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里的家教传统①

2023-12-28 20:37高慎英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苦学勤学成语

◎高慎英 赵 莹

重视家庭教育,落实家庭教育责任,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家庭教育新样态,促进家校共育,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成语故事内蕴的家庭教育智慧以及优秀家教传统,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表现和表达,便于家庭教育理念与育人智慧的理解传播,指导家长做到知行统一,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共育,回归育人本位,要求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担责,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鼓励孩子要以德养志,勤学苦学,走向善学乐学的理想之境。学校要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智慧,做到勿忘勿助、顺势而为,把握好家庭教育的“时”与“机”。

一、何为“好孩子”——德智双馨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和心目中的“好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价值观引领和品德培养更多地通过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等观念呈现出来,用以评判孩子的言行举止。符合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将得到肯定认可和表扬赞赏,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若不符合父母期待和要求,将导致否定拒绝和批评惩罚,孩子也会自我否定,加以改正。

美德故事承载着社会规范、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做人道理等等。而成语故事作为美德故事的一种,是父母给孩子讲述最多的故事。

(一)以德养志

成语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可能和明确的方向。引导孩子有理想、有志向、有气节、有意志、有修养,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向“圣贤”看齐。

孔子讲“礼”和“仁”,孟子讲“义”和“气”。典籍里则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岁寒松柏;不怨天,不尤人;匹夫不可夺志也;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是可忍孰不可忍;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杀身成仁;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强不息,……等等对个人崇文修养的理想描摹。儒家思想更强调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自我修养过程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激发先民在民族危难时刻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血战到底。

成语以其最适合的、最精炼简洁的表达方式,诠释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涵,易于理解和认同。

孔子进一步提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强调做人的理想就是要同时做到“仁智勇”。这里的“勇”是不限于身体的“勇”,只有身体的“勇”只是一种粗野、莽撞与蛮干。如一勇之夫、有勇无谋、将在谋不在勇。

真正的“勇”强调意志、气节与勇敢,而且一定要与“智”密切相关,二者合在一起,才称得上“美德”。如智勇双全、大智大勇、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勇往直前、自告奋勇、骁勇善战、奋勇争先、忠勇之士、见义勇为、知耻后勇、急流勇进、急流勇退、勇猛精进、勤劳勇敢等等。

(二)勤学苦学

鼓励孩子勤奋好学是我国自古至今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关勤学、苦学、励志的成语比比皆是,通过代际相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家教故事。这类成语及背后的故事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用故事代替说教,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所喜欢。

中华成语故事中,有关勤学苦学的故事很多。一个人要想顺利通过人才选拔机制,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做到“勤学”“苦学”,这也是磨炼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励志是勤学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动力。励志更多表现为基于坚持性和意志力的志向和斗志,代表性的成语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水滴石穿、功在不舍、锐意进取、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鼓作气、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笃志好学、鸿鹄之志、凌云之志等。

超过四字成语的语句更丰富深刻地表达了志向和斗志的价值,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志者,事竟成,等。

(三)善学乐学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走向善学和乐学。《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及“游于艺”。

鼓励孩子勤学苦学与善学乐学都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缺乏善学乐学的勤学苦学是一种折磨和苦难,无法让孩子长时间坚持和投入学习,更不能从中体验到乐趣。家长不能单纯强调勤学苦学,要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成为生活的热爱者和积极参与者。

善学乐学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注度高,方法得当,成效显著。中华成语故事从正反两方面,提示人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形容注意力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心无二用、倾耳注目、一心一意等。

形容注意力不集中的成语有:东张西望、三心二意、鬼头鬼脑、充耳不闻、六神无主、恍恍惚惚、心事重重、心神恍惚、走马观花、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心不在焉、茫然若失、漫不经心、失魂落魄、东张西望、左顾右盼、魂不守舍、精神涣散、交头接耳等。

形容学习方法得当的成语有:温故知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勤学好问、勤学苦练、学如登山、厚积薄发、由博返约、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知行合一、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见贤思齐、驾轻就熟、反求诸己、改过迁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形容学习成效显著的成语有:饱学之士、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品学兼优、鸿儒硕学、才高八斗、才华横溢、名列前茅、学富才高、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博大精深、出类拔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出口成章、见多识广、厚积薄发,等。

形容学习效果不好的成语有:记问之学、不学无术、才疏学浅、独学寡闻、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鹦鹉学舌、学非所用,等。

二、何为“好教育”——勿忘勿助

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最高境界是回归日常生活,潜移默化、言传身教,避免放任自流、强迫命令或包办代替。要把握好三个词:势、时、度。

(一)顺势而为,切忌拔苗助长

好的教育引导需要造势、蓄势、积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种子萌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显示的都是一种内驱力,一种自我激励状态。

物理学中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强调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势”(或高度或形变),如果没有“势”就不可能有“能量”。高空抛物的危险正在于从高处下落的物体具有强大的能量。同理,孩子成长过程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家长和教师的外力,缺乏孩子自身的内动力是无法取得成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引领与激发,当孩子缺乏兴趣、能力和知识储备时,需要的是耐心指导和及时帮助,而不是急躁、焦虑与训斥。当家长期待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就容易让孩子处于一种“力小而任重、德薄而位尊”的尴尬境地,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顺水推舟、循循善诱。

学不躐等、循序渐进提醒的是要遵循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和知识学习规律。家长过早对孩子实施超前的知识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性格养成。

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勿忘勿助”。人是有主动性的,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有机体本身内蕴着自己的阶段性和发展潜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是适度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在适度规则中尝试错误,学会自律和自我担当。父母的不放心、不忍心、不舍得,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打点好一切,不是帮助和指导,而是干预和干扰,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和阻碍孩子的独立长大。

教育是以儿童成熟度和发展水平为前提的。当孩子没有出现应有之“势”时,就需要启发诱导、循循善诱,教育的目的是“蓄势”和“激发”,家长要着力在孩子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及可能存在的困难障碍等方面做好准备,但绝不是包办替代、越俎代庖,更不能拔苗助长,要尊重孩子意愿、有意引导、提供支持条件。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助推者,要以激发、蓄势、顺势为主,任何急于求成、好高骛远都是无意义的。

(二)相机而教,严慈相济

家庭不仅要帮助孩子“蓄势”且顺势而教,更强调教育的“时”与“机”,要相机而教。家庭教育无时不在,更考验家长把握“时”与“机”的智慧,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个原则。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原则是严慈相济。家长要把握好评价时机和评价方式。对于孩子的日常表现和行为,家长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价,表现出接受与否的情绪和态度。父母是人,不是神,“他们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受,甚至自始至终地接受。他们也不应在感到不接受时假装接受。尽管孩子无疑更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明确而诚实的、符合真实情感的信息时,他们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受感。”[1]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使用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肯定接纳认可或否定反对等评价方式,同时伴随着激励、教育或训诫。

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做事的方法策略,让孩子体验到努力和坚持的重要,不要怕犯错,出错是正常的,出错或暂时表现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聪明,而是努力不够或没有使用合适的方法。“生活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做到了自以为做不到的事情,令自己都感到震惊。”[2]这种生活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是实现自主发展的最大内动力,推动着孩子自我激励和自我挑战。

有的家长事业有成,在单位里叱咤风云,但并不等于孩子优秀。家长的优秀,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看到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孩子发现,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值。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最差的那个,总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就容易产生无助感和挫败感。

无助感强烈的孩子看不到努力的意义,就会主动放弃追求卓越和持续的努力。表现出坚持性差、消极情绪、消极自我评价及对自身智力的贬损,会自我怀疑,一直优秀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这种无助感。

这与我们日常中表扬和评价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家长们更多的是夸孩子聪明,还是夸孩子的努力和方法策略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称赞孩子聪明,当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做得又快又好时夸他聪明。其实,这种表扬是不恰当的。因为“不是教他们如何迎接挑战和从错误中学习,而是教他们简单的成功意味着聪明。反过来,也就暗示着犯错和努力代表着不够聪明”[3]。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去从事更富挑战性的事情。教导他们,要取得有意义的成功,必须付出努力。

当孩子可以轻松、不犯错且比别人更快完成任务时,夸他们聪明,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很聪明。靠聪明而非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在他们没有遇到真正的困难和挑战时,自我价值感很强,当遇到失败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贬损,对整体智力和长期智力产生怀疑,不仅认为自己不聪明,而且认为努力也无意义,从自信满满转为自我否定。

(三)因材施教,陪伴成长

因材施教至少有四个层面的意义。因性别差异而教,因年龄差异而教,因个体差异而教,因个性差异而教,因材施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扬长避短;二是扬长补短。在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之间,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或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扬长避短,也就是“优势教养”。优势教养的英文是strength-based parenting,也有翻译为strengths based parenting。父母可以立足于“优势教养”的理念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业余爱好,并由此积累自己的成就感。孩子因成就感赢得他人的赏识,获得自信自尊和他人尊重。

人生之初的教育更为重要。三岁前后是婴幼儿情感、语感和动感的敏感期及发展的关键期。在三岁前后,孩子需要跟父母及身边的重要他人建立依恋关系,要想学会独立,先要学会依恋。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的特点。“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使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愈多,他的知识愈广。”[4]

求知始于惊异。儿童这种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生命活力,是其学习与发展的原动力。初生牛犊不怕虎,无助感和恐惧感多是后天习得的。

婴儿需要足够长的全能感时期,这是没有边界的全能感。婴儿的无限全能感帮助他平安度过生命第一年。如果婴儿与主要生活照料者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获得信任感,这种信任感鼓励婴儿进一步与他人和世界建立信任关系。

“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好给孩子提供柔软、温暖的陪伴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僵硬、疏远或冷漠。培养孩子的独立品质是需要的,但对于三岁前后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发展到独立生活、独立做事的年龄。”[5]三岁前后的孩子需要有相对固定的生活照料者的亲情陪伴与呵护照料,适度放松,享受更多的自由、宽松和爱。如果让孩子在三岁前后就接受严厉的管教,且没有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关系,孩子长大之后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情感危机和沟通障碍。

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时机和教育方式的恰当与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要注重亲情陪伴、言而有信和贵在坚持。

一是亲情至上,信其所亲,行其所服。北齐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开篇强调,人们都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服从他们所信服的人。“夫同言所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的。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6]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颜之推说:我希望这本书里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父母要尽早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现实中的父母对孩子是否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和影响力,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父母用心维护和经营。因“失陪”导致亲情淡薄,因“专制”带来逆反背离,因“溺爱”失去自律和规则……都会让家庭教育功能丧失。

二是要言传身教,言而有信。父母要有承诺意识,在孩子面前要说话算数,给孩子较明确具体的底线要求,父母的坚持和坚守有助于培养规则意识,让孩子在自由和秩序中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节制。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曾子杀彘的故事深入地讲述了这个道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曾子讲述的道理就是: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

三是贵在坚持,锲而不舍。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对贵在坚持和专注用心的教育意义进行了透彻的阐释,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是长期坚持和深耕细植的育人过程。更要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和意志力,让孩子能够持久地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体验坚持中的乐趣与进步,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功到自然成。

总之,家庭教育之难就在于“度”的把握。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渴望与父母亲密又不断远离的过程、从完全依赖到不断独立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适时放手,在放与扶,自由与秩序,刚与柔,严与慈,有为与无为,积极教育与消极教育之间,能够做到收放有度,进退自如。父母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个体差异和具体教育问题时,明智的做法就是在这些教育方式的两极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度”。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不能拔苗助长、越俎代庖,更不能独断专行,以力服人。家庭教育智慧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非常普遍,大多可以用成语及其背后的教育故事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苦学勤学成语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蹁跹
杨愔勤学
初三的你我
成语故事系列
刺股苦学
拼成语
猜成语
勤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