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崖墓出土陶俑制作工艺
--以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陶俑为例

2023-12-16 04:49刘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墓群蓬溪县陶俑

刘彪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2)

2022年3月到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宋瓷博物馆、蓬溪县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对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东汉晚期崖墓14座,出土各类器物及器物标本300余件,其中包括陶俑及陶俑标本63件。

1 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及出土陶俑年代

此次发掘共清理崖墓1 4 座, 分别编号2022PWM M1~2022PWM M14(以下省略“2022PWM”),14座崖墓均无明确纪年,但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风格基本一致,其年代应该相近,如M2、M14(图1)。多数崖墓墓室内凿有石灶,此类结构多见于东汉中晚期墓葬,如四川长宁县缪家林东汉崖墓群M5①;多数崖墓中出土有剪轮五铢,该类货币大量流通于东汉晚期;崖墓内出土陶俑种类丰富,具有东汉晚期特征;墓内未出土魏晋时期的青瓷及更晚的器物。综上所述,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图1 M2、M14出土陶俑

2 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陶俑及陶俑标本介绍

此次发掘共出土陶俑及陶俑标本63件(表1),根据其大小可分为三类。①甲类:体型较小,共16件,以侍俑为主,均为范制,底部较厚。M2∶7,侍俑(图2∶1)。泥质红灰陶,火候较差。左右保留范线,范线及底部边缘处留有刀修痕迹,底部可见明显的线割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内壁底部留有刀修痕迹。俑高11.4厘米,底部宽4.9厘米。标本M5∶4,侍俑(图2∶2)。头部缺失,夹细砂红灰胎黑皮陶,火候较差。通体粗糙,左右保留范线,范线及俑身留有多处刀修痕迹,底部可见明显的线割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内壁底部留有手指抹光痕迹。俑高9.8厘米、底部宽4.4厘米。M14∶20,持笙俑(图2∶3)。泥质青灰陶,火候较高。左右保留范线,范线及俑身底部边缘留有刀修痕迹,底部可见明显的线割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内壁底部可见线修痕迹。俑高14.7厘米,底部宽10.7厘米。②乙类:体型中等,共44件,种类丰富,有侍俑、舞俑、吹笛俑、抚耳俑等,均为范制,底部较厚。M2∶5,抚琴俑(图3∶1)。泥质红灰陶。左右保留范线,范线及俑身底部边缘留有刀修痕迹,底部可见线割痕迹,线割痕迹之上保留有因找平而留下的刀修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内壁底部可见线割痕迹,线割痕迹之上留有进一步加工留下的刀修痕迹。俑高17.2厘米,底部宽12.9厘米。M12∶10,吹笛俑(图3∶2)。泥质黄灰陶。左右保留范线,范线留有刀修痕迹,耳朵单独制作后与头部粘贴;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中部贴有泥条加固。俑高21.8厘米,底部宽13.3厘米。M5∶5,侍俑(图3∶3)。夹细砂青灰陶。左右保留范线,范线留有刀修及抹光痕迹,俑身衣服、剑柄等细节处留有线刻痕迹,底部可见线割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内壁底部可见线割痕迹。俑高24.5厘米,底部宽7.8厘米。③丙类:体型较大,共3件,均为牵马俑,腿部较厚。标本M3∶10,牵马俑(图4∶1)。腹部以上缺失,泥质青灰陶,分段范制,身体为前后合范,腿部为左右合范,俑身及俑腿有明显拼接痕迹;中空,俑内壁保留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指纹印上有进一步加工留下的刀修痕迹。残高34.5厘米,底部残宽15.8厘米。标本M12∶13,牵马俑(图4∶2)。仅存腿部,泥质红灰胎黑皮陶,火候较差。范制,前后保留范线,范线抹光,底部可见刀切痕迹;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残高16厘米、底部残宽6.3厘米。M7∶1,牵马俑(图5)。泥质青灰陶。分段范制,左右保留范线抹痕,俑身与头部、腿部及盾牌相接处有明显拼接痕迹,拼接处抹光,盾牌与俑身之间以泥条连接,俑身留有尖状器刻画的线条;中空,内壁留有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及刀修痕迹,头部开有一小孔,俑身及俑头局部残留彩绘。俑高71.2厘米,底部宽26厘米。

表1 2022年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陶俑统计表

(续表)

图2 2022年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部分甲类陶俑

图3 2022年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部分乙类陶俑

图4 2022年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部分丙类陶俑

图5 牵马俑(M7∶1)

3 结语

①四川崖墓作为西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墓葬形式,出现于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晚期时达到鼎盛,并以川渝地区为核心辐射至云、贵、甘等地②。四川崖墓除独特的墓葬形式外,其墓内陪葬的庞大陶俑群也独具特色。俑作为陪葬器物最早可见于东周③,四川崖墓陪葬陶俑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初期其陶俑体型较小、种类也较单一④,东汉早、中期种类逐渐增多,形成陶俑组合,至东汉晚期陶俑种类日趋丰富,形体高大且制作精美⑤,可以说东汉中晚期四川陶俑代表了当时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⑥。②在蓬溪县蛮洞山崖墓群出土的63件陶俑及陶俑标本中,M2、M14部分陶俑大小及形态姿势完全一致,推测为同一陶俑范制作,由此可见陶俑范应是反复使用,直至损坏。出土陶俑多为泥质陶,有少量陶俑为夹细砂陶,杂质均较少。类型以乙类为主,甲类次之,丙类最少。除了丙类陶俑之外,大部分陶俑为一次成型,即使用陶俑范一次制作成型。现存陶俑底部均较厚,从而使陶俑在脱范后能够稳定地站立,减小了陶俑因受力问题而发生变形的概率。大部分陶俑范线明显,范线大多留有刀修痕迹,少数留有抹光痕迹。部分俑内可见用于加固陶俑的泥条。多数俑内留有因手指按压形成的指纹印。大部分陶俑底部可见明显切割痕迹,以线割为主,刀切仅见M12∶13。线割者底部可见明显的线旋拉痕迹,刀切者切面光滑。综上所述,我们推测制作甲、乙两类陶俑需先制作面范及背范,然后将除去杂物的泥片放入范内用手压实,接着进行合范;在用线割或刀切的方式去掉多余泥片后,对俑内壁进行修饰及加固,接着脱范;脱范后对范线进行修整使其美观,部分陶俑最后会通过粘贴及线刻的方式对陶俑进一步加工,如M12∶10在脱范后单独制作一耳朵将其粘贴至陶俑头部。③由于丙类陶俑体型较大,因而制作时需分段范制,即使用不同陶俑范制作出陶俑的不同部位⑦,脱范后对不同部位进行拼接,拼接处抹光,接着通过粘贴及线刻的方式对陶俑进一步加工,最后将其阴干烧制。待烧制完成后则进行彩绘。丙类陶俑中仅M7∶1保存较好,根据M7∶1残留的彩绘可以看出,对陶俑进行彩绘需要先将陶俑整体涂白,以白为底,再在其上用红黑颜料勾勒线条。M7∶1顶部开有一小孔,从而使陶俑上下贯通,加快俑内水分蒸发,同时可以防止陶俑在烧制过程中因俑内温度过高而变形,增加了陶俑烧制的成功率。

注释

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长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四川长宁县缪家林东汉崖墓群M5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5(5):15-24,39,97-99.

②索德浩.四川崖墓起源再论[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11):24-44.

③王纯婧.巴蜀地区汉代陶俑浅议[J].长江文明,2021(3):12-21.

④⑥索德浩.四川汉晋陶俑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18(1):69-88.

⑤索德浩.四川汉墓分期分区研究[J].考古学报,2022(2):171-200.

⑦王有鹏.四川汉代陶俑刍论[J].四川文物,1987(3):4-10,81.

猜你喜欢
墓群蓬溪县陶俑
老少牵手 温暖童心
四川省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体系构建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