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存在的不良现象及改进方法

2024-01-03 08:32刘玉娟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产区猪群猪舍

刘玉娟

辽宁省朝阳县西营子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 122606

1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不良现象

1.1 消毒方面

目前,部分猪场虽然在消毒处理方面制定了管理措施,但消毒工作不彻底,甚至存在形式主义特征。比如说猪场工作人员在猪场门口设置消毒池,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但并没有按照场内消毒防疫要求,定期更换或者清理消毒池中的药物和残渣,导致消毒池的功效大大降低,甚至失去消毒效果。另外,消毒池的长度为4 m,对工作人员的消毒没有问题,但无法满足车辆的消毒需求,经常在消毒过程中漏掉汽车轮胎部位。也有一些猪场出于经济原则,仅是在猪场门口喷洒石灰水,这种方式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没有固定人事安排,工作人员都是闲来无事或者忙完工作想起来才喷,缺少常设性的工作机制和人员配置,从而导致猪场消毒管理出现随意性。甚至也有一些猪场仅仅是象征性的喷洒消毒药水,实则起不到防护作用[1]。同时,猪场人员消毒管理力度较弱,未能制定严格的淋浴、更衣、消毒程序,或者在落实过程中不到位,这就给了病菌趁虚而入的机会。最后,猪场饲养环境的消毒处理不积极、不到位,只有在外界暴发流行病的时候才会加强消毒管理,平时过于散漫,甚至没有专人负责猪舍的消毒工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隐患。

1.2 人员方面

一些猪场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生活区人员和生产区人员依然可以在场区内随意走动。生产区饲养人员来回串舍问题严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在进入猪舍之前没有换鞋和消毒,各类工具在不同猪舍中随意使用,很少会在使用之后清理和消毒,这就为病原菌提供了传播渠道。另外,许多工作人员不能在离开猪舍前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服没有放到规定的消毒柜内,鞋帽随意丢弃,随意行为严重。

1.3 车辆方面

一些育肥猪场,运输车辆没有严格区分,还存在车辆消毒不严的问题,许多车辆在运输前后不会彻底清洗和消毒,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2]。另外,净道和污道分隔不清,没有在场区内规划饲料运输、粪便运输、生猪运输的通道,导致各类车辆交叉感染,尤其是饲料运输受到影响,后果将十分严重[3]。

2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改进方法

2.1 做好猪场进出场管理

规模化猪场一般坚持自繁自养,很少从外界引进种猪和生猪。但是,如果必须引进后备猪群,需要了解到引进猪群地区的疫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手段,同时还需要入场前进行试验检测,对运输进行记录,清晰车辆,保证消毒效果[4]。进场之后还需要对猪群进行隔离,隔离时间大约为40 ~60 d,期间定时进行检测和检查,做好持续性的消毒处理,确定最终检查结果为阴性,可以与其它猪群混养。

2.2 做好猪场饲料管理

饲料管理是规模猪场的重中之重,饲料管理需要体现出全过程的管理特点,从饲料来源、饲料运输、饲料喂养等各环节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清楚饲料来源,对饲料的颜色、气味、形状、产地、配料、百分比等进行检查,禁止劣质、水分高、发霉变质的饲料。另外,可以对饲料进行检测,判断饲料成分是否与厂商提供一致,符合检测标准,即可入场。另外,猪场随时购买的兽药和疫苗也需要进行检查,可以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保证合理药效,切忌直接将这些生物制品直接带入生产区。

2.3 做好猪场消毒管理

需要在规模猪场门口处设置消毒站,消毒站的位置一般与生产区有些距离,消毒站需要配备消毒药水、喷枪、洗手盆、消毒垫、紫外线消毒间等,并设置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消毒通道,消毒池上方需要设置防雨棚。而且,消毒池的长度要大于汽车周长,确保汽车的全面消毒,不会遗漏某个位置。另外,需要在员工的进出场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安装超声波消毒装置,实现全方位无死角消毒,员工上下班回场,需要更衣、换鞋、消毒,并将衣物放在指定的消毒柜中,员工休假归来,需要接受48 h 的隔离,确认无误方可进入生产区。所有亲属和客户不允许进入到生产区,任何制品未经检测也不许带入其中,谢绝无关人员的参观。

2.4 做好猪场防疫管理

2.4.1 加强猪场布局及猪舍环境控制

猪场布局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为生产区,主要包括公猪舍、配种舍、怀孕舍、产仔舍、保育舍、生长舍等;第二个为生活管理区,一般在上风口;第三个为生产区,多处于下风口。为了加强猪场布局和猪舍环境控制,首先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分析,明确生产流程,之后需要分析当地环境,做好防寒降暑工作。不过,猪舍环境温度需要结合猪群的生长阶段进行设定,仔猪状态尽量做好保温处理,可以安置采暖设备。成年猪对温度的需求不高,但也尽量保证舒适。同时,猪舍环境控制还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湿度、卫生、空气质量,尽量做好通风处理,也可以通过调节建筑设备、工艺程序满足猪的生理要求,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4.2 建立生产区防疫制度

需要建立规模猪场防疫制度,这是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猪群抗体水平制定防疫内容。一般来讲,猪群的抗体水平是判断抗体合格的标准,如果抗体满足均匀度、时间等需求,需要将猪群抗体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汇总和对比评估不同厂商疫苗的有效性,从而调整免疫程序。通常来讲,猪群在3~4个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测,每年两次抗体检测,在猪群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采集样本信息数据,从而确定疫苗接种时间。活苗免疫后2 周左右达到高峰,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抗体产生较慢,需3 ~4 周时间达到高峰。公猪和母猪的采样率不同,公猪采样率需要达到100%,母猪采样率20%即可。另外,根据生物安全体系要求,在防疫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疫苗的保存、接种方法及注射剂量,这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工作人员需要确保疫苗的冷链保存,并对每日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记录,主要信息包括猪类型、数量、接种次数、剂量、执行人等[5]。不过,因为不同猪场的防疫情况存在区别,防疫制度设定需要以猪场实际情况为基础,设置相关工作程序和内容。

2.4.3 建立疫病监测及病死猪处理制度

目前,规模化猪场的疫病监测主要由驻场兽医负责,这部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生猪群的系统化分析和监测,从而了解到生猪群的生长状态以及各项指标,并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可以迅速查明病因,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避免出现疫病扩散的现象。如果发生传染病,需要马上将发病猪群隔离,并向当地动物疫病机构报告,彼此发挥合力,控制疫病,当猪群疫病暴发时,需要确定疫病等级,以及是否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做好消毒等无害化处理,并登记死亡猪只、栏舍、头数、饲养员、死亡原因等。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病死猪处理制度,明确处理渠道,确保完全消毒,防止出现疫病滋生等现象。

2.5 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需要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人员是管理规模猪场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意识,提升他们对生物安全体系的理解,认识到规模猪场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举措,并在生产和管理中有效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另外,需要提升员工的疫病应对能力,做好早发现早治疗。饲养员是饲料管理和猪群管理的直接接触者,因此需要加强饲养员的培训,不仅增强饲养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训饲养技能,如何养好猪,怎样照顾病猪,要求饲养员及早发现猪群的异常问题,可以迅速切断疫病的传染渠道,做好隔离,避免其它健康猪遭遇影响。最后,需要对兽医进行培训,树立较强的防疫意识,培养专业的防疫知识,确保诊疗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是规模化猪场最经济、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可以使猪场从整体上贯彻防疫的最佳手段。通过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在空间上进行生态监督,联系猪场各方面管理项目,在时间上也将防疫措施落实到养殖的各个过程,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防治机制,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状态,有效避免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猜你喜欢
生产区猪群猪舍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
猪群亚健康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