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中华文化自信的融入与实现路径探究

2023-12-19 08:30苏海丽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

苏海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它对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紧迫性

教育被广泛视为培养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而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是无法充分传达中华文化的内涵,导致中华文化表达的缺失。尽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但通常只限于简单的介绍和表层的了解。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在教学内容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局面可能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不够深入,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度偏重于引入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边缘化现象。考虑到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和文化传播媒介,这种现象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将中华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迫在眉睫。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独特的文化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传统习俗。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意识。此外,将中华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培养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将中华文化融入其中,以满足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并促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探析

通过培养师资、优化教材、升级教学模式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达和融合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的改进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课程思政中,应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学,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引导学生以中华文化的视角审视世界。

(一)师资培养

大学英语教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应持科学态度,并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他们应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并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教师需要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依托,辅助学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荣誉感。这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深刻感知和体验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跨文化交流与比较,学生能培养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并通过英语教学促进中文与英语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二)教材建设

在教学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和影响力。然而,目前在高等教育中使用的英语教材主要以英语国家作家的著作、报纸和杂志文章为主要内容,注重传递西方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观点和价值观。这种情况导致现有教材在涉及中华文化方面要么被忽视,要么以隐晦的方式呈现。这种教材设计的不足削弱了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传承意识,容易形成盲目崇外的思想,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有必要进行教材内容的调整与丰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

在重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明确融入中华文化的具体范畴,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学术意义非常重要。然而,实际调查显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方面覆盖较少,未能充分渗透中华文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和加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对这三个范畴进行更细致地分类和划分。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引用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兴趣和理解。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这句语录,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在人生旅程中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引介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作品,如故宫、京剧、茶道、刺绣和瓷器,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在红色革命文化方面,教师可以挑选当前热点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将红色革命的精神传递给观众,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总之,通过明确教学中融入的中华文化范畴,并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教师能够更好地挖掘教材中涉及中华文化的思想政治要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传承意识,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具有全球视野。

(三)教学模式升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中华文化成功地融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思,并升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资源。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备受欢迎的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面授的优势。

为了有针对性地将中华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大学生对国际事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他们愿意接触和讨论国际动态,而英语新闻成为连接教材与现实、课内与课外的有效途径[4]。中国大学慕课、China Daily Аpp和CGTN网站等提供了关于中国文化的时事热点英语学习资源。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如中华文化的经典文献、音视频材料、艺术作品等。通过驱动任务,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在线讨论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思考和交流,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合作。

课中,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更是文化的动力和创造性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交际功能,并与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密不可分[5]。课堂面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中华文化。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茶道表演、传统服饰展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文经典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文,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跨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4]。

课后,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提升英语表达能力,积极组织第二课堂。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并通过英语表达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和文化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或志愿者工作,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影响和价值。

通过重新构思教学内容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成功地将中华文化融入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自身文化,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评价和考核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评价和考核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收口和导向性影响。通过评价和考核,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教学的效果,进而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评价和考核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6]。因此,一个有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便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传统的书面考试只能评估学生的语法和词汇掌握程度,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则存在局限性。因此,应结合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技能等多种评价手段,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入项目作业、小组讨论、演讲和展示等形式,以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教师评价、师生共评和学生互评。教师作为质量评估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反馈。师生共同评估可以避免学生过度主观化,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而学生互相评估则有助于学生从他人的表现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促进他们的互相学习和提高。

多元的评价内容,应涵盖语言教育目标、跨文化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包括跨文化能力和课程思政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广泛的跨文化知识以及适应跨文化环境的行为表现等。而课程思政目标则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要求。评价过程中应针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并明确评价标准和指标。

多元的评价工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在线学习平台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能。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供更多的评价工具和资源,如在线测验、学习记录和自主学习支持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涵盖评价内容,并利用在线题库来丰富评价手段。在线学习平台还能提供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表现数据,为评价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要将中华文化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需要平衡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融入中华文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必要的任务,需要研究和实践,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素养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