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实践遵循 ①

2023-12-28 20:37张乃元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发展

◎张乃元 张 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顺应时代要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扎实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遵循,成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前提与基础。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引,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升华。贯彻劳动教育理念,应既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又紧密关注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而只有充分挖掘其背后的生成逻辑,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并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价值意蕴。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承与升华

1.传递劳动的本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劳动视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活动。“正因为劳动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存如此重要性,因此劳动是伟大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马克思强调劳动的本质和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调节和控制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改变;劳动不仅是个人发展和实现潜能的途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和自然的进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秉承这一观念,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明确劳动的本质和意义。

2.关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的社会价值和尊严,反对剥削和压迫,认为劳动本身就是幸福的现实存在,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2]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对于个体的自由和满足感,以及劳动对于个人生命和个性的肯定,个体通过劳动获得自由和乐趣,并在其过程中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因此,劳动不仅是获得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光荣而有尊严的事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以为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

3.强调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对“未来教育”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参与生产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培养劳动技能和对社会生产规律的理解,为此智育和体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对于培养全面素质至关重要。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劳动的价值;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加深对生产劳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劳动技能和经验,提高劳动素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历史逻辑:党的劳动教育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1.延续劳动育人理念

“劳动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4]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出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实际的技能和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人格。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紧扣劳动教育的形式与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称《“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并提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的功能;[5]同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在教学中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将实践引入教学改革中去,有效实现劳动对于塑造综合发展的人的重要功能;[6]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又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7]从一系列政策中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党长期倡导的劳动教育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注重培育劳动精神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注重培育青少年的劳动精神。在相关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均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中,其目的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劳动精神。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勤劳奋发的态度、勇于创新等劳动精神;同时,学校应设立表彰劳动模范、劳动能手等荣誉称号,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意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文化传承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把他们造就成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方针政策与建国以来党的劳动教育思想始终保持着承续的传统。

3.强调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历来强调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颁布的文件首次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工农、为生产建设服务”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又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8]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体现在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开展校企合作、社区服务等活动,加强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与交流。通过继承与发展,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适应时代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未来的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三)人才成长逻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

1.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与劳动的实践活动相融合,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潜能。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较为敏感,掌握的速度也较快。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这种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为培养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奠定基础。

2.激发动机和兴趣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劳动动机和兴趣,从而增强对劳动的主动参与并保持长期的积极性。教育者通过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和任务,让学生能够选择和参与他们感兴趣、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劳动活动,同时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并在劳动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成长,成为朝气蓬勃的新时代青少年,并为他们未来的社会担当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适度挑战与成就感的培养

“适度挑战与成就感的培养”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重要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可以创造和提供学生适度性挑战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毅力、探索精神和成就感。如戴尧臣教授所言:“适度的挑战和克服困难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培养他们的毅力与自信。”[9]为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设置合适的劳动任务,既能够引领学生面对适度的挑战,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过度压力;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和认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肯定感和成就感,可以通过及时表扬、奖励,以及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等方式加以实现。此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相关支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目标。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遵循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应秉持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同时注重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不断推动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将来积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坚定意识。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思想展开,劳动的光荣感和创造性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劳动、会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繁荣的基础;劳动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助力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应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将劳动技能和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重视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二)坚持劳动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原则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0]鉴于此,劳动教育绝不应该是应景和短暂阶段的分支课程或个别项目,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首先,劳动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通过适龄儿童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小学阶段,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关联学科知识和职业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劳动教育还应与社会实践和实习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领域的劳动,认识社会劳动的需求和特点;通过坚持劳动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

“劳动是与灵活的技能和技艺、手脑并用、创造性的思维相连的劳动,而不是指那种单纯的、令人疲劳的、缺乏思维锻炼的体力劳动。”[11]为此,学校可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生通过参与灵活多样的创业比赛、科技项目和见习等实践活动,在提高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操作技巧。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创意和创新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接触创新科技应用和实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作潜力和动力。

三、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劳动的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其生成逻辑源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承和升华,并继承和创新了党的劳动教育要旨和精神;劳动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培养适度挑战意识和成就感;劳动教育紧贴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他们努力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为将来促进社会进步做出有益贡献。这样既可促进个人幸福,又能凸显个体的社会价值,真正达成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的双赢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发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