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乡村振兴中数字产业提供法治保障— —以开封市鼓楼区为例

2024-01-06 05:15王之琪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鼓楼区法治数字

王之琪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不断过渡到乡村社会,使得乡村社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关键措施和制度保障。目前河南省在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乡村农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一大考验,为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战果,开封市鼓楼区也积极探索着数字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一、鼓楼区乡村振兴中的数字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基础强,逐步开展乡村数字农业

开封市鼓楼区目前涉农街道办事处有两个,分别是仙人庄、南苑街道办事处,仙人庄涉农社区共9个,农户总数2737户,共计7950人;南苑涉农社区共9个,农户总数3174户,共计10788人。南苑街道下辖9个涉农社区的种植业集约化最强,耕地和园地总面积14265.246亩,有6个规模种植体,规模耕种面积达到3730亩,蔬菜瓜果种植业占地1430亩,园地2300亩,耕地面积10823.246亩,全部为旱地,对水养、浇灌的需求高。园地种植中,果园面积占地3370亩,苹果树302亩、梨树12亩、葡萄藤70亩、桃树2234亩,是全区乃至全市的蔬果“大仓库”,每年因种植创收超2000万,是数字产业转型升级的温床。

(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涉农街道5G覆盖率达到95%,4G覆盖率达到100%。在2022年度五星支部创建中,鼓楼区18个涉农社区光纤入户100%覆盖,宽带家装普及率超过85%,鼓楼区数字化乡村发展已经有足够的受众,为发展乡村振兴数字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其中,仙人庄街道办事处何楼社区发展蔬菜种植新业态,新建蔬菜大棚监控系统安装在即,落成后采取先下订单,实行居民网上订购与产地直销直送的产品销售模式,客户还可以通过软件查看自己的蔬菜生长情况,吸引了不少媒体、投资商关注。

(三)依托物联网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

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益的数字技术产品、信息终端、АPP的出现与创新发展,为乡村特色农业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南苑街道丰收岗社区利用强大的数字技术、物流网体系,建立了蔬菜种植、浇灌和售卖一条龙,立志培育一个“盒马村”。刘寺社区和小王屯社区依托政策扶持,在争创四星支部成功后,利用区、街道两级提供的财政支持,开启了本村的数字农业转型。其中,丰收岗社区正计划引进的农业数据遥控终端,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使用传感器对本村163亩蔬菜大棚进行温湿度与土地质量实时监测。上有智慧农业全方位把控质量,下有吉祥物流园渠道精准对接。刘寺社区因紧邻华夏大道、310国道的特殊地理位置,社区周围有众多物流资源,适于打造网络直播“孵化地”。2023年刘寺社区工作计划中就特别强调待本村盛产的“鲁蒙一号”桃子落地后,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本村致富能手“桃王袁”现场直播农产品采摘全过程,打造本土知名IP,加强村民的参与感、体验感。与此同时,利用“技能河南,人人持证”政策支持,为本村农户开展电商直播培训,让农民也变成农产品的网络销售者,利用新型传媒技术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二、乡村数字产业发展面临的法治困境

(一)公共法律服务人才资源短缺

涉农社区远离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偏远,内生动力不足。本社区法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且回村挂职积极性不强。受市场、地域等因素影响,城乡法律服务队伍配置失衡,部分偏远乡镇、农村法律服务人员资源相当匮乏,此前开展的“一村一法律顾问”推行起来难度较大。真正到村发挥作用、参与了解村情村务的法律从业人员很少,严重降低了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无法真正高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法律问题。

(二)法律服务人员水平有限,无法应对数字产业转型需求

发展数字农业会遇到许多不常见的法律难题,例如数字农业实时监测范围期间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互联网交易时蔬“退换货”的时效性纠纷等,都需要有一定法律基础的从业人员,但是目前乡村配置的法律联络员往往是由本村“两委班子”成员之一兼任,有基层矛盾调解经验,但是面对法律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储备。

三、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的法治建设路径

(一)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巩固提升网络帮扶成效

拓宽联络途径,结合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数字农业的动态监测和帮扶,优化完善网格化法治社区措施。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保障“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强法律顾问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村(社区)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运用网格管理模式,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基层检察机关在偏远的乡镇、街道建立对点联络站,深入一线协助村(社区)内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就地化解村内发生的法律难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握“枫桥经验”的内涵,学习贯彻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建立控制严密的防范网络,为鼓楼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二)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打造具有法律素养的专业团队

目前,鼓楼区南苑街道工业园区实现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创新开展农产品电商发展新模式,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和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配备并切实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强化经费保障,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升级。建立法治队伍管理、培训、保障、激励机制,推动将专职“法治宣传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让法律宣传“进园区、下社区、走街道”,真正走到群众中间。与此同时,加大“涉农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协同高校开展“理论+实践”双重培养机制,拓展送法下乡活动,鼓励在校法科学生走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本地双一流高校的人才优势,在实践中运用法学知识解决乡村“纠纷调解”难题,有效填补基层法律人才队伍空白。

(三)加强各机关协同治理,提高决策科学性、可行性

运用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等形式,对平安建设、执法办案中发现的常态化数字产业发展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建议,联合互联网专业人士为数字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在充分考察市场和村情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选择乡村特色数字产业予以发展,通过法律规定保障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抗风险能力,确保扶持政策运行落地,不仅能使乡村经济迅速发展,也能使得转型成功的数字化产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推动乡村自治,加强培养乡村法治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法治作为善治和共治,为公民、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通过自我协商、平等对话、参与社会治理、依法解决社会问题留出了广阔空间。村两委积极召开村民集体大会制定本村村规民约,报区县、乡镇备案。成立村民自治机构,如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村内各机构统筹协调、有序运行。农村通过村民自治机构,充分尊重村民们的发言权,有效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

党建是一块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建设高标准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一站式解决烦心事。全体村民党员积极亮身份、亮职责,主动接受监督,打造网上党建平台,做到“离家不离党”。党员积极参与村务治理全过程,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村集体发展贡献攻坚力量。

猜你喜欢
鼓楼区法治数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答数字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数字看G20
浓墨淡彩總相宜——南京鼓楼区城市规划展览馆纪略
福州市鼓楼区楼宇经济的空间分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