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2024-01-06 05:15刚根白嘎拉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刚根白嘎拉

回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较为和谐共处的阶段是原始文明时期。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工业革命。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占领了统治地位。随后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开始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中国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理解践行党的思想理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在马克思看来,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形成了有机的共同体[1]。但是当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时,自然会以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比如自然灾害等。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尊重和服从自然法则,慎重地利用自然所赐予的宝贵资源,才能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延续了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观

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都根据当时的国情,提出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实施植树造林防沙的工程,对改善沙漠化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同时还重视水土流失的危害,为治理土地土壤问题积淀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意识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制度与法律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等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恶化严峻,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胡锦涛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这些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给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阐释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能够生存繁衍的必要因素。自然界一旦被破坏,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将会受到损害。从根本上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唯利是图之心和肆意妄为的行动,改变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但也并非退回以自然为中心的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断章取义地反对发展,而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渗透。既要肯定人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开发和正确使用,同样不能忽视自然对人的反哺与反噬,两者需要和平共存。自然科学以生动的方式描绘了自然世界的无限发展的图景,解释了生产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驱动力,指出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山清水秀,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因为山清水秀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2]。这清晰且深入地解读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生态环境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生态价值,二是其社会价值。要实现这两者的和谐共存,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过去,我们过于专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采取了低效率高能耗的经济模式,导致严重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绿色发展则是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经济发展在不超过生态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摈弃短视的功利性,使之与生态环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帮助人民群众形成保护环境的新思维方式和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方式,并为子孙后代提供“绿色银行”。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着重指出,我们需要坚持以生态造福民众、生态服务民众、生态为了民众的原则,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创造出优良的生态环境,提供高品质且价格亲民的产品,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的富裕,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生态文明并非易事,需要全体公众的参与和协力,及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整合,从而使所有人享受其益处。新时代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全民节约,鼓励人们积极投身环保,号召社会大众用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每个人都应扮演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保护者的角色,同时也是见证者、受惠者。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必须明白,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了一个生命的共同体”[3]。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不复存在,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生态失衡的问题依然很严峻。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就像一局棋,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既要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部分的情况[4]。习近平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分割式治理,要由系统的思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进行协调保护与综合修复,保障好自然资源,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明确指出,只有在全面的制度保护下,环境保护才能顺利进行。环保的长期发展主要依赖制度从基础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大型且复杂的体系,如果要将其制度化,必须设立相对应的责任监管体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体上包括三类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具体性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故意破坏环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各种违法行为而建立的法律法规,要做到高度完善、系统,使各类有损于生态环境的大小行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问责追责。三是根据现实,针对不同生态环境问题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种具体性的保护制度和修复制度,而且在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修复制度之间的协同性、互补性。为此,为了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立场,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全球化是历史趋势。全球公民和中国人民群众都向往一个健康的环境,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同时也关乎于我们人类的前程。因此,各个国家都无法无动于衷,不能只考虑自身,而是应当同舟共济,共同进发。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的繁荣推动世界繁荣,世界繁荣又将惠及中国”的原则,争取实现全球公雅的愿景。主张所有国家都应该秉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推动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也设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以提高国家的贡献度,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挑战,展示了大国的风范,并从全球的角度规划生态治理。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来实现互通。一起寻找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提出全球协同发展的理念,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美丽”一词是在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增加“美丽”一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增加了新的活力。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需要把经济生产与人的行为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给生态环境留有一定的恢复空间,让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取之不尽,用之有余的宝库。实现美丽中国梦,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它以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有序并稳步的方式推动生态建设,体现了中国的智慧。中国生态文明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转折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加强沙漠化综合防治,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种草、节约物质和能量资源,减少环境有害物和废弃垃圾、治水兴利、强化安全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打造绿色清洁的美丽中国。

(二)有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明确表示,全人类共享一颗星球,生活在历史过去与现实现状交错的时间空间当中,我们的命运越来越密切相连,相互依存。在目前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森林资源逐日减少、淡水短缺,以及生物物种面临的快速灭绝等多重问题下,各国应积极行动,承担起应当有的责任,而非把问题推诿他人。我国积极地参加全球环境治理,对世界共享了我国的经验,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共同的努力,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面对和合理解决环境危机。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