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鹿茸的本草考证

2024-01-01 12:12梁丽谢明索天娇侯玉婷孟娇娇肖洪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鹿茸

梁丽 谢明 索天娇 侯玉婷 孟娇娇 肖洪贺

【摘 要】 鹿茸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在历代医书上均有详细的记录。鹿茸的药用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但因朝代更迭、地域差异、古分类方法不够完备等原因,历代文献中关于其药用价值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为明晰古代和现代有关鹿茸的各种记录。文章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采集炮制、性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其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动物药;鹿茸;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3-0023-07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3.zgmzmjyyzz202323006

Bencaological Study of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LIANG Li XIE Ming SUO Tianjiao HOU Yuting MENG Jiaojiao XIAO Honghe*

School of Pharmacy,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Velvet antler is a kind of precious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recorded in detail in medical books of all dynasties. The medicinal use of antler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due to the changes of dynasti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complete anci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s, the descriptions of its medicinal value in the literature of various dynasties are different. To clarif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records of antler . In this paper, it wa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ridian conversion, efficacy indications,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Keywords:Animal Medicine;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Herbal Medicine; Bencaological Study

鹿茸,又名关鹿茸、嫩鹿茸、血茸片、鹿茸粉、斑龙珠[1],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规定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claphus 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具有补督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的功效,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可益气、强志、生齿、不老[3]。其原动物为梅花鹿、马鹿,属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大多见于中国北方,东南也有少数发现。尽管鹿茸是一种中药材,但在各大典籍中,关于其“味”的记载却不尽相同。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温”;《证类本草》记载“味甘、酸,温、微温,无毒”;《本草新编》记载“味甘、咸、苦、辛,气温,无毒”;此外,关于鹿茸归经的记载也有差异,如《本草经解》记载“入足厥阴肝经、入足太阴脾经”;《本草便读》记载“入肾经”等。

历代本草均有关于鹿茸的功效和炮制采集的记录。显然,关于鹿茸的记录,各个典籍都不尽相同。所以,对名药“鹿茸”进行一次详尽的本草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采集炮制、性状鉴别等几个方便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其今后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 鹿茸的性味归经

关于鹿茸的性味记载,始于东汉早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味甘温”,至汉末时期的《名医别录》则出现“味酸,微温”这一说法。而自南朝齐梁时期的《本草经集注》至唐代《新修本草》,再到宋代《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增广和剂局方》均记载为“味甘、酸,温、微温”。直至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记载鹿茸的性味为“甘、咸,又云苦、辛,气温”;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李士林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鹿茸“味甘咸,温”。清代时期的本草古籍,如《本草崇原》《本草新编》《本草备要》《本草便读》等,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多为“味甘温”“甘咸”“甘咸温”,并无对鹿茸“酸”味的记载。现代文献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均为甘、咸。可见古今文献对鹿茸性味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关于鹿茸的归经,始载于清代叶桂的《本草经解》记鹿茸的归经为“入足厥阴肝经、入足太阴脾经”;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以及凌奂的《本草害利》记载为“入肾”;陈其瑞的《本草撮要》记载为“入足少阴厥阴经”;黄宫绣的《本草求真》记载曰“入肝”;黄元御的《玉楸药解》则记载为“入足少阴肾经、入足厥阴肝经”;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记载为“入手厥阴、少阴、足少阴、厥阴经”。由此可见,鹿茸主归肝、脾经。脾主统血、肝主藏血,故鹿茸具有益精血、调冲任之效,可用于妇女畏寒、羸瘦、崩漏带下诸症。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4]。肾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鹿茸具有温肾壮阳、生精补髓的功效,对眩晕、耳鸣耳聋、阳痿滑精、腰膝酸痛均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对历代古籍记载鹿茸性味歸经的情况进行了整理汇总,详见表1。

2 鹿茸的功效主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经解》均记载鹿茸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又有记载:“主疗虚劳,洒洒如虐,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主益气滋阴,强志补肾,理虚羸,固齿牙,止腰膝酸疼,破流血作痛,疗虚劳如疟,女子崩漏胎动,丈夫溺血泄精,小儿惊痫,骨中热中痒。”《本草备要》记载:“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健骨。”《本草则要纲目》则记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赤白带下。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益气强志,生齿不老。其中,《新修本草》《证类本草》及《神农本草经》眩晕虚痢。”由此可见,鹿茸具有益气强志,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部分典籍对鹿茸著录如图1~3。

《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均对鹿茸的藥效有如下描述:大剂量可使血压降低,中剂量可显著提高离体心肌的活性,对虚弱的心脏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增强功效,鹿角精华有益身体健康;对慢性伤口难以治愈、暂时不能恢复的伤口、伤口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另外,鹿茸还可以促进性功能、糖代谢、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学习记忆功能等。

此外,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中记载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claphus 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于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性温,味甘、咸,归肝、肾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3 鹿茸的采集以及炮制方法

汉末《名医别录》及南朝《本草经集注》曰:“茸,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燥。”唐《新修本草》云:“夏收阴干,百不收一,纵得一干,臭不任用。破之火干,大好。”《证类本草》亦有言“七月采角”。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则记载:“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古籍中记载鹿茸的采收时间是四、五月,正值春夏交际之时。而现代文献记载的鹿茸采收时间是在夏季和秋季。引起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鹿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采收鹿茸需要的时间、鹿茸的产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有云:“凡使,先以天灵盖作末,然后就锯解鹿茸做片子,以好羊脂,拌天灵盖末,涂之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内外黄脆了,用鹿皮一片裹之,安室上一宿,其药魂归也。至明则以慢火焙之,令脆,方:捣作末用之。每五两鹿茸,用羊脂三两,炙尽为度。又制法:用黄精自然汁浸两日夜了,漉出焙令干,细捣用,免渴人也。”唐代又有炙制;宋代开始有酥制、去毛、切片、酥炙、酒浸、酒炙、酒煮、火燎去毛后酒浸,三宿再蒸熟焙干、燎去毛醋炙、醋蒸等方法。炒制法出现于元代。明清时代增加了醋煮、盐酒制和熬膏等炮制方法。现代鹿茸的炮制方法是将鹿茸制成鹿茸片、鹿茸粉或乳制品。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鹿茸功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雷公云:“以好羊脂涂之上,又用黄精与其共浸。”羊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辅料,本身就具有温散寒邪、补肾助阳、补虚润燥的功效[30]。羊脂炙鹿茸,易于酥脆。鹿茸作为一味补阳药,其温燥之性较为强盛。有一种说法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此加入补阴药黄精与其同泡,既能缓和鹿茸的药性,又符合中医药理论[31]。

现代鹿茸的生产工艺,因其品种、地域、天气等因素,其处理工艺也有不同。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排血茸加工法、带血绒加工法、真空冷冻干燥法、远红外加工法、微波法等。

4 鹿茸的性状

古代本草文献均无对鹿茸性状的相关记载,现代文献由《中华本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鹿茸的性状进行了收录。具体名称、分类、特征详见表2。

以上各种鹿茸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无钉者为佳。

5 鹿茸与鹿角的鉴别

鹿角,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大多在春季采收,洗去泥沙,风干。咸、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淤血肿痛。

鹿角与鹿茸本是两种不同的药材,前者是皮毛脱落后的骨角,后者是带有皮毛的幼角。无论是从临床应用还是外观形态上都各具特色。但多年以来由于利益驱使,以及饮片外观性状无明显差异和未有质控指标等原因,鹿角片常作为鹿茸片的伪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陆雨顺等[32]通过收集鹿角和数十种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鹿茸饮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硫酸软骨素在鹿角和不同形态、不同部位的鹿茸饮片中的含量差异明显,即硫酸软骨素可作为鹿茸和鹿角相区别的潜在指标,以及不同规格鹿茸饮片区分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此研究为鹿茸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鹿茸和鹿角的鉴别也具有重要意义。钱润等[33]通过比较梅花鹿、马鹿及其混伪品的 COI,Cytb基因序列差异,根据Cytb片段上的3个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变异位点设计出一对鹿茸的特异性鉴别引物 LR-238 上游和 LR-238下游,并对影响PCR结果的主要因素、退火温度、PCR 循环次数、模板DNA浓度、Taq酶用量及影响重复性的Taq酶种类和PCR仪型号等进行方法学考察和优化。该研究所设计的鉴别引物具有高度专属性,所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用于鹿茸、鹿角的准确鉴别。杨欢等[34]通过 SDS-PAGE、2-DE 分析鹿角与鹿茸蛋白质组成,比较两者电泳图谱的异同,找出各自稳定的蛋白质斑点或条带以及差异。将两者 SDS-PAGE 蛋白质条带以胰蛋白酶进行胶内消化后,采用MALDI-TOF/TOF 质谱分析的方法,通过 MASCOT 检索匹配以鉴定蛋白质。结果发现,鹿角与鹿茸的蛋白质电泳谱图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为鹿角和鹿茸的鉴别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6 鹿角胶

鹿角胶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之功,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鹿角胶作为胶类中药,动物蛋白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研究[35]表明,鹿角胶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85%以上,其中氨基酸的成分多达19种。除此之外,鹿角胶中还含有钾、钠、磷、钙、镁、铁、铜、锌、锰、钴、钼、铬、镍、钒、锡、镉、铂等 33 种微量元素,包括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有毒元素[36]。 鹿角胶中还含有磷酸钙、少量雌酮、硫酸软骨素A、雄激素、胆碱样物质、多糖等成分[37]。 其中多糖类成分多与蛋白结合以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于鹿角胶中。鹿角胶还具有抗骨质疏松以及骨关节炎症、补血活血、影响性功能、抗乳腺增生[35]、抗衰老[38]、镇痛[39]、平喘[40]、抗老年痴呆以及保护胃黏膜[41]等作用。

7 鹿角霜

鹿角霜,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春、秋二季生产,将骨化角熬去胶质,取出角块,干燥。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助阳、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现有研究已经明确鹿角霜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碳酸钙和磷酸钙,但关于其含量测定方法未见报道,且药典中也缺乏对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记载。许云燕等[42]建立HPLC-ELSD 法同时测定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碳酸钙和磷酸钙的含有量,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对鹿角霜及其制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确碳酸钙和磷酸钙含有量及比例,为其药理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参考。在临床应用上,全天一等[43]研究发现,鹿角霜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可以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鹿角霜作为单味中药研究较少,多以复方鹿角霜制剂应用到研究当中。罗尚文等[44]研究复方鹿角霜浸膏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复方鹿角霜浸膏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以及组织损伤程度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陈腊霞等[45]通过建立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研究复方鹿角霜对小鼠CIA体内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滑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复方鹿角霜可减轻胶原诱发的小鼠关节炎红肿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 TNF-α、调节抑炎因子 IL-4 作用有关。另有研究[46]表明,含有鹿角霜的复方广泛应用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

8 小结

鹿茸作为一味极其名贵的中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根据古代和近代的有关文献,对鹿茸的性味归经、功能、取材、炮制、性质等进行了总结和整理。鹿茸味甘、咸、温,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作用。但是关于鹿茸的酸味,从宋朝以后就没有相关的记载,而在古代和近代的研究中,均没有具体的论述和阐述;关于鹿茸归经,古代和现代文献中大都将其归肝、肾经,仅在清代《本草经解》中才有记载其归脾经;鹿茸的收获时节,古代和近代的文献中都有关于夏季的记载,而近代的记录中也有关于秋季的记载;鹿茸的制作工艺,古代多以传统的制法为主,而现在的制法,更倾向于商品化。以上关于鹿茸性味、归经、采收实践以及炮制方法的差异古今文献中均没有给出详细解释,需要进一步药理实验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周桂琴主编.鹿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国家药典编写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10.

[3] 陈德兴,张玉萍,徐丽莉,等注.神农本草经[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编写组编.中医学基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5] 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6] 尚志钧,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5.

[7] 苏敬等撰.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8] 卢多逊等撰,尚志钧辑校. 开宝本草辑复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9] 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寇宗墹衍義.证类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宋陈承,裴宗元,陈师文. 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

[11] 忽思慧.饮膳正要[M].杨柳竹,宁越峰,注释,朱德礼,校译.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13]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4] 李中梓编辑,钱允治订正.雷公炮制药性解[M].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5] 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16] 张志聪,刘小平,点校.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17] 叶桂.本草经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18] 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19] 汪昂.本草备要[M].余力,陈赞育,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0] 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1] 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22] 王象晋原撰,韩鸿补订. 中国本草全书·本草撮要类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3] 黄宫绣.本草求真[M].赵贵铭,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4] 汪讱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5] 吴仪洛. 本草从新[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6] 黄元御. 玉楸药解[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27] 冯兆张纂辑. 冯氏锦囊秘录[M]. 田思胜,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28] 姚澜.本草分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29] 凌奂.本草利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30] 张刚,李伟,赵生俊,等.羊脂油炼制工艺的优化[J].中成药,2020,42(7):1872-1874.

[31] 胡恩,阙清隆,陈清容.中药三宝之一——鹿茸[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737-1738.

[32] 陆雨顺,张燕停,李志满,等. 不同规格鹿茸和鹿角中的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及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22,47(19):5203-5208.

[33] 钱润,田娜,张雪艳,等. 鹿茸、鹿角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7):118-123.

[34] 杨欢, GBLINWON R T,杨娅娅,等. 鹿角与鹿茸蛋白质鉴定[J]. 中成药,2022,44(6):1859-1864.

[35] 李娜,胡亚楠,王晓雪,等. 鹿角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21,44(7):1777-1783.

[36] 董秀琴,阎文玫,韦群辉. 鹿角胶及其伪品的鉴别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4):59-60.

[37] 聂淑琴,梁爱华,薛宝云,等. 鹿角胶新老剂型壮阳、补血作用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6(10):49-52.

[38] 蒙海燕. 鹿茸及鹿角胶主要传统功效作用机理研究[D].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

[39] 张婧卓,林喆,律广富,等. 鹿角胶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4,34(10):975-977.

[40] 甄绍先. 鹿角胶平喘偶得[J].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7):515.

[41] 吴静,余仕龙,王峰,等. 鹿角胶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07(17):2636-2637.

[42] 许云燕,王新雨,刘昌顺,等. HPLC-ELSD法同时测定鹿角霜中碳酸钙和磷酸钙[J]. 中成药,2018,40(5):1215-1217.

[43] 全天一,陈文裕,黄国虹,等. 鹿角霜治疗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0):2715-2717.

[44] 罗尚文,王燕燕,张学农,等. 复方鹿角霜浸膏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J]. 中成药,2018,40(6):1253-1258.

[45] 陳腊霞,王燕燕,孙伟光,等. 复方鹿角霜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小鼠抗炎作用研究[J]. 医药导报,2014,33(8):988-991.

[46] 张宁,娄月丽. 鹿角霜方的临床应用[J].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2):124-126.

(收稿日期:2023-03-09 编辑:刘 斌)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010162048,X202010162021,X202010162054)。

作者简介:梁丽(200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动物药本草考证方向。E-mail: 1400745233@qq.com

通信作者:肖洪贺(1989—),男,汉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研究,本草学考证研究。E-mail: xiaohh89@163.com

猜你喜欢
鹿茸
中药炮制在鹿茸药理活性中的研究进展
足跟痛,试试鹿茸泡酒
鹿茸的加工制作
名贵中药鹿茸的质量控制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鹿茸如何食用才好?
鹿茸的鉴别方法
鹿茸生长影响因子概述
鹿茸发生与再生
最佳代言
花鹿茸与马鹿茸的生物活性与应用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