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乌拉特中旗实践

2024-01-06 05:15董凯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董凯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北部,是一个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工作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日常生活,为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乌拉特中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一、“农牧结亲”促发展

农牧结亲顾名思义是农牧结合,农牧结合中的“农”是指种植业,“牧”指畜牧业。若将两者相结合,势必能推动当地经济繁荣发展,并促进各族人民有进一步的交往交流。

乌拉特中旗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乌拉特中旗的阴山以南属河套平原北沿,现有井灌、黄河自流灌和水库灌溉的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阴山及黄河上游丰富的土质营养和黄河水的滋润,为乌拉特中旗粮食的逐年增产和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创造了先决条件。而在乌拉特中旗的东北部,气候寒冷,是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纯牧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的生产方式,为了解决距离远、气候差异大而导致的农牧区分布不均,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快农牧业绿色发展,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结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契机,党支部组织实施“农牧结亲”这一方案。

乌拉特中旗准确把握灌区、牧区种养殖业的衔接点,结亲嘎查村党支部之间开展按季节南北轮牧活动,通过冬季牧区牲畜到农区遛茬,春季用农区草料舍饲牧区牲畜,夏季用牧区羊粪施肥农区耕地等措施,加强农牧业的区域联动,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牧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畜群降下来、收入增上来、生态好起来、草原美起来的目标,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1]。

二、建设宣传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有生动的实践,而且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为了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乌拉特中旗先后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挂牌仪式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全旗各乡镇、各部门及各族干部群众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乌拉特中旗为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服务与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发展[2]。

利用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场馆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全旗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在巴音镇赛乌素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一批“沉浸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性课堂,并在全区所有苏木和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与创新基地的宣教活动。依托乌拉特中旗红色资源,积极开发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现场教学课程。在全旗各苏木及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全旗范围内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以蒙语教师培训为平台,深入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依托旗级宣传文化阵地资源,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开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课程

通过在学校开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使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学校开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加强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建设了伟大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学校开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深刻内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在学校中开设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课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可以让学生接受全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草原流动党校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该旗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筑边疆稳定屏障的重要抓手,统筹市旗镇三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巡回宣讲。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修课。

四、深入拓展边疆特色党建模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坚持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以“一校一户一业一队一车”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边疆特色党建工作模式,努力发挥“文化润边”的功能,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力量。

“一校”即设立流动党校,使得党员群众能够更好地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加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一户”即设立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是边境地区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红色堡垒”。该市全面推行嘎查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以党员中心户服务半径为单位划分网格,每个中心户联系服务周边10~20户牧民。全市137个边境嘎查村共设立“党员中心户”190户,划分治理网格190个,设置便民服务事项125项,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社会矛盾265件。党员中心户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一业”即发展富民产业。富民产业的发展是推动边境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的必然要求。该市以深化拓展“党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户”党建载体为抓手,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民俗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一队”即设置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是边境地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该市以嘎查村党组织为单位,在2个边境旗组建11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开展政策宣传、文艺下乡、环境治理、矛盾调解、机械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种我们不仅要知道并感谢党的恩情而且要听共产党的话、跟随着共产党走正确道路的浓厚气氛。

“一车”即设置爱民固边直通车,爱民固边直通车是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流动哨所”,是推动军民融合、共建稳边的有效抓手。该市大力弘扬爱国戍边精神,在2个边境旗开通爱民固边直通车19辆,在开展生活用品代购、治安联防联动基础上,向农牧民群众宣传民族政策,宣讲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排查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直通车”。

五、结语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本文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乌拉特中旗实践研究便是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实践。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作为重点,不断推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个民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乌拉特中旗已形成了一系列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做法和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