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鹿纹玉佩看辽金玉器的艺术特征及其应用

2023-12-16 04:50单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辽金金代玉器

单钰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国有着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史,玉的物质与精神内涵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认为辽金是契丹和女真族建立的游牧民族,对玉器的使用并不普遍。直到1983年杨伯达先生发表了《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考证玉器上的海东青鹘捕鹅雁、虎鹿山林图案,应是表现辽金时期少数民族戈猎的春秋“捺钵”场面,并且将这种极有特点的玉饰正式定名为“春水”和“秋山”,这种称谓被学者反复论证并加以沿用,同时这类描绘契丹、女真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玉饰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实际上,除了春水玉、秋山玉以外,辽金玉器不乏其他精品-玉质白润,雕刻精美,极富特色,充分体现了辽金两代在爱玉、用玉的传统上并不亚于中原,与宋玉交相辉映,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多元融合的时代特色、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又独具少数民族特色,体现了我国玉文化的兼包并蓄、多元发展。中华民族浩瀚五千年文明正是植根于接纳、传承和发扬多元的优秀文化,才能汇聚成今天的稳固基因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辽金玉器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主要受制于出土玉器数量有限,金代墓葬多遭盗掘,传世的玉器又常被混淆①。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双鹿纹玉佩(图1)发掘于绥滨县奥里米古城北约100米处的金代墓葬,双鹿纹玉佩作为辽金玉器的标准器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双鹿纹玉佩具有金代早中期玉器的典型特征:几何形外轮廓(三角形),片雕,雕刻内容体现春水秋山,图案生动,风格古朴,搭配花草背景等,从出土位置上看,奥里米古城原为辽代女真族治理的五国部,文化具有辽代至金代的连续性。双鹿纹玉佩兼具金代风格与辽代文化遗风,对于辽金玉器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 双鹿纹玉佩(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广义上的玉器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玉器必须使用制玉的特殊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总的来看,玉器是人类创造的工艺品,“属于应用艺术的艺术品,只要它被称为艺术,就要在实用目的之外,具有艺术性”②。本文将用艺术学研究方法,以辽金玉器为研究对象,从天然特征与人文特征两方面分别论述辽金玉器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艺术特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基础。同时艺术源于生活,也要用于指导实践,分析辽金玉器的艺术特征如何创新转化成符合当今审美的文创产品。

1 辽金玉器的天然特征

1.1 辽金玉器的形制特征

从形制上,许多专家对辽金玉器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从形制上将辽代玉器分为11种、金代9种。陆建芳《中国玉器通史》中将辽代玉器分为礼仪器、佩饰、佛教用器三类;金代玉器分为礼制用玉、装饰用玉、玉器皿及陈设用玉四类③。这些分类方法都是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总的来看,辽金玉器的形制有装饰类用玉、实用类用玉和丧葬玉三大类。其中,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卷》④介绍了辽金玉器45件(套),其中3件为实用类,其他为装饰类。《辽金元玉器研究》⑤中介绍辽金玉器637件(套),实用类49件,丧葬玉3件,其余为装饰类。可以看出辽金玉器在形制上的特征以装饰器为主、实用器为辅,丧葬用玉最少。其中辽代组佩较多,金代玉饰品中多见单件的人体佩玉或挂于颈,或系于腰袢。

双鹿纹玉佩也是一件人体佩戴的装饰品,从玉佩背面可见孔洞周围并未做磨光处理,保留着粗糙的刀痕和毛茬,唯独最上方呈三角形孔洞的顶角位置圆润且有深色附着物,笔者猜测此玉可能为穿系佩戴的饰品,也有学者称双鹿纹玉雕牌饰⑥或双鹿玉带饰⑦。这种形制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当时时代环境的共同特征。《中国玉器通史》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分为美玉、礼玉、德玉、吉玉、民玉、福玉六个阶段⑧。辽金玉器是宋玉的组成部分,与宋玉种类具有一致性,此时宋朝统治者已不再赋予玉器随葬可以使尸体不腐等神秘内涵,而是有钱即可拥有、买卖的装饰品,“玉器礼性骤减,玩味甚浓”⑨。这个时期丧葬用玉较前朝骤减。其二,辽金时期受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限,对玉的欣赏与把玩相当于高档奢侈品在上流社会中流通,这点在《契丹玉认知》⑩一文中有相关考证,未发现平民墓葬有玉器出土。经济上的薄弱使大体量玉器生产难度大,小件饰品便于生产流通,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第三,基于辽金文化基础,任何形式的工艺品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实用器。契丹女真民族过着狩猎游牧生活,建国后也以能征善战著称,辽金玉器中玉柄刺鹅锥、琥珀柄刀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器,都是游猎生活方式在玉器上的体现。

1.2 辽金玉器的材质特征

双鹿纹玉佩选用金代玉器主要选材-透闪石玉,用料不及辽玉色白,磨光工艺亦不细致。与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青玉双鹿带环⑪虽然同为双鹿图案,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玉器为青玉质,风格更为古朴豪放,被定为辽玉,可见金玉与辽玉有承继也有差别。辽代玉料选材广且更佳,透闪石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黑曜石等美石都曾被单独或搭配组合使用,其中以透闪石玉应用最多。金代玉料不及辽,但雕工却有所承继发展,尤其是金代中后期,宋、辽的雕刻手法如圆雕、半圆雕、浮雕、减地浮雕、平面雕等在金代玉雕上都有精美的体现。

辽代玉料佳是因其地理位置占优势,辽地域广袤直抵欧洲,分布在辽河以西及大凌河以北地区,西与奚族为邻,东接靺鞨,东南界高句丽,南抵营州,北至室韦⑫。统治着包括中亚、西亚在内的矿石产地,并与西域多国之间有美石的贸易交流。至金代早期,金朝西有西夏,北有蒙古,阻挡了外域矿石贸易之路。直至金代中晚期占有原属宋、辽旧土黄、淮以北地区后⑬,既有大量汉人北迁又有女真人南下,玉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辽金多选用色泽白润的透闪石玉主要源于宗教文化,辽金两代本土宗教都是萨满教,代表“黑萨满”“白萨满”的黑白两色都是萨满教所崇尚的。辽代尚白,辽太宗耶律德光出生时“猎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⑭。金代“金人之衣色多白”“完颜部尚白”⑮,同时又崇尚汉文化,中原以和田玉为主的玉文化与辽金文化一拍即合,色白的和田软玉成为统治者尤其钟爱的原料。

1.3 辽金玉器的题材特征

辽金玉器的代表题材有飞天、摩羯、迦楼罗神鸟、杵轮、天鹅、熊、绶带鸟花佩、龟游佩以及春水玉和秋山玉等。图案常以花草、雁、鹿、天鹅等动物为主。此件双鹿纹玉佩属于典型秋山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其内容不同于春水玉鹘攫捕鹅的惊心动魄,而是表现野兽驰骋山林的祥和景色。雕刻图案自底部始分别为两棵随风摇曳的树木,根干粗壮,枝叶繁茂。树梢枝叶自然和谐地互搭在一起,树下站立两只鹿,两鹿上方有只大雁,它的腹部与雄鹿角衔接,充分展现北方秋天小动物们安详共处的天然景色。

杨伯达先生在《辽金玉的特色及其与宋玉的异同》中道:“辽、金玉器虽与宋玉器共处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但各有特殊的内容和形式……与宋玉器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玉件的题材上。”⑯辽金玉器题材特征在辽金玉器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具有浓郁辽金民族风情的玉器才能称为辽金玉器。

契丹、女真族为游牧民族,契丹族人“逐寒暑,随水草牧畜”,女真族直至公元10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契丹、女真族人与动植物的关系更为自然紧密。契丹、女真族民风淳朴,“女真风俗初甚淳质”“其亲友死,以刀割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等氏族社会的残余形态仍然存在,因此带有浓厚质朴、自然风格题材的玉器是辽金玉器重要的题材特征,这与传承有序厚积薄发的宋玉不同。

2 辽金玉器的艺术风格特征

2.1 时代风格特征

辽金玉器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风格。辽金本无用玉传统,出土的玉带、玉牌等礼仪用玉,砚、盏、水盂、围棋子等实用器都属于汉文化的代表产物,这些玉器或许本身是在宋地流通后传入辽金地域,或为迁徙辽金内地的汉人工匠所制。辽金玉器亦有佛教题材用玉,如飞天、摩羯、金刚杵、佛造像、法轮、璎珞、莲花等都是佛教文化影响的因素⑰,辽代玉器中大量用到琥珀,许晓东先生认为可能来自欧洲波罗的海沿岸。金代玉雕构图讲求左右或上下对称,有学者考证为受波斯帝国对称造型的影响⑱,这些元素表明辽金玉器在域外文化影响下融合发展。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多元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普遍发展规律,辽代契丹族属于东胡族系,金代女真族属于肃慎族系,与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民族北迁南渡互相补充,互相交融,多流多元发展,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二,多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宋、辽、金政权历时300年,被喻为我国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宋、辽、金长期处于战争对峙状态,却又相互依存、互通贸易⑲,杨伯达在《中国古玉器时代风格鉴定》中精炼地总结宋、辽、金时代特征为“划疆分治、时战时和”,文化的交融、民族的融合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2.2 民族风格特征

辽金两代玉器最具民族风格的当属春水秋山玉,它展现了辽金玉器动态美、天真美的民族风格。春水玉刻画了追逐捕杀、惊心动魄的动态图景,秋山玉刻画了闲鹿卧虎、野花山石等静态图景,同时画面添加花、叶、水波纹等浪漫主义元素,表现了少数民族崇尚自然的天真之美。

在“金兴,用兵如神,战胜攻取,无敌当世”的历史上,女真族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全民皆兵。“契丹”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即坚硬的铁,契丹族人崇尚坚毅凶猛的海东青。可以看出契丹、女真民族骁勇善战,具有淳朴的山林野趣的民族元素是他们审美观念的体现。

笔者猜想玉雕中添加大量浪漫主义元素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受宋玉影响,随着宋代绘画艺术的成熟发展,受工笔画影响,玉器雕刻十分重视形态和意境。其二,契丹、女真民族中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也更自由,产生了大量专为女性设计的饰品。据《大金国志》记载,金国女性尚保留自寻配偶的习俗。“女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功、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意,即携而归。”⑳《松漠纪闻》载金代妇女陪嫁:“妇用奴婢数十户、牛马数十群。”辽金女性习文尚武,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㉑,女性的地位绝不只是男性的附属。玉器中大量添加受女性喜爱的花、叶、树木也是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2.3 文化风格特征

辽金玉器虽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但仍以效仿汉文化为主流。辽金玉器也并非本土产物,而是从中原引进的,无论玉文化还是玉工都来自汉地。宋文化高度发达,市民的欣赏能力普遍较高,宋玉不仅体现了王公贵族的上层审美,也能迎合普通市民的审美需求,反映社会生活的世俗性。

辽金王朝对中原文化笼统全面地引进,包括经济、法律、军事、文学、建筑等。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绘画,如辽代《秋林群鹿图》和宋人牟仲甫的《松芝群鹿图》所绘之鹿皆生动活泼。双鹿纹玉佩正是吸收了宋代绘画元素,左侧雄鹿昂首挺立,体态健美雄壮,朝向前方,其鹿角与左侧树干相通,右侧雌鹿体态略小正回首,凝视雄鹿。线条为砣刀雕刻,呈两端尖细中间宽的柳叶状,在三角形构图的下部,通过线条的长短与弧度,将双鹿的四肢与草地区分开来,砣刀稍侧,几条深而长的线条将鹿腿的形态准确地勾勒出来,两条浅直刀表现鹿尾,线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所雕鹿的形态趣味盎然、生机勃勃,颇具艺术性。

以戈猎生活为底蕴的辽金王朝汲取了宋代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之后的朝代尤其是女真族后裔的清朝也曾极力保留这一文化特色。随着与自然融合繁衍的生活逐渐变为以征服自然为主的农业生活,放鹘攫鹅的活动不再,山林群鹿的野趣不再。文化风格日趋衰微,定格在那个独特的金戈铁马时代。

3 设计应用

辽金玉文化豪放、张扬,又偏重清新、自然的情趣,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情怀。辽金玉器的天真盎然之趣也受后朝的喜爱和推崇,不仅表现在故宫博物院等收藏单位大量辽金玉器的传世,同时辽金玉文化代表特征春水、秋山等也被元、明、清朝继承和发扬。巧雕保留黄色玉皮的制作方法影响到元,一直到明清时期,甚至到现代工匠们也争相效仿。殷志强于《旅美华玉》一书中总结道:“辽金玉器是宋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地域风格和民间特色的‘春水玉’‘秋山玉’玉雕,既为宋代社会增添了玉器艺术瑰宝,又是契丹、女真民族对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贡献。”

在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挥地域特色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以辽金玉器艺术特征为切入点设计一批游客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是一条新思路。黑龙江省博物馆做了很好的实践。以黑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双鹿祥瑞系列饰品为例,本系列首饰造型取材于双鹿纹玉佩,该系列的设计重新提炼了玉佩的三角形构图形式,树下双鹿,左侧的公鹿引颈长鸣,体态健美;右侧母鹿回眸凝望公鹿,神情亲昵。在材质上选择了925银加电镀白金,并在饰品上镶嵌锆石,光泽温润如玉,锆石熠熠生辉,同时结合了双鹿伴行的美好寓意,深受年轻人喜爱。在古代神话里,鹿是仙人坐骑,代表祥瑞;双鹿伴行,更是寓意家庭和睦、福禄双至,双鹿祥瑞系列饰品是文化、创意、设计、流量很好的融合形式。

辽金本无用玉传统,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与儒家礼制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步接受、认同了玉文化。同时辽金玉器艺术风格的创新演变既是本民族审美的产物,又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更有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共同文化因素,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对辽金玉器进行研究,可以证明我国历史上文化的交流互鉴、多元发展,对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作为金源文化故地,保有大量辽金文化研究资料,省内墓葬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可作为文物断代研究的一手实物资料,其艺术美和文化美通过进一步的现代化创作,对推进省内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③⑧⑨陆建芳,张宏明.中国玉器通史:宋辽金元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8,301,4.

②李心峰.艺术类型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16.

④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⑤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⑥李玲.黑龙江省博物馆介绍[M]//景爱.辽金西夏研究(2011).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253-266.

⑦⑰⑱王冠坤.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器特征及传承[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⑩⑫⑬⑳于宝东,吴春雨.契丹玉认知[C]//徐春苓.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78-198.

⑪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2):9-69.

⑭葛华延.契丹族的祭天、尚左与祭东考略[J].北方文物,1999(2):70-76.

⑮杜雪,谢静.金代女真族女性服饰对汉族女性服饰的影响[J].设计,2018(19):121-123.

⑯杨伯达.辽金玉的特色及其与宋玉的异同[J].美术观察,1996(5):69-70.

⑲董永刚.山西宋元时期存世玉器简析[C]//徐春苓.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19-224.

㉑曹显征.契丹族女性社会地位述略[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70-79.

猜你喜欢
辽金金代玉器
《辽金历史与考古》征稿启事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辽金之际高永昌起义若干问题浅谈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