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统一

2024-01-06 05:15李佳荣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客体生产力

李佳荣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指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即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有用性。真理尺度是指实践过程必须按照实践客体的客观规律进行,必须按照客体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价值尺度则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身需要和目的的尺度。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同时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例如建造房屋,我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规则,需要在一系列的客观规律的框架内规范进行。但同时房屋的建造是为了人类的居住使用,就必须考虑到采光、通风等情况,这样才能建造出安全稳固又适宜人们居住的房屋。若无法同时满足,则会成为一次失败的实践,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蕴含的真理尺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坚持客体性原则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原则,外在尺度,是主体趋向于客体。客体性原则即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要符合实践客体的客观规律和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符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遵循了客观性原则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决议》正式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为解决这一矛盾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那么,发展生产力为何一定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生产力在教科书上给出的定义是主体改造自然的能力。基本上从自然关系理解,但是没有加入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应被理解成为人们的共同的劳动活动方式,其中不应该少了人们的社会关系。所以,要想提高生产力必须要扩大人们的生产交往活动,纵观历史发展,世界上哪一次的工业革命不是在不断扩大的社会化的生产活动中推动的。人类社会只有在不断推进分工和交换的普遍化中,促进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生产力才会得到提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蕴统一性原则

真理尺度的统一性原则即指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虽不相似,各有不同,但是必须要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即真理的一元性。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现实层面出发,一方面不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曾经在苏联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尝试,但是由于高度指令性,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十分束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高,缺少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没能促进人们的分工和交换,也就无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由于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也不能够提前就用到未来社会的经济手段,这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极为不符的。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也不能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表现出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就会面临无比尖锐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为劳动的异化使社会贫富差距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拉越大。这也与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完全不同,如若选择这样的生产方式只会偏离航向,离社会主义发展的初衷与目的越来越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蕴含的价值尺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

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而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则对社会发展起着绝对性作用。生产力三要素包含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面对当时社会最客观的现实面前,唯有变革经济体制才能发展生产力,而唯有人民群众才能够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经济体制变革。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归实践当中,因此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1980年,我国最早的深圳经济特区设立,这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摸索共同努力下的一次重大尝试,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会有改革的一次次成功。因此,经济体制的变革凸显了人民性,人民在实践中推进,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纠正。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彰显了人民的目的性

一方面,经济体制的变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科学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消灭贫穷。我们必须了解到人民是价值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享有者,人民富裕是我们实践的最终目的,分好蛋糕的前提是做大蛋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是通往最终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是从我国最根本的人民立场出发的。另一方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并非只是存在于理论中,并不是马克思出于对无产阶级的同情而给与的期许,它是根据客观规律给出的科学结论,是由于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建立从空想变为了科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实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的实现以遵循真理尺度为前提

在实践中,价值尺度的实现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求和目的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实践则是一个成功的实践。任何实践想要获得成功就一定是遵循了相关的客观规律,否则成功了也只是偶然。放眼国际社会,列宁本想在十月革命之后依然沿用之前取得成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他在正确估计了当下的形式已与之不相符,从当下俄国的国情实际出发,颁布了新经济政策,稳固了社会生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变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实践中,必须要从客体向度而非主体向度去理解,遵循一系列的社会发展的外在尺度,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归根结底就是只有从现实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越性体现出来。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第一,相互制约。一方面,认识指导实践,人们对于真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水平,从而制约价值尺度的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是因为片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最终走向灭亡。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尺度也制约着真理尺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没有跳脱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第二,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推动价值的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正是因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实践更能适应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再继续促进两个尺度的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也会推动真理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理解成手段,价值尺度则为目的。在借助手段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一些经济特区的建立使得贫富差距变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就业教育问题等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在实践中对于问题的解决会使我们加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也会让我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去探寻真理。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真理尺度与实践尺度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包含着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的真理尺度,体现着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与客观性,也包含着从人民立场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尺度,体现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也应当始终坚持两个尺度的辩证统一,才能够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客体生产力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