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历代精品文物综述

2023-12-27 13:06王江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庄浪遗址文物

王江平

(庄浪县博物馆,甘肃 庄浪 744600)

1 旧石器时代

庄浪发现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主要出土于朱店镇长尾沟遗址和南湖镇双堡子沟遗址,是古人用于切割动物皮肉和生产生活的工具。经兰州大学地理系碳十四实验室对遗址土样的测定,这些石器已有2.5万年的历史。

2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出现于1.2万~1万年前,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养殖业是其四要素和开端的标志。庄浪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仅极为丰富,而且自成体系,从早到晚依次为仰韶文化(距今6500~4900年,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4200年),发展序列十分清晰,主要分布在葫芦河、水洛河流域。

庄浪发现仰韶文化遗址100多处,出土文物较多,石器主要有:石斧、石丸、石纺轮、石锥、玉斧、石钺、石镰、石碾、石刀;陶器主要有:葫芦瓶、陶壶、陶钵、陶拍、陶瓮、陶罐、直腹瓶、陶鼓、制陶托盘、尖底瓶。阳川乡古洞门遗址出土的炭化粟(俗称谷子),证明粟在庄浪县的栽培史已有6000多年①。2009年出土于赵墩乡石咀村王家高塬遗址的仰韶文化制陶托盘,托盘为圆形,泥质黄陶,器面呈浅盘状,宽带卷折沿,器壁两侧钻有圆孔,是研究仰韶文化制陶工艺技术的珍贵实物。

庄浪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10多处,主要分布在水洛河和葫芦河流域。1984年出土于岳堡乡张家台子遗址的马家窑文化双耳平行线弧纹彩陶瓶,泥质黄陶,平口沿,直颈,溜肩,斜直腹,平底,双耳,颈、肩部绘黑彩平行线纹,器腹上部绘弧条纹一周,腹部绘平行线纹和波浪纹,线条生动流畅,器型优美大方,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典型器物。1975年出土于赵墩乡石咀村王家高塬遗址的骨贝,大小共计166枚,扁平状,上下两端较尖锐,呈板状枣核形,研究认为骨贝为一种原始货币或装饰品,原产于广西北部湾,这组骨贝是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

庄浪发现常山下层文化遗址100多处,且大多数与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共存。1988年出土于南湖镇程家小河席家嘴子遗址的红陶鼓,残长73厘米,泥质红陶,通体饰附加堆纹,器腹呈亚腰形,小口端饰一周倒斜形乳钉纹,用于固定兽皮,另一端已残缺,推测为发音喇叭口,为原始社会的一种乐器,最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

3 青铜时代

进入青铜时代,我国中原地区已是夏商时代,西北乃至庄浪地区属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阶段。庄浪境内齐家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有50多处,代表遗址是南坪乡刘堡坪遗址,分布面积100万平方米,出土陶器以素陶为主,彩陶很少发现,说明彩陶在这一时期已步入衰落期。

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二次污染。

1975年出土于韩店镇西关村西面塬遗址的齐家文化蛇纹响铃罐,泥质红陶,敞口折肩,小平底,肩部刻划一条蛇形纹,腹中部双层内装有石丸,摇之则响,足部分别镂刻四个折带条形孔、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孔,该器制作工艺复杂,形制奇特,应为原始宗教祭祀用品。

1974年出土于柳梁乡野狐湾的齐家文化玉琮,内圆外方,中空,孔大璧薄,表面光滑细腻,玉质温润。2002年4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玉器鉴定专家杨伯达先生鉴定该玉琮为新疆和田玉制作。

庄浪境内寺洼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水洛河流域,良邑乡李咀村、水洛镇徐碾村、川口村、新庄村是遗址分布核心区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水洛镇徐碾村狮子洼寺洼文化墓群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04座,大多为土坑竖穴墓,葬具为木棺。随葬物多寡不均,最多一座墓中出土文物达70余件,一般10~20件,出土陶器、铜器、绿松石、玛瑙珠、骨器以及牛、马、羊等兽骨文物2000多件。水洛镇徐碾村狮子洼寺洼文化墓群是渭河流域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寺洼文化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科学地位②。

1983年出土于水洛镇川口柳家遗址的寺洼文化铃首铜短剑,长24厘米,剑身扁平,中脊突棱,剑柄呈折曲绞索状,中有隔档,剑首镂空,内置铜丸,剑形状别异,具有北方青铜器的特点。

庄浪县境内辛店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庄浪河流域和水洛河流域的南湖镇、杨河乡、水洛镇和朱店镇,陶器以夹砂红陶或橙黄陶为主,器形多圜底,普遍发现殉葬墓,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

4 春秋战国时期

庄浪在春秋战国时期属西戎与周秦势力范围。县境内的南湖、柳梁、良邑、万泉、盘安等乡镇出土的铜短剑、铜牌饰等青铜器,研究认为是西戎的遗物。战国时期庄浪属秦的势力范围,从朱店镇吴家沟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上可以看到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庄浪历史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秦文化不断冲击、交流、融合的历史。

1988年出土于良邑乡良邑村的战国人驼纹铜鎏金牌饰,铜牌鎏金,长方形,骆驼跪卧状,神态安详,一人趴在驼峰之间,只露出头与手部,牌饰部分透雕,线条刻画生动流畅,真实反映出北方游牧文化的生活场景。

2004年出土于朱店镇吴家沟遗址的镶琉璃透雕凤鸟纹鎏金铜饰,长52.2厘米,整体呈长方形,通体鎏金,上端弧形,两侧曲边呈阶梯式,角微弧似鸟首,中部镂空呈相对凤鸟纹,两侧向中镂空呈两组卷唇龙纹和凤纹,龙凤做盘曲回旋状,边沿半环排列六组镶半球形琉璃彩珠。该铜饰工艺精湛,纹饰华丽,是研究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鎏金技术的珍贵实物。

5 秦汉时期

庄浪秦代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街泉、阿阳两县,东汉属略阳县。境内未有设县记载,但其处于丝绸之路东线段,商贸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南湖、水洛、朱店等地汉墓出土文物非常丰富,风格各异的青铜器、陶器见证了汉代庄浪经济、文化的繁荣。

1976年出土于朱店镇吴家沟遗址的西汉铜环权,共15枚,直径16.1~28.3厘米,重2.262~28.30克。最轻者为三铢,最重者为二十四铢,为西汉环形权衡文物,是研究我国汉代权衡制度的珍贵实物。

1980年出土于永宁乡苏家河湾村的汉代尚方博局镜,青铜质,圆形,直径18厘米,该铜镜图案繁缛,构图精细,镜内框排列交错等分十二乳钉纹,铸以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文。铜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瑞鸟各居其间,双线环带内铸有“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大富昌亨牛羊兮”四十二字铭文。

2014年8月至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庄浪县寺角洼遗址抢救性发掘了7座被盗墓。等级较高的一座为庄浪寺角洼汉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室,有木质椁厢和厚积碳层,具有楚墓的某些因素,该墓葬出土24件器物,其中5件带有“陵里”铭文的错金银车马饰件,制作非常精美,极其珍贵③。

6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支持下,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佛教文化的兴盛传播,庄浪出现了以云崖寺、陈家洞为代表的佛教石窟。云崖寺石窟始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清历代开凿,形成了以云崖寺为中心的八大寺石窟群。陈家洞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典型代表是北魏晚期的3尊摩崖造像,雕刻精美,气势宏伟,造型生动传神,是佛教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除此之外,良邑乡李咀村宝泉寺、水洛镇紫荆山、阳川乡锅坑村等地出土了大批北朝时期石造像碑,雕凿精美,时代特征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西北地区佛教艺术的华丽篇章。

1974年出土于良邑乡李咀村宝泉寺的北魏石造像塔,通高206厘米,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级塔身。自上而下,正面:第一层方形浅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层雕二佛并立说法、力士、凤鸟、人头鸟身;第三层雕菩萨、弟子、菩萨乘象,童子坐象等;第四层雕文殊、维摩跪坐辩论,二菩萨侍立;第五层雕菩萨,供养菩萨跪拜,手持团扇的侍从等。右面:自上而下分别雕佛、交脚弥勒菩萨,还有飞天、力士、弟子等。左面:雕一佛二菩萨,二雄狮及一力士,思维菩萨及二胁侍菩萨,佛传故事中的“释迦涅槃”,释迦、多宝说法,飞天、弟子像等。背面:雕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及二胁侍菩萨,交脚弥勒菩萨等。该造像塔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清俊秀丽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服饰,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浮雕或半圆雕的刀法圆润纯熟,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雕塑中线条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四个面上20多个画面无一雷同,体现了古代艺匠的卓越才能与丰富想象,从侧面反映出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水洛镇紫荆山出土的北魏石造像碑,石碑主体浮雕一佛,佛头部有背光,低肉髻,着通肩大衣,施说法印,衣纹自然流畅,神态安详,左右浮雕菩萨做颔首侧立状。造像碑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传神,表现出佛像的庄严与肃穆。

7 隋唐宋金时期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政局稳定。隋设陇右牧,唐为牧监区,庄浪为牧马之地,出土的该时期文物较少,但非常珍贵,有隋代虎符和唐代铜镜、佛教造像等文物。宋金时期是庄浪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时期,北宋刘沪筑水洛城,南宋吴玠抗金,金代设通边县、水洛县。庄浪居秦(天水)渭(平凉)之间,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大量墓葬文物、钱币瓷器窖藏文物、佛教文物的出土发现,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据。

1974年出土于阳川镇曹家塬遗址的14件隋代铜鎏金虎符,据说当时共出土20余枚,现在分别被中国军事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四家文博单位收藏。所出土虎符大小相同,青铜铸造,外施鎏金,立虎状,均为左半,高5厘米,长7厘米,重50克。虎符正面为阴刻小篆“某某府”,虎符背部阴刻小篆“某某卫铜虎符之几(数字)”,另一面阴刻楷书“某某卫”和“某某几(数字)”两行各三字。胸部的十字形对榫是合符验证的标志。

2005年出土于水洛镇二郎山释迦院塔地宫的宋代舍利石棺,灰砂岩质,通高90厘米,长100厘米,宽65厘米,重约400千克。石棺由棺座、棺身、棺盖三部分组成,通体施黑彩,上刻佛像、武士、花卉等图案纹饰,有纪年铭文122字,详细记载了北宋元祐元年(1086)瘗埋佛骨的经过。

宋金时期是中国瓷器制造的辉煌期,特别体现在将造型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生产出精美绝伦的瓷器。

1975年出土于水洛镇寺坪塬遗址的63件金代窖藏瓷器,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河北定窑、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瓷器,造型精美雅致,釉色莹润。出土的景德镇窑影青釉婴戏纹碗,碗呈大敞口,斜腹微弧,小圈足,内壁印婴戏纹,手法细腻,表现孩童娇憨之态,生动传神,是景德镇窑巅峰时期的作品;出土的景德镇窑影青釉六曲葵口盏,六瓣葵口,腹壁斜直,小假圈足,平底,青白釉晶莹润泽,质感如玉,胎壁细薄,足底露胎,为景德镇窑影青代表作;出土的定窑白釉刻莲纹葵口折腹盘,六曲葵口外撇,折腹,短圈足,内壁刻折枝莲纹,近口沿处刻弦纹一周,线条流畅,纹饰精美,通体施白釉,芒口,是宋代定窑的代表作品,弥足珍贵;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器身呈斗笠形,内壁刻折枝牡丹,花瓣及叶面施篦划纹,外壁刻六组三瓣花叶纹,碗胎壁较薄,质地坚硬,刻花精美,釉色莹润,是宋代时期耀州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出土的磁州窑绿釉黑花方炉,炉口方形,上大下小,四兽足,足上出二层重沿,炉体四壁黑彩绘如意头窗,内饰芦雁纹,外绘折枝花卉纹,通体罩蓝绿色釉,外底露胎,磁州窑绿地黑花制品存世甚少,此炉形制独特,绿地黑花彩釉工艺,芦雁花卉题材,纹饰开窗见光装饰手法均集中体现了磁州窑传统的工艺特征,代表磁州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些瓷器是研究宋金制瓷工艺技术和宋代水洛城商贸经济的珍贵实物。

1990年出土于水洛镇寺坪塬遗址的宋代陶模陶范,泥质红陶,共计150余件,其中陶模79件、陶范41件,分人物、动物、建筑构建、窖具四大类,刻画制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陶塑艺术、民俗文化和戏剧文化的珍贵实物。

8 元明清民国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阶段。元代设庄浪路这一重要军事建置,遗址文物主要有古城堡和瓷器。明清时期庄浪隶属平凉府静宁州,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传世有青铜器、铁器、瓷器、玉器、古籍、拓片、善本等文物,反映了庄浪这一时期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风尚。这些传世文物中有清代铁胄,一般为古代作战甲胄护身,胄顶竖有一根铁管,周围垂有貂尾、獭尾、朱牦、雕翎等,各因职别而异,胄后部垂有护颈,左右垂有护耳,颚下有护颈,胄前面有护眉。有元代传世文物兕皮盔,由犀牛皮制作而成,皮盔高23厘米,帽檐曾有缀饰,现已全失,上有三组锡条烙成的花纹,顶部有四组云纹,中部以横弦纹为界饰四竖条、四圆圈较规律的图案,下部用大小联珠纹、乳钉纹组成花边。县境内发现元代瓷器较多,主要有磁州窑、耀州窑、安口窑等北方窑的产品,以日常用瓷为主,釉色有黑釉、褐釉、酱釉,瓷胎釉粗糙,工艺落后。

庄浪县博物馆馆藏有清代《淳化阁帖》拓本,是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为清代顺治时期拓本,全套共十册,并附有目录和释文一本,每册均用桐木板作护封,长31厘米,宽20.5厘米。

清代瓷器中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康熙年间的郎窑宝石红釉瓶,高58厘米,敞口,长颈,深弧腹,圈足,瓶内外均施宝石红釉,釉质温润,光亮可鉴,足底施白釉,器型端庄大方,是康熙时期景德镇郎窑代表作;清代五彩开光戏剧人物图瓶,高62厘米,葵瓣口,圆唇,束颈,附对称狮戏绣球形双耳,颈肩部贴塑四壁虎,深腹微弧,圈足较浅,通体施白釉,图纹粉彩绘成,颈至肩部绘人物及花鸟纹,腹部绘戏剧人物图,前上下开光内绘“杨宗保请命”图,后上下开光内绘“穆柯寨大战”图。

以上这些文物珍品只是庄浪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先民的聪明智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促使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庄浪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注释

①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肃庄浪徐家碾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庄浪寺角洼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7(9):4-14,1.

猜你喜欢
庄浪遗址文物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文物的栖息之地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水边的阿狄丽娜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