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科学治水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

2024-01-01 23:09沈大伟
水利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张謇水利科学

沈大伟,王 英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张謇是我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的杰出开拓者,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由此,学界聚焦于张謇近代化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开展了系统研究。此外,张謇还是我国近代科学治水先驱,科学治水思想始终是其开拓创新现代治水的动力和重要内容。他把近代科学技术与治水兴水紧密相连,毕其一生致力于淮河、黄河、长江等江河的治理,在丰富治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内在精密关联的科学治水思想体系,做出了“功追大禹”[2]、彪炳史册的贡献,其科学治水思想在我国近代治水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有学者已开始围绕张謇导淮治江思想与实践及其水利教育进行了研究。张謇“江海分疏”的导淮思想影响深远,须景昌[3]从水利建设的视角介绍了张謇22年间导淮实践经历与勘测方法;庄安正[4]通过历史考证的方法,分析了张謇导淮实践的动因与失败原因;卢勇等[5]以张謇导淮实践为基础探究了其治淮思想的发展。张謇“治江三说”在长江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谢效华等[6]结合张謇“治江三说”论述了其流域治理思想、实践举措与当代价值;胡勇军[7]重点论述了张謇关于长江下游治理的理念以及具体实践活动。水利教育是张謇水利人生中极其重要部分,须景昌[8]总结了张謇培养水利人才的举措与成就;刘佳琪[9]系统论述了张謇水利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经验启示。这些研究对张謇的治水成就进行了全面清晰的梳理,但对张謇科学治水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亟须科学地审视和研究张謇及其科学治水思想,完整地呈现张謇科学治水思想的核心内容。

1 “以唯水流势为主”:遵循规律的本质内涵

治水就是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改造自然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认识水的脾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科学治水的首要态度和根本前提。千百年来,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探索水的运行规律,从中获得的治水经验,主要有认识水性、审视地势、酌商工程、权责利害这四大治水之道。张謇认为其中应尤以顺水性、唯水流势为要,这是科学治水的本质内涵。

a.遵循“先治水道”。张謇主张治水“惟先治水道”,因为水道不治“则水灾尤必有之事”。张謇自幼生长于田间,习知水性,在40余年的治水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运用水的运行规律,“悟”出了水患的病根在于水无道可走或水道不畅,“湾为水道之病,湾则泄水不畅,易塌易淤”[10]492,找到了“当进而究诸里”科学治水的“完备法则”。在《请速治淮疏》中,他从历史与自然环境分别进行考察,指出淮河水灾的原因是入海路断、入江路淤。1915年,如皋、东台、兴化、阜宁等县发生了4次水灾,张謇推究原因,指出这都是由于水道未通。1924年,张謇在《答赵恒惕函》中指出,湖南水患原因在于水道被挤占,无法消融游衍之水,“只知圈占圩田,而不计水无所容之为大患”[11]1301。从这些水灾的成因分析中,张謇总结出水灾的“病因”:不重堤防而致溃决以及贪婪填圩荡而成涨溢。找到“病因”后,张謇开出了遵循水道的治水“良方”。治理淮河初期,张謇以遵循水道为科学依据,代倪文蔚拟定《疏塞大纲》,辩证看待治淮过程中“疏”与“塞”的关系,提出疏塞并举、浚疏河道、分流入海的治理规划,主张“乘全河夺流”“复禹故道”。在大兴垦牧时,张謇指出农垦之利害在水道,提出垦牧“必先通治沟恤贯通水道”,要求“应合其左右前后之地,通测面积及地势高下”通治水道。

b.遵循“水性就下”。张謇主张治水尤以水势顺逆为要。他以历史思维进行审视,指出大禹治水时遵循水性、因地制宜,其后,无论是陈元龙筑高堰,还是潘印川、靳文襄筑堤都依循水性。张謇从“水性就下”[10]399的自然之道以及古人治水经验中,感悟到治水遵水性、顺水势的重要性,在治水过程中,顺水就下之性则表现为遵顺水势,认为“因势利导,为治水之良法”[10]393。在治淮规划中,他依据淮河水量、流速及水势的科学测量与分析,先后提出复淮、导淮、全量入海以及“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治淮主张,其中“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江海分疏”计划,成为近代中国治淮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张謇深入研究淮河历史与现状,并经过实地勘测得出科学论断,符合淮河洪水发生的规律及淮河下游地形特点,科学地解决了淮水出路的难题。在南通水利工程建设中,张謇也根据各个区域水势情况,顺流疏导,开浚20处港河,以达到宣泄的目的。

c.遵循“善用之化害为利”。张謇认为治水更要创新应用规律、化害为利。他指出:“善用之则能为害者亦利,不善用之则能为利者亦害,水其尤著者”[10]156。明朝万历年间潘季驯就拟定了蓄淮攻河、以清刷浊的策略,形成合力以攻黄河之浊,张謇指出“蓄清刷浑”是以水治水的经验案例。受此启发,在治水过程中,张謇也多次主张借水的冲刷拓宽河身、刷深河道、去除泥沙,保障水量得以畅泄。例如,在筹备浚治扬子江下游河道积淤时,他就提出“惟有束水归漕”的计策,冲刷江心看不见的暗沙。为分泄江流、便利交通,又提出借助水力冲刷深崇明北水道。科学治水不仅要去除水患,而且要能变害为利,追求除害与兴利并重,“治水者不独当去其害,并当计其利”[10]162。张謇创造性吸取“且溉且粪”的经验,变泥沙为宝,充分利用下游江堤两岸湖泽低地排水肥田。他前瞻性地指出,有节制地用入湖之水蓄以灌溉、以入湖之泥随灌而肥田。1921年江淮大水,运河堤岸日夜告急,张謇以水情水势调查为依据,坚持不开昭关坝泄洪。事实证明,张謇的决策是正确的,第二年淮扬一带因洪水退后留下的泥土得以肥田而大获丰收。

2 “以测绘为先,乃不易之成法”:坚持尊重事实的科学原则

现代科学以实验或实证为特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科学治水应以尊重事实为根本原则。科学观察是直接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一切科学实践的基础。张謇认为实地调查、全面勘察、精密测量是科学把握治水事实的主要查勘方法。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勘测,倡导科学治水必须从全流域测绘着手,强调治水“以测绘为先”。

a.倡导“先事调查”。张謇认为实地调查是明察水害成因、探究科学治水之策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流有长短,工有大小,要皆以先事调查”[12]306-307。为摸索水流规律,察明水患成因,他多次亲临灾区一线进行实地调查,在40多年的治水实践中,张謇自始至终注重实地调查,坚持“非实地调查不能辨别是非”[13]128的主张。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张謇为获得第一手治黄资料,冒险乘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察看水势,探究黄河水灾根源,将调查所得写成调查报告《郑州决口记》,并根据调查结果拟定出治黄计划。为翔实了解江苏运河各项护堤工程,张謇还制定了调查表,内容涉及始建时期、建筑方法、历年情形以及改良建议共14项,请上下游堤工事务所派员切实分别调查,逐一填报,为拟定全运河统一治水计划奠定了基础。为推动各地实地调查,张謇还积极动员各省水利委员会开展调查工作。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模式,介绍一个案例——“宠物与我”[3],关注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关于宠物的豢养)。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动物,从动物在艺术形式中是如何被表现的去探索,包括艺术、文学、音乐、电视和广告,探索宠物在主人那里得到了什么,人又在它们那里中得到了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宠物又是如何生活的。这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领域考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同时激发学习者观察、推理、解释、创造、思维等不同能力的发展。具体学习内容可以整合成三大类,如表1所示。

b.倡导“次事查勘”。张謇主张“治水以测绘为先,乃不易之成法”[12]407。他坚持查勘测量是把握水势、科学治水的基础,指出大禹治水时就讲究“左准绳、右规矩”。基于对勘查重要性的认识,在治水过程中,张謇全面查勘推究河流丘壑形势、气候变迁、水位高低、水流速度、流量大小,“謇经十数年之测量,与三数次之查勘,水性地势,稍稍知其大概”[11]1140。导淮治淮时,张謇在清江浦设测量局,从全流域查勘和测量工作入手。在《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中,张謇明确提出“精绘全图”的主张。1911年,他将江淮水利公司更名江淮水利测量局,亲自制定导淮勘测规划10条,编制了科学的治淮勘测规划,开始对淮河流域进行全面勘查工作。累计测成导淮图表“计册一千二百三十八册,图二十五卷,又二千三百二十八幅”[14]593,欧美工程家“凭图审勘与实地检查,证为可信”[1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勘测纪录被作为淮河治理规划与改造的科学依据和历史依据,“淮河流域之地形水势,乃有精密之纪录,实开我国科学治水之先河。”[15]162

c.倡导“精密之测量”。张謇坚持精密测量是精准施策的科学基准。他认为“只凭流向之目验以为准”的做法应更改,要“加以精密之测量及专门学家之研究”[11]831。为实现精密测量,在测量仪器上,张謇设法从国外购买经纬仪、水准仪、流速仪、六分仪等当时最新的测绘仪器。在测量方法上,提出现代的水文精准测量必须使用最精密的经纬仪等测量仪器,并使用更为精确的5000分之一比例尺,利用三角测量方法对河道及湖泊地形进行测量。在测量技术改进上,率先测绘河道平面图与断面图,同时利用西方水文技术在淮河中下游及里运河设立水文站和测站,作水位、流量、含沙量的常态化观测记录。在统一测量基准上,在1912年确定了“废黄河零点”,自此淮河流域以废黄河零点为基面作为统一高程基点,一直沿用至今。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届毕业生宋希尚在其著作《河上人语》,称张謇是推动使用先进仪器测量水利工程作为设计根据“最力之人”[16]。

3 “以学理合筹治法”:主张科学技术为治水保障的核心要义

研究学理是科学实践活动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核心要义。科学治水基于研究,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治水。张謇学贯古今中外,反复钻研治水书籍,一直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科学与先进思想以汇通中西,加强科学治水研究与科学论证,“治河,科学的事业也”[10]333。学习研究、引进技术和科学论证是张謇以科学思维治水的“不二法门”。

a.主张“治水必资学识”。张謇主张“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17]739。他坚持“治水必资学识,然后可成计画,有计画然后可冀效果”[11]1188。水是大自然系统中最能动的因子,西方国家长期注重治水学理研究,水利科学因而得以发达。状元出身的张謇积极拥抱科学文明尤其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科学的尊重和认同远远超过同时代之人。他认为“倡导科学未有之不发达者”,在其所创办的各式学校里面都开设科学课程,“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张謇的一生可概括为学水治水的一生,自称“义属乡里,早年略窥治河之书与泰西水利之粗迹”。弱冠之年就开始搜寻古今中外治水书籍,对明代潘季驯、杨一魁和清初靳辅等水利专家的治水著作进行了深入学习[18]144-145。对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治水论著和水利工程都加以学习研究,所到之处,都谦逊地请教咨询治水事宜。1894年张謇参加殿试,首先策问的即为水利河渠要旨,他夙习水利历史与知识,条陈独详、准确无误,从会试的第60名一跃为状元,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位水利状元[19]19-20。张謇认为所有知识文明都是“天地之公器”,“夫学问者,天地之公器也”[14]447,迫切学习国外治水技术。听闻“泰西农政水书,讲求至核;西人图绘,其制实精”,立即函请出国考察的好友顾延卿代其广泛收集购置。东渡日本期间,专程考察日本三大治水工程之一的“筑港”。1905年美国召开万国水利会议,张謇自请赴美国参会并顺道考察美国河海工程。有学者赞称张謇是清朝末年学者中“唯一研究水利的专家”[20]266。

b.主张“延泰西河海”技术。近代治水进入科学时代,科技进步决定治水事业的进步,“盖今日为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10]512。张謇主张科学治水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学习引进现代水利科学技术。他认为“欧美之于河海工程,已经多年之实验,乃成科学之方式”[10]597。在殿试策问水利河渠要旨时,他就表达了集中国传统治水与现代科学治水于一体的思想,这“或许是张謇第一次显示后来关于在治淮中有必要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的观点”[21]80。采用先进水利技术和机器设备是科学治水的标志,但中国旧式工程与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10]456。张謇不仅把目光聚焦于中西科学治水水平的差距,还坚持广泛学习并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与装备。1887年,他在一个月内先后5次上书倪文蔚请求治理黄河,多次提出引进泰西技术与机器设备,“泰西能于水中挖泥之法,实中国从来所未有。乘可疏之时,得能疏之器”“平地开河器恐中国所罕,必须购自德国。”[17]33-34南通自治后,张謇一直“延泰西河海专家博求治之之术”[12]。在水利建设材料上,坚持使用水泥等新材料、引进钢筋水泥结构等新技术。对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编制施工方案、工程预算、工程量、材料计划等,这都是我国传统治水从未有过的。美国学者戴维·艾伦·佩兹将民国初期张謇主持淮河治理的第二个进展凝练为“引进国外现代水利科学”[22]37阶段。

c.主张“讨论不厌求详”。张謇认为充分讨论、开展水工试验是预判治水效果的关键。他反复强调,“水利工程关系綦重,讨论不厌求详”[12]774“惟事关地方水利,讨论不厌求详”[12]482,水利“兹事体大,穷源竟委,不厌求详”[12]508。认为重大水利工程更要充分的科学论证,依据科学的原理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巨大之工,必循序渐进,虽古之神禹,今之治水名家,不能几以一蹴”[10]436。建设保坍工程前,张謇聘请特莱克、海德生等国外水利专家等饬勘通州一带江北岸线,先后往返五次详细测量、参酌形势、反复论证、拟就办法,并召开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科学论证研讨会,邀请贝龙猛以及荷兰、瑞典、英国、美国等国外水利技术专家共同研讨、充分论证。张謇尤为注重通过试验进行科学论证,“不征实事,不特西人新法之与中土宜否,无从真知,即中国旧法之与今日宜否,亦无从真知。”[12]27他强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远非昔比,治水必须积极学习借鉴先进技术理念,为此,创建了气候观察所、权度检定所、水工实验室等实验场所,在实验中进行检验、研究。

4 “筹其全局”系统治水:统筹兼顾的科学举措

“系统性”是科学活动的实践要求。治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治水要以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张謇明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统系”,在科学治水实践中,从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通盘筹划,探索了一条蓄泄兼顾、治标先本治本兼标、统筹规划山林以涵养水源的科学治水之路。

a.统筹“上下蓄泄”。张謇主张治水之道“贵呼上下蓄泄,彼此统筹”“蓄与泄不可无划一之限度”[12]582。他以历史思维审视我国历代治水皆存在只注重下游河道整治而很少关注到中上游治本工作的局限性,认为治水只有上下游通力合筹,才能事半功倍。早在参加殿试河渠对策中就提出“治水先从下处入手”的主张,指出“治水先下游,为千古不易之说”[11]1039,“夫治水先下游,乃一定不易之公理”[11]1129。在治水实践中,张謇坚持上游与下游相结合的科学主张,指出任何治河工程,都要先测度上下游水势的流速,确定上下游河道的容量。对于治淮,在充分考虑水势、地势以及客观分析淮河水灾成因后,他要求把视野扩大到淮河中游及沂、沭、泗河地区,多次指出,“所谓除害之大者,莫如导淮而兼沂、泗二水”[12]303,提出“治下游则辟云梯关东太平河入大潮河以达海,治上游则先浚杨庄”的方案,强调上下游统筹兼顾,“下游治,则上游亦治矣”。治理运河,他多次要求详察上下游情形,要大举治理运河,必须上下游堤工同时并举。力主治江时,张謇在提出“治江当从下游始”主张基础上,还要“先疏治于荆岳之际,而后及九江以下”[12]302。为系统治理长江,他提出了著名的“治江三说”[11]939-940理论。关于黄河治理,他通盘考虑上下游以及泥沙含量情况科学治水,提出“当先分引于河套之间,而后及龙门以下”[12]306的主张。张謇统筹治水思想还体现在其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上,从校名可看出,此时他已经有了河海统筹一体治理的思想理念。

b.统筹“治标先本治本兼标”。张謇主张科学治水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坚持导与疏相结合。他把治水喻为治病,病有表有里,“表不治,病将立厥”“不及里,病将时时发作”[12]491-492。治水同样如此,唯有治本才是持久之方。张謇弱岁游淮,就开始推寻黄河夺淮的源流,研究“治标先本、治本兼标之事理”,提出要标本兼治,“唯有治本以治标,本立则不患标之难治”[10]491。在《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中,张謇从主张导淮到力主治淮,这本身就是从治标到治本的思想转变,“导”是唯“泄”的治水策略,而“治”则更加突出消除水患、兴水为利。在治理运河张謇提出治标治本统筹之道,由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治标”只能是应急之策,重在守与防,相对保守与被动,“治标在疏浚其淤垫,巩固其堤防,修复其闸洞,使其原有动力不致退步”[11]1139;“治本”则更加积极主动,重在抓住主要矛盾,找出“病根”彻底根除,“治本在去害,害各有其因”[11]1139。张謇从这一科学目标出发,统筹运河标本兼治,主张开辟串场大河,并制定了《两淮串场大河施工计划书》。

c.统筹规划山林“以涵养水源”。张謇主张规划山林涵养水源,认为治水要以防范为先。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他立即规划全国山林办法并呈大总统,编栽保安林“尤以涵养水源,防止土沙,预防水害为最要”[12]336。从我国治水历史上看,周代即设虞衡之官来掌管山林川泽;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林区也都设监督,美国森林管理更是广设专局。基于历史分析与国际比较,张謇对近代中国各地森林采伐殆尽的无知行为给予痛批,“蚩蚩之民,与水争地,习为故常,更不知森林与治水、防砂有何等关系”[12]467-468。他先举历史、次言地理,指出黄河、长江与珠江三大干流致灾的原因在于缺少森林来涵养水源、防止土沙。由此,张謇提出要挽救水害,必须迅即编栽保安林保持水土。张謇博学西方治水专门科学之长,效仿西人系统治理方法,统筹山林水沙一体化治理,“证之各国学理,则造林之后,水害风灾自当减少,成效昭然”[12]474。张謇从固沙与除沙的辩证关系中给出了统筹山林水沙一体化治理的科学方法,实施源头治理的固沙和过程治理的除沙相结合,对上游、中游、下游如何统筹山林水沙治理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在上游培植林木涵养水源以滞水流,中游整理渠塘“平易甽塗”,下游疏浚河道、畅通水流。

5 “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科学治水的主体力量

培养水利人才是治水百年大计。欧美国家率先开始人才治水,“治河之役,皆其国之名师大匠学术湛深、经验宏富者主之”[10]333。在中西比较中,张謇认为培养现代人才是科学治水的根本大计,治水“需材尤为切要”。张謇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科技教育、水利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水利技术教育、培养专门水利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向专家人才治水的转型[23],其科学治水思想从器物层面发展到人才层面。

a.坚持“为其先者在借异域之才”。张謇提出“为其先者在借异域之才”[12]302的主张,坚持“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他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处处乏才背景下,优先与广泛引进聘用西方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治水的重要性。不惜重金聘用西方水利技术人才是张謇人才治水观的具体体现。在治水过程中,张謇唯才是用、广纳群贤,“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10]577。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约翰斯·特莱克来南通勘察水情,聘请瑞典水利专家霍南尔偕同施美德来南通继续勘察沿江形势,聘请英国、美国、荷兰、瑞典等外国专家开展筑堤保坍工程论证会,聘请亨利克·特莱克担任保坍会驻会工程师,聘请日本河海治理工程师木村忠治郎、宫本几次来南通任教,讲授现代水利勘察及水文调查方法等专业课程。张謇打破地方观念和国家界限“引进异域人才”的主张与实践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引进西方治水人才的首个高潮。有学者统计,张謇先后聘任了10个西方国家的47名各类人才[24],外聘人才国别来源之广、人员数量之多,在近代中国罕有其闻。

b.坚持“分派游历丰其经资”。张謇主张“宜多选才俊之士,分派游历各国,丰其经资”。他认为学习西方利用外智第一要务是培养具有开放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张謇在国际比较和历史审视中,发现外洋各国不论是开拓疆土还是行教通商,都以游历为先导,但近代中国却罕有洞悉中外形势、刻意讲求之人。1895年在《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张謇提出了“出国考察”等八大主张,建议要多选才俊之士,分派游历各国,丰其经资,破除“不知”与“不见”,“取足以补我之知扩我之知”[17]352。张謇还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以期他们学成归国后能担当重任。在担任运河督办期间,为保证运河工程顺利进行,张謇选派宋希尚、许心武、沈宝銮前往国外实地历练观摩,悉心研究、全面探讨学习欧美先进治水技术。还指派其子张孝若赴美国及低地之国荷兰学习考察治水经验。由于经费限制,无法大量选派人员出国考察留学,张謇在聘任外国专家治水过程中,要求全员跟岗学习实践,快速掌握国外先进治水技术,成为治水的能工巧匠。张謇“中西融合”的水利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25]。

c.坚持自主培养为“第一要事”。张謇主张人才自主培养是“治水预备中第一要事”[26]33。聘用异域之才固然重要,但毕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过于依赖外聘专家要花费大量经费,不是长久之计,根本之道在于人才自主培养,“及今储才,犹不失为‘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12]464。张謇指出开办学堂、培养水利现代化人才是科学治水的根本大计,认为治水如果“不得富于学术、习于经验之人才分任其事”,只会浪费时间金钱而不能取得治水效果。为尽快结束“延欧人以司其命”的现状,早日有“自树立之一日”[10]330,张謇首创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为第一救急办法,在通州师范学校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等于水利相关专业,“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12]463。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张謇提出注重道德养成高尚人格、注重身体养成勤勉耐劳习惯以及注重实践养成切实应用技能“三注重三养成”的教育方针,还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测量学、水力学、水工、河工以及用器画等20门科目[12]471。1915年,张謇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了我国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欧美教育及工程专家“惊为世界仅有之水工大学”[27]。河海工程学校的建制化创办,对学习现代治水技术、现代水利人才培养及水利科学研究起到了开拓与推动作用,也标志着张謇科学治水思想的全面发展。

6 结 语

张謇以科学思维发掘水患之因、以辩证思维探究治水之道、以系统思维寻求治水之策,并以战略思维引进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培养现代水利人才,围绕什么是科学治水、如何科学治水、由谁科学治水等问题,提出了关于科学治水的先进思想、理念与举措,形成了内容丰富、内在精密关联的科学治水思想体系。

“治水以唯水流势为主”指出了科学治水尊重规律的本质内涵,强调了科学治水以遵循规律为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遵循规律才能摸准事物发展的路径,掌握规律、遵循水性是实现治水事半功倍的根本前提。治水就是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如若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水旱灾害频发,归根到底是人类没有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8]基于这种认识,张謇主张治水以顺水性、唯水流势为要,蕴含着丰富的认识水之规律、把握水之规律,顺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哲理,充分体现了科学利用自然规律为治水服务的思想。

“治水以测绘为先,乃不易之成法”揭示了科学治水尊重事实的科学原则,强调科学治水以查勘事实为基。观察又称为科学观察,是直接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手段,是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方法,它是一切科学实践的基础。实地调查、全面勘察、精密测量是张謇科学把握治水事实的主要查勘方法。在治水实践中,张謇自始至终注重调查勘测,倡导科学治水必须从全流域测绘着手,强调治水“以测绘为先”,指明了科学治水的前提与原则。

“以学理合筹治法”给出了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治水手段的核心要义,强调了科学治水以研究学理为稽。研究学理、水的规律和水利工程建设,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才能实现科学治水。张謇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方法致力于探究近代治水科学体系的主要特征与科学治水实践,对河道洪水特性、洪流演进规律、洪水水位变化、洪水流量及河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比较,超越了传统经仪治水思想。

“筹其全局”系统治水提出了科学治水统筹兼顾的重要举措,强调了科学治水以“统系”治理为用。“系统性”是科学的重要特征,“筹其全局”系统治水的科学理念承接了治水的整体性需求,深刻认识到治水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张謇强化系统性思维,通过现代规划与设计,探索出蓄泄兼顾、治标先本治本兼标、统筹规划山林以涵养水源的科学举措。

“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确立了科学治水的主体力量,强调了科学治水以人才为根本大计。人才是治水的主体力量与第一资源,培养水利人才是科学治水百年大计。张謇强调人才对治水的重要作用,认为现代人才是科学治水的关键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水利技术教育、培养专门水利人才,标志着张謇科学治水思想已从器物层面发展到人才层面。

综上,以遵循规律为本、以查勘事实为基、以研究学理为稽、以统系治理为用、以养成人才为根本大计构成了张謇科学治水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张謇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对治水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及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治水以唯水流势为主”指出了科学治水尊重规律的本质内涵,“治水以测绘为先,乃不易之成法”揭示了科学治水尊重事实的科学原则,遵循规律的本质内涵与尊重事实的科学原则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科学治水;“以学理合筹治法”给出了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治水手段的核心要义,“筹其全局”系统治水提出了科学治水统筹兼顾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为保障的核心要义和统筹兼顾的重要举措系统回答了如何科学治水;“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为治水主体力量,自主培养人才,确立了科学治水主体力量的根本大计,回答了谁来实施科学治水。张謇科学治水思想是集科学治水本质、原则与方法、保障与举措以及根本大计的有机整体,对我国新时代治水兴水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张謇水利科学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联墨双馨六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