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查户口”

2023-12-22 01:46徐立立
今日文摘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冒号引号籍贯

徐立立

现代汉语使用的标点,有不少源自西方。常见标点背后,都有什么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翻翻标点们的“档案”。

姓名:句号

曾用名:勾号

籍贯:中国出生

时间:商周

句号是中文最早出现的标点,在宋元明清的古书中,很容易看见它:跟今天一模一样的小圆圈,标在句尾。

但唐宋以前,常用句号其实不是小圈,而是“〈”形折线,这一形式可以追溯到商周。古人用这个符号划分文段,每一段称为“一勾”,后来便写成“一句”——“句号”、“句子”的“句”,其实是这么来的。因为“句”出于“勾”,这两字的古音也相同,苟、枸、狗等形声字,都以“句”为声旁,但读音都是“gou”。

姓名:逗号、顿号

曾用名:读号

籍贯:中国

出生时间:秦汉

今天我们用的逗号也是本土产物,最早出现在秦汉,用来标记段落内诵读停顿之处,称为“读(dòu)”,后来写成同音的“逗”。句号和逗号合称“句读(dòu)”,是中国最经典的传统标点。

古书中的早期逗号,造型其实跟今天的“顿号”一样,起笔尖尖、顿笔圆润。白话文产生后,中文的长句变多,于是又細分了句内停顿的长短区别,把逗号细化为顿号和逗号:表示短停顿的顿号,仍是上尖下圆;表示略长停顿的逗号,则改变顿笔方向,上圆下尖。

姓名:感叹号

籍贯:欧洲

出生时间:中世纪

古代中文的语气,是通过一些语气助词来表达的,没有用标点表示惊叹或疑问的传统。所以今天中文里的感叹号和问号,都是纯外来户。

叹号其实是一个单词的变形:中世纪欧洲的书籍靠手抄传播,抄写者抄到激动处,会在句尾标上拉丁语io(意为“欢呼”),以表惊喜之情。后来两个字母逐渐合写成上下结构,变成了感叹号“ ”和“!”。汉语和英语如今都只使用“!”,但西班牙语还有“ ”:在西语中,每个感叹句都必须用正反两个叹号前后包围,如“ 好啊!”

姓名:冒号

籍贯:欧洲

出生时间:文艺复兴

今天通用的冒号,与著名的文艺复兴有关。和中文一样,早期欧洲文字也会用打点的方式来标记停顿,有时把两个圆点叠起来,表示长停顿。文艺复兴后,戏剧在欧洲大流行,为方便演员阅读剧本,“长停顿号”被拿来隔开角色名和台词,便成了最初的冒号。

18世纪以后,表示说话或说明的冒号终于稳定成形,通行欧洲,又在白话文运动中被中文吸纳。不过今天也仍有一些语言用它表示长停顿,比如亚美尼亚语中“:”就是句号。

姓名:问号 籍贯:欧洲

出生时间:中世纪

问号的由来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其最早是一个向右扬起的波浪线,表示疑问句尾的语调上升,后来波浪线变形成“?”;另一说源自拉丁语单词quaestio(意为“问题”)的缩写Qo ,后来两个字母合写成问号。

问号还有两个变体“ ”和“ ”,前者被阿拉伯文这类从右往左书写的文字使用;后者见于西班牙文,用法与感叹号类似,如“ 好吗?”

姓名:省略号 籍贯:中外混血出生时间:唐代

如今中文标准省略号是六个实心圆点,这是向西方标点借鉴的结果:英语省略号是三个点,近代被借入中文,可能为防止竖排时与冒号混淆,于是改成了六个点。今天在网络上,人们也常常图省事地只打半截,用三个点也能充分表达省略之意。其实,省略号也古已有之,在唐宋时期的抄本中,就有四点连写的省略号。但当时也有用三、四个连点表示“删除文字”的用法,“点点点”到底是意犹未尽,还是果断清除,还得看上下句语境判断。

姓名:引号、书名号

别名:专名号 籍贯:欧洲

出生时间:中世纪

翻阅竖排古籍,会发现书名、人名、地名的文字旁边,往往划有竖线。这些竖线就是中文原本的“专名号”,此外,古人也常用各种括号来当专名号。

而欧洲语言普遍用斜体字母表示书名、地名,并不需要专名符号。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抄写员,发明了一种用双曲线表强调的符号,后被用来标注引用内容,就成了“引号”。这种双曲线有圆润和折角两种写法,分化成了英语、汉语的引号“”和法语、俄语的引号《》。新中国的简体汉字体系,又将俄语引号再次引入中文,当作书名号使用。

(秦鹰荐自《博物》)

猜你喜欢
冒号引号籍贯
引号的用法
摄影作品
冒号的用法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村居
小冒号飞进句子
袁崇焕的籍贯
引号和书名号
我是冒号
对《浙江文学史》中施耐庵籍贯表述的质疑——与王嘉良等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