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探析

2024-01-06 05:15沈思圻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职业

沈思圻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一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就业存量及增量的双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以缓解就业压力。不可否认,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对其职业选择与职业准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对于大部分的毕业生来说,“慢就业”更多是其无法面对择业压力所采取的一种逃避行为。因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慢就业”现象原因,探求应对之策,以遏制“慢就业”现象的蔓延。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定义及其分类

所谓“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由之前的“毕业—就业”的行为模式转变为“毕业—经过相当长的就业探索期—再就业或待业”的模式。即放缓求职步伐、推迟就业时间,在毕业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暂时考察、游学,或反复应考等,依靠兼职或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而经历较长就业探索期的一种现象。具体来说,“慢就业”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三类:一是就业期望较高的“理想派”。这类高校毕业生期望找到同自己理想职业更加符合的工作。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会比较看重岗位、薪资待遇、工作地域、工作环境等,面对稍有不符合自身职业期待的岗位时,会继续观望下去,错过或流失就业机会,由就业被迫转为失业。二是没有就业方向,不能进行合理职业选择的“迷茫派”。这类毕业生的共同特点是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犹豫不决,难以作出最终的决定。三是就业积极性不高,甚至逃避就业的 “赖校族”[1]。这类大学生对于就业具有明显的逃避和抵触心理,惧怕被选择,以“慢就业”为借口,有目的性地延长求职时间,推迟就业过程,来逃避就业压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

(一)未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最为明显的是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趋向于功利化,即只重视眼前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及长远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对于选择的职业更加看重薪酬高低以及工作地域与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而并非结合自身理想信念与社会需要进行选择。

其次,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长辈的传统的就业观念也会影响着毕业生的选择,最突出的体现在对于“铁饭碗”工作的执着。毕业生开始对这些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有些甚至不惜“二战”“三战”,在这个过程中也错失许多合适的就业机会。

最后,从朋辈影响的层面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极易受到与自己经历相似、专业相同的人的影响。这种选择更多表现为一种盲目追随,即不考虑参照对象与自己实际状况差异,照搬照抄他人的就业选择。其结果往往是由于就业选择同自身实际能力不相适配,导致求职的一次又一次失败。

(二)职业规划不清晰

其一,主观方面,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较高中学习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内容更趋近于专业化。而部分高校大学生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学习的能力。对所学的专业,特别是专业所对应的将来从事的工作了解不够充分,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只停留于完成相关的任务要求之上,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势了解模糊,不能形成清晰明确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目标,甚至直至毕业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

其二,客观方面,大部分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选修课程,并且大部分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都偏重于理论说教。随着就业形式和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内容相较于实际更为滞后,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和就业能力水平提升的需求,这对于未进入社会进行实际职业训练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进入现实的求职阶段,面对真实的职业选择,更容易陷入迷茫的境地,不得不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

(三)角色转变准备不足

一方面,从心理准备的层面来看,部分高校大学生长期处于程序化、安定的校园环境之中,对于未知的工作环境产生一种抵触惧怕的情绪,对家长和学校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愿改变自己的学生身份,丧失择业、求职的主动性。不能主动去寻求就业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一种长期观望的状态,致使就业机会的流失,错过最佳的就业时期。另一方面,从综合行为能力准备的层面来看,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甚至是高校,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唯学分论,对于就业所需具备实践经历、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更多是采取一种忽视态度。而综合素质能力恰恰是用人单位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行为能力准备不足也是导致毕业生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策略

(一)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

第一,深化基层意识教育,加强就业政策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将“小我”对“大我”的贡献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自觉把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大我”的需要作为实现“小我”人生价值的优先考量[2]。加强对大学生成才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对毕业生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思想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并支持学生到广大基层和农村就业,做好相关就业政策的解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制度以及整体环境,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

第二,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及途径,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就业形势的变化方向及其发展规律,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知识的讲授之中,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就业典型,开展各种类型的优秀毕业生就业讲座、经验分享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树立“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职业理想与信念。

第三,构建家校合作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就业。学校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学培养单位和学工部门要做好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联系工作,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市场、就业政策的变化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与此同时,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切实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加强同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立符合学生个人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

(二)构建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做好新生入学职业生涯准备教育。深化其对所在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的正确认识,明确职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于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初步规划。

第二,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针对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与能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讲授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就业意识,适时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次来思考专业优势及作用,匹配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逐步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三,及时根据当年就业形势变化来指导毕业生求职。毕业前的择业阶段是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也是就业指导的关键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要基于就业市场形势,围绕具体的就业岗位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设定客观合理的求职预期。

(三)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就业能力

第一,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发展。高校在重视传授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的同时,也要发挥好“第二课堂”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实习、科技指导创新等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兴趣爱好,树立竞争优势,增强自信心与敢于自我展示的勇气,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在学习、生活以及求职过程可能遇到的挫折。

第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整合多方面的就业资源。改变以往企业仅仅作为人才单一需求者的情况,使其参与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可以采取“育训结合”的方式,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专业实训项目,既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得以提升,也能为企业输送一批高质量、高匹配度的优秀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三赢”。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