朱琳,姜飞月.情境行动理论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S2):60-63.

[4]郭丽萍.高职院校教师成长发展路径建构——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2,38(09):62-69.

[5]张丹鹤,秦小冬.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人才职业生涯规划“链式”培养模式研究———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35):26-29.

[6]赵梓丞,曹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7]刘笑,刘江华,唐丽坤.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55-56.

[8]杨晓红.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4):141-142.

[9]郝娜.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路径探索[J].大学,2020(16):111-112.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i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istent in content and function,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method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s necessary in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bedding and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assessment evaluation. That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teaching,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and us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career selection, career, and values, a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consistency;complementarity;necessity

猜你喜欢
互补性立德树人必要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