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成就

2024-01-06 05:15刘媛媛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实验区劳动学校

刘媛媛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学校劳动教育放在立德树人的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得学校劳动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成就,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增强对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认同。

一、国家制定纲领性政策为劳动教育规划发展蓝图

劳动教育政策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观、综合劳动素养的重要政治保障,政策的价值引领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下发了多个劳动教育政策文件,从国家倡议加强劳动教育建设,到教育部制定劳动教育发展纲要,逐渐提升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劳动教育建设路径逐渐清晰,本文将列举部分起到关键作用的劳动教育政策。

2015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该政策也明确了对劳动教育组织者的工作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劳动教育各要素,为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明确了路线图[1]。

2020年3月,国家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而劳动者素质影响着个人的择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步伐,推进劳动教育发展改革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学校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五育融合发展,提出要加强学校一体化贯通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个时间跨度大、要素多的复杂工程,只有在持续施教中,探索多要素配合方案,才能使劳动教育纵向连通各学段,横向连通各学科,激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向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和各级学校落实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细化的指导方案[3]。《纲要》对劳动教育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诠释。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进社会和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社会尊重劳动者、尊重基层劳动工作者辛勤付出得来的劳动成果,倡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理念,不论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或是各种形式下的劳动都是实现人生目标、迈向人生梦想的重要途径,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只能让人掉进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劳动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活动的一个纽带,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基础农业、手工业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与人合作,锻炼动手能力,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内容、社会分工和行业运行情况,在大学阶段,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社会主义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从学校走进真实生活,了解职业世界,使学生能够增强动手实践锻炼,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拥有建设世界的能力,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乐于将头脑中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塑造自己。

二、全国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作用强

在国家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指导下,劳动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展现出新气象。2015年《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用3~5年时间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带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1]。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全国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96个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区覆盖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区作为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升级过程中的排头兵,将探索地方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组织建设,学校对劳动教育任务的落实,发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型成果。

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与学校对当地劳动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重视程度,强化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能力,摸清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地方和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的系统化、一体化设计方案在课程设计优化、实践场所拓展、师资建设强化等方面,根据面对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落实对实验区内劳动教育改革实施的全面指导,强化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提供专业支持和具体保障,对于劳动教育改革实验过程动态跟进,定期对实验区内的实验学校完成督导与评估。

劳动教育实验区的探索是在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下,在学校配合下,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2021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48个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案例分成两类,有地方教育部门的劳动教育提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区、县、乡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实施案例,案例来源丰富、层次覆盖广,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案例作为劳动教育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将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影响。

目前劳动教育实验区的探索仍在继续,2023年4月,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区座谈会召开,会议强调将加强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重点在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化水平、校内外资源统筹和家校衔接的劳动育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形成区域劳动教育模式新方案,辐射带动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以点带线、以点带面,为全国各地区、各类学校发展劳动教育提供新模板、新参考、新思路。

三、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初步建构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多要素、周期长、形式多的复杂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十分必要,2020年《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把握劳动教育内涵、明确总体目标、设置教育课程、确定教育内容以及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这五方面构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纲要》要求各级学校对劳动教育做好整体规划,在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截止到目前,这两个劳动教育重量级政策之中,囊括了学校劳动教育组成各要素,本文将简要分析其逻辑体系。劳动教育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

1.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理论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劳动知识,实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指导实践的实用本领。

2.劳动教育主要内容。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三种劳动形式之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是劳动教育主要学习内容,塑造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树立自强意识,掌握基本技能,体会社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是劳动教育实施全链条,教师在全过程监控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整个操作环节结束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与反馈。

4.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课程是劳动教育落实的最重要保障,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5.劳动教育的综合保障。组织实施、条件建设和专业指导构成了劳动和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组织实施包含实施机构与人员、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和家校社协同实施机制,劳动教育条件包括:劳动实践场所、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机制,良好的教育条件,能保障劳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专业的研究与指导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顶层保障。

6.劳动教育的学生评价与督导评估。对学生的评价包含三方面,平时表现、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检测。对于劳动教育实施的督察,有助于掌握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的效果、教学指导的作用和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7.学校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实施。《纲要》对于各学段劳动教育进行了详细规划,在不同学段的基础上从日常、生产、服务性劳动和家庭、学校、社会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猜你喜欢
实验区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