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研究

2024-01-06 05:15金雪峰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金雪峰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民族团结的功能性作用日益显著,如何加快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整体谋划,精准出击。学校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教育对象是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正面临着急剧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大挑战,所以应作为重点培养阶段。在此时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能够巩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和时代重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中华儿女向心力、凝集力的体现,是向外展示的中华民族最强音,所以如何呈现出一主多元的意识形态局面是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难点,也是全国教育 关注的热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学实体,有着极其特殊的实践功能与价值,所以应积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责任。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动荡,在分分合合的磨砺中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1]。但是大学生对这种认同往往是基于个人实践的理解,由于大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还处于雏形时期,所以会出现由于理解不够而导致认同不坚定的情况。所以,在大学阶段就开始相应的专门课程或者内容渗透学习,将大学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深度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课程不同角度去接触相关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掌握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今时代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内容,勇于承担使命,弘扬中国精神。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的困境

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大学教育更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融汇和整合。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引领下,结合民族教育的特色内容,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尚不完善,反思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步。

(一)教学内容模糊化

当前,民族地区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着内容模糊化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就是没有一本完整的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教材系列。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偏向于政治领域,所以教育的载体大部分交给了各学段的思政课,但是思政课有自己的内容需要学生学习,无法大篇幅地涉及其他内容,不能完全承担起传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导致学科知识分化严重,无法明确侧重点,内容理解不清晰。其次,确定“讲什么”“怎么讲”“在哪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难点,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将其融入教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编撰教材的灵魂,没有灵魂也就完不成培育任务,也撑不起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使命。

(二)教学体系分割化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一体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各自为政,课程内容分割情况明显,没有由浅入深的教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等。从纵向顺序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要以德育课教师讲授为主,只注重浅显的情感方面。对于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不重视,所以无法将情感和认知联系起来,达到培育的效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强调整体性,一方面需要专门课程,另一方面需要以历史、思政等各学科加以辅助,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约束,还无法到达这种水平,任重而道远。

(三)教育方式无序化

教育方式上,如何更好地针对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按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和完善是一个重难点问题。目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没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体系,这就导致教育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导致学生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连贯、不清晰,针对不同阶段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所以无法形成相互贯通、有序衔接的教育体系。其次,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于僵硬化,只局限在课堂中,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除了课堂以外很难在休息休闲时接触到相关内容,教育方式固态,缺乏生活气息,形式化现象严重,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从心底里认同这一理念。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导致教师的专业性程度不高,自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够,无法有效有趣地完成课堂教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了新的时代命题。显而易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被国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是主阵地,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需要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把教育抓实做细。

(一)多元统一打造专属课程

要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大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健全相关课程体系,打造独特完善的教材,要聚焦教材内容,全面考虑,在科学可持续的基础上,坚决抵制狭隘的民族观,将学生的真实需求放在教育第一位。将本民族特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孕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在克服认识局限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多了解国家其他地区、民族的基本概况,加深认知,培养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其次,要建设独立课程并配以其他学科渗透,教材是载体,课程是阵地。大力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从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二)由浅入深构建教育体系

民族地区应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民族学校办学特色目标有机结合[2],并且在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一体化的建设,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属于系统构建,而系统观念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所以要从纵横两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从纵向来看,要深刻认识各学段学生的特性。在培育中,将知识的获得变为情感的积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地铸牢。从横向来看,要明确学校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主体明确化,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同的任务,以学校为轴,辐射社会各领域。学校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学校教育始终是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的,并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所以说,要构建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

(三)循序渐进完善教育方式

要明确教育方式,达到更好的培育效果。师资方面,要构建以点带面,模仿“先富带后富”的方式,通过外出培训、校内培训等形式,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主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教学,再通过他们这个“点”带动整个学校的“面”,先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民族地区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基于多元的文化背景,可以多展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展开蒙古族“搏克”摔跤活动,通过活动认识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充分运用民族地区丰富文化资源,让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全学校营造起良好的氛围。其次,要挖掘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来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教师应把握好网络内容的尺度,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启发性、思辨性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去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才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主题,将指引新时代青年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校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情感认同,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