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风口下山西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4-01-03 05:22
农产品加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业链山西产品

高 涛

(山西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

预制菜是运用现代标准化系统、工业化流程、规模化供应对农产品进行预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一般预制菜经过简单加工、加热或直接食用[1]。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预制菜肴”。2021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创新发展预制菜肴业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技术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餐桌消费的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

预制菜产业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新形态,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成为市场关注的新风口、产业发展的新赛道[2]。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产业规模为4 196 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预制菜行业将以20%的增长率上升,远景预期预制菜行业规模将在3 万亿元以上。2022年以来,广东、河南、山东、福建等地纷纷出台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政策,预制菜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山西省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造就了“特”“优”农产品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是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掌握山西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摸清经营主体底数和质量,通过查询市场数据、调查摸底、入企调研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预制菜产业调研工作。基于调研情况,对山西预制菜产业的基础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山西实际提出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发展预制菜产业的重要作用

发展预制菜产业可以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农业产业、需求端、供给端来看主要作用体现在“1+2+3”[3]。

“1”是提高一个价值。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业而言,从之前的农业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适应百姓需求的精深加工,对接市场需求。延伸优化的产业链条,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更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的乘数级增长。

“2”是适应2 种需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预制菜产品方便快捷、安全美味,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尤其是80 后、90 后“Z 时代”等主要消费者的追捧和认可。对于餐饮行业而言,降低了后厨的成本,提高了出餐效率,适应当前餐饮场景的变换。

“3”是促进3 个增加。一是增加企业效益。据调研,目前预制菜企业利润率为20%~30%,较农业种养殖、零售行业、餐饮行业,利润率有较大的提高,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带动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二是增加市场主体。餐饮企业、零售企业、上游农牧企业等瞄准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纷纷入局预制菜产业,围绕产业链成立新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组织、装备配套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市场主体倍增的重要领域。三是增加农民收入。预制菜产业的基础是农业,预制菜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长期订单等形式,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保障农民收入。农民在取得稳定销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应能力,进而增加收入水平。同时,预制菜产业链为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 产业发展基础

2.1 农牧业基础良好

山西省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产品大省。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杂粮品种最全、种类最多;是牧区半牧区省份,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7 位、第7 位、第7 位;山西是全国北方水果最佳栽培区域之一,苹果、梨产量全国第3,红枣、核桃全国前5;山西是夏秋蔬菜优势区,60%的夏秋菜外调全国;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潞党参、正北芪享誉海内,全国70%的远志、50%的连翘、40%的黄芩产自山西。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实施“特”“优”战略,2022年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品达到1 652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75 个,获得“圳品”证书的产品75 个,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

2.2 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

通过查询数据、调查摸底、入企调研等形式,对山西预制菜产业进行调研。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的口径下,2022年7月数据显示,山西相关企业数量为1 364 家,远远落后于与食品加工发达的山东(8 153 家)、河南(8 363 家)、广东(4 673 家)、河北(6 021 家),与陕西(2 141 家)、江西(1 462 家) 差距较小。通过调查摸底,山西预制菜产业年销售收入在150 亿元以上,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预制菜产业在山西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渗透餐饮行业、食品生产、家庭消费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以零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上游农牧类农业企业、专业预制菜生产企业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发展类型,开发杂粮类、果蔬类、畜禽水产类、主食类等预制菜产品。

2.3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山西位于北方中心区域,紧邻京津冀都市圈、关中平原经济圈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距北京、天津、西安、郑州、雄安等城市均在3 h 经济圈范围内,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为预制菜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发展环境。

3 存在问题

3.1 市场发展趋势把握有所欠缺

虽然已有部分企业落子预制菜行业,但大多数企业对预制菜的概念不清,市场了解不足。

3.2 山西预制菜缺乏核心定位

山西预制菜产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缺乏系统性规划,在政策引领和支持方面与其他先行省份之间还有一定差距。预制菜产品未能充分体现山西的“特”和“优”,没有充分运用比较优势,确定自身核心定位,产品开发处于满足周边市场需求和摸索模仿阶段。

3.3 关键环节投入不足

从产业链角度看,预制菜产业链比较短,链接性一般,加工深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在冷链物流、产品研发、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等方投入不足、研究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3.4 地域特征明显

预制菜产品大部分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要求限制了产品配送半径,意味着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产品口味、样式受地理位置饮食习惯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数量及范围的拓展。

3.5 行业集中度低

预制菜行业概念出现较晚,但该市场产品早有发展,省内生产预制菜产品厂家也数量众多,但多数依然停留在小规模、作坊式生产加工阶段,省内生产预制菜产品厂家多数规模较小,年销售额达到亿元级的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低,带动能力较差。

3.6 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是薄弱环节

产品开发方面,市场上“大路货”较多,独具特色、适应市场、引领消费的产品还不多;产品销售方面,正从零售批发逐渐转向线上线下全渠道结合,但仍在缺乏营销手段,需进一步拓宽整合和推广思路。

4 政策建议

预制菜是农业全产业链最典型的代表,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山西省实际地域特点的产业项目。为加快山西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预制菜产业发展体系

紧扣“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路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标准化、工业化、创新化、数字化、品牌化为方向,围绕特色优质农产品延伸打造品类丰富、健康营养、快捷便利的预制菜产品,丰富产品形态,壮大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加快预制菜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预制菜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加强各部门现有扶持政策与预制菜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创设扶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各地搭建平台、自创政策,形成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4.2 立足特色优势产业

立足山西“特”“优”农业,发挥各类产业园、加工园的牵引带动和产业集聚作用,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以发展功能食品为方向,延伸升级杂粮类、畜禽水产类、蔬菜类、果品类、主食类、药食同源类等预制菜产品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

4.3 做好衔接配套工作

通过和科研院所、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及咨询公司合作,开展预制菜产业链研究和规划;依托优质、丰产、高效的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带,提升预制菜原料标准化、规模化供应能力,保障原料质量安全,形成服务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优质原料供应渠道;鼓励各地搭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推动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装备制造为一体的预制菜产业园发展[4]。多方共同建设山西预制菜产业基金,制定资金使用协议办法,放大资金使用效率,持续获得产业发展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预制菜产业纳入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加大对预制菜产业链支持,开发专项信贷产品,提供优惠贷款。扶持发展预制菜产业链金融,畅通产业资金链,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4.4 突破预制菜行业主要经营难点

通过自建基地、签订合同、联营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利益联接关系,破解预制菜行业对上游供应链难管理难协调的问题;与各级政府和机构协作,加大冷链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的投入力度,为预制菜行业解决仓储物流及冷链运输能力的难题;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加大研发力度,解决部分菜品口味复原存在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加大原料商品化处理、绿色加工、包装保鲜等新型实用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智能化专用装备研发;创新产品开发,挖掘开发地方特色产品,打造大单品、定制化产品和场景化产品;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积极培育本地和周边消费市场,对接国内一线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预制菜销售渠道;提高预制菜产业数字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与生产管理、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广告营销、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4.5 形成预制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利用山西独特和优质原材料,形成品类及价格壁垒;标准引领推进产业发展,研制完善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系列标准,加快制定预制菜研发中心、原料供应基地、示范企业、预制菜品的评价标准和认定程序;开发系列预制菜品牌产品,打响预制菜企业品牌,挖掘预制菜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塑造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新媒体,引导消费新趋势,提高产品影响力;强化底线思维,确保食品质量,使食品安全成为山西预制菜的真标签;积极推进相关企业精细化管理,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山西要主动顺应农产品向食品化升级、农业供给侧向需求侧升级趋势,紧紧把握市场新机遇,立足“特”“优”农业资源,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预制菜产业,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业链山西产品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山西叹五更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