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01-06 05:15杨建燕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杨建燕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通过对热点信息进行追踪与关注,在互联网中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或者是对其他热门观点表示赞同并进行传播的总和。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АPP迅速占领各大软件商城下载排行榜前几名,并伴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迅速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比较其他的群体,大学生心智相对未成熟,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更有甚者在各种言论的熏陶下,发表过激言论,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场合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因此,深刻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一)舆情内容具有突发性

当前,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接踵而至,信息传播较少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对于互联网中充斥的各种信息各个平台的审查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信息未经证实与筛选就已经开始传播。对于这些未经证实的、片面化的信息,很少有人去求证该信息的真伪,就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中的活跃群体,他们对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身意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加之对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有自己的见解,追求自身的权益。因此,在面对网络内容的时候,容易产生跟风心理,从而加剧该事件的传播。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将事情上传至网络平台,经过多人传播,迅速产生很大影响,而舆情内容的突发有时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相悖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打折扣,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巨大挑战。

(二)舆情传播具有迅速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由此可知,当前对于各种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报纸、信件等传统传播方式,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已经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互联网+在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同样加速了很多信息的传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短小总结的小视频,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一些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意见领袖和有着庞大粉丝基数的自媒体博主成为了引导舆情走向的关键力量,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事情的发展无法明确辨别,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就演变成为自媒体博主等的“棋子”,并在此基础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

(三)舆情影响具有广泛性

互联网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信息实时地传递给广大学生。大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在校园进行,校园内人流多、密度大,舆情事件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传播开来,从而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他们生活习惯接近,年龄相仿,甚至有着相同的求学经历等,加之他们还未进入社会,保持着单纯善良的品行,因此很容易对诸多现象产生共情心理,从而影响自己的理性判断,以此推动舆情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隐患。例如,大家都躲在屏幕后边,将屏幕作为自己的保护器,发表着匿名的言论,不受法律的约束,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不关注事情的真相,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维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推波助澜,从而造成广泛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2]。这为大学生做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向和根本遵循。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关注学生自身利益,倾听学生诉求,满足学生期待。首先,将正面引导与负面管控结合起来。高校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主流文化影响和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更关注互联网信息,关注网络舆情的传播样态,对负面网络舆情积极进行处理,以减少负面网络舆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其次,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起来。高校应积极利用线下教育这个渠道,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讲座以及熟知网络舆情危害等专题演讲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同时配合线上活动,如青年大学习、开展线上答题等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积极的网络引导。最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高校可以利用新旧媒体交叉进行网络舆论引导,高校可以通过与新媒体进行深度合作、联动发展,构建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方式,在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过程中,立足学生情况发挥网络教育隐性功能,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寓教于乐,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帮助大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二)完善网络舆情监督程序

高校因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属于本地方的网络舆情监督程序。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充分运用数据技术进行信息的汇集、甄别和分类整理,对于特殊事件进行追踪关注,实时掌握特殊事件的发展状况;对于突发事件要进行第一时间的监测,控制其影响范围,引导舆论的走向。在舆情分析工作之中,数据技术能够对汇集整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要依托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敏感时间节点、社会重点领域、重大公共事件、重点人物进行专题分析,提前预判相关威胁变量,将潜在舆情波动压缩至可控范围。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需要针对前期的汇集、分析工作,制定详细的危机预警方案,在网络舆情事态严重时,做到有章可循、对症下药。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到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对网络舆情的第一处理权。各相关主体要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对危机预警方案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三)建立多方联动引导机制

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变化时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网络舆论的时代特征。建立健全政府、媒体、高校和大学生群体的多方联动引导机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识别各类虚假错误信息的能力,增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能力。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3]。政府通过加强管理,构建官方信息交流平台,保证各方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同时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管理,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媒体要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做好防守负面网络舆情的第一道防线。健全信息准入机制,提高筛选正确信息的能力,避免错误网络舆情传播,鉴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高校要发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直面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讨论分析网络舆情特征与走向,继而引导大学生形成一套信仰坚定、行之有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自主自觉增强防范化解外部风险的能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网络空间建设中,大学生群体要发挥其网络主体的作用,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培养正确健康的网络传播理念[4]。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