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

2024-01-06 05:15王志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人机资本主义工人

王志

步入工业4.0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为了抢占科技发展高地,均致力于智能机器的研发应用。我国也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先后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不仅应看到智能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要看到由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这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确立

马克思并不是抽象的谈论机器,而是将机器置于当时的生产方式下对此进行考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方式可划分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两个历史阶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为机器”[1]。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分工是其首要特点。随着分工逐步走向专门化和扩大化,劳动工具也日益分化,这为机器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到了工场手工业后期,生产工具高度专门化,机器应运而生,同时机器大工业这种与机器更为适合的组织方式得以确立并发展起来。

所谓资本,其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促使机器与资本相结合,这是机器得到快速发展以及大工业得到确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机器大工业体系下,机器成为固定资本而存在,成为资本统治的工具,最终目的是为资本服务,隶属于资本的代言人——资本家。

二、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下的困境

机器(体系)被形塑为固定资本,意味着人的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发展到新的高度,与之相应,工人与机器的矛盾愈演愈烈,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原本提高生产力的“帮手”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机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对立的困境。

(一)工人的劳动时间被不断延长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将极力剥削压榨工人,缩短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尽可能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此外,机器在使用时必然面临一定的损耗,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若机器在不使用时造成损耗,这就是对机器最大的浪费。因此,资本家会尽可能地让机器与工人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机器还面临着由于自身的竞争导致的无形损耗,资本家通过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进一步延长,使得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进一步降低。

(二)工人的劳动强度被不断提高

劳动时间的不断延长给工人的肉体和精神都带来严重伤害,引发了工人的反抗。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以便榨取持续的使用价值,资产者开始出台限制工作日时长的法律。为了挽救由于工作时长的减少而损失的剩余价值,必然要通过提高劳动速度和强度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当工作日缩短且一定的状况下,资本家便改进生产工具,通过缩短机器的再生产周期,相对延长资本增殖所需要的剩余劳动时间。改进后的机器生产速度变快,工人在“看管”机器时注意力要更加集中,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不断加大。马克思指出,“随着机器的进步和机器工人这一特殊类别工人的经验积累,劳动的速度,从而劳动的强度,自然也会增加”[1]。

(三)“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得主客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的熟练程度对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人尚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面对庞大的机器体系,工人站在机器旁成了机器工作的“看管者”,人与机器之间的主客地位发生倒置。同时,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使得工人变成流水线的一个“零件”,充分阻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工人来说,异己的劳动使得工人在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2]。

三、“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蕴含的解放力量

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不仅对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展开批判,而且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解放力量。

(一)机器的应用诞生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机器大工业体系越成熟,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程度越深,这在很大程度了激发了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加快了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进程,为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阶级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机器的产生一开始是为了超越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力,随着机器的不断改进,这个矛头又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资产阶级正在自掘坟墓。无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在一次次反抗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让资产阶级灭亡成为可能。

(二)机器的应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使机器丧失了中立性,成为剥削压榨工人的力量。当工人不再容忍机器的应用带来的负面后果时,采取的做法是用暴力捣毁机器、砸毁工厂这种原始的反抗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本身并不是造成工人困境的根源,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才是导致工人受到剥削和压榨的真正元凶。因此,要使工人的困境得到解决,就必须变革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让人们从私有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传统私有制生产关系条件下作为资本工具的机器将不复存在,机器被赋予的资本属性得以消除,机器的社会性质从为资本家服务转变为为人类服务。在机器的共产主义应用下,机器将成为帮助解放的最佳生产工具,人真正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马克思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蓬勃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早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马克思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对当今我们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处理机器与人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构建和谐的人机关系

机器本身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必然要符合人类的发展利益。步入信息时代,人与机器之间已经向相对和谐的人机关系发展,表现在机器不仅促进劳动力的解放,而且生产的产品也更具个性化,使得人的众多需求得到满足。人与机器的关系实际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确保人的主体性地位,防范和杜绝人机关系的主客倒置,就要以“人是目的”为导向构建“人与机器和谐共生”的人机关系。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改善人类福祉为目标,努力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效应,加强算法分析中的情感关怀,尽量规避人机关系发展可能对人类福祉产生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人机共生的和谐愿景。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诉诸于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分析机器时,并不是抽象地谈论机器,而是将机器置于当时的生产方式下批判地看待机器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同样,我们在分析人工智能时,也需要从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关系的出发,看到应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背景,让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服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制度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国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无论其技术有多先进,我们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规避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风险。

猜你喜欢
人机资本主义工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人机“翻译员”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