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对策

2024-01-06 05:15赵阿茹汗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协同育人

赵阿茹汗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课程。思政课协同育人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是指对高校思政课通过协同合作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行建设。建设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好思政课,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但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我们深入分析并且有效应对,进而充分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质量和实效。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对协同育人不够了解

教师务必要了解思政课协同育人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要求。目前,部分教师不了解协同育人,没有办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协同育人方面的培训。

(二)协同育人内容衔接不够畅通

各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须有效衔接,这是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要求。目前,部分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内容之间有着界限模糊和重复等问题。因而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要做好内容衔接,使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三)协同育人方法不够创新

课堂教授与课外实践联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方法。但部分教师更多倾向于课堂讲授而忽略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就把教学局限在了课堂范围内,导致了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无法扩展。对思政课教学与其他社会机构协作形式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思政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实践的方式方法还不是很多。因此,要做好协同育人方法的创新工作。

(四)协同育人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评价是对一件事情或人物进行判断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科学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引和导向作用。评价的公平与否对于被评价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协同育人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评价机制比较缺乏、评价标准不太科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学校对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部分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师生的唯一方式。要想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就不应该只以成绩来评定,而是用多元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和思政课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和教师相信自己、提升自己。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协同教研机制缺乏

导致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无法有序发展的机制因素是缺乏协同教研机制。由于协同教研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无法有效地提升和发展。各阶段的思政课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方法和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没有跟紧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脚步,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和重要性的理解不到位。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有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1]。依据协同学理论,思想政治课需要建立协同教研机制,为思想政治课协同育人的更好发展做准备。可见协同教研机制的重要性。尽管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但是涉及到的和参加的教师仍是少数,很难满足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需求。

(二)忽视协同育人价值目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作用不可替代。但在部分学校、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看来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不太重要,一直处在辅修课的位置上。传统教育中忽视思政课的地位和价值的观念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展思政课协同育人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导致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匮乏;第二,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地看重本学段的教学,忽视各个学习阶段乃至各个学习阶段间的联系,导致了思政课的各个阶段独立且互不协同的问题,极大地影响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内容整合的能力不强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之间是有联系的。导致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的主要因素是各学习阶段的思政课教师的内容组织能力不强。因为各阶段的教师只对自己教的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熟悉,而对其他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不是很清楚,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太了解,对内容进行层次分配和整合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衔接的时候出现了简单堆砌的现象,并出现了内容衔接不畅的困境,导致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实效有限。

(四)教学方法创新动力不强

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动力且强不强会影响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不仅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活力,还能够使协同育人建设的方法进行改变,让其实际效果大大提升。创新的想法在思想政治上体现的尤为严重,产生这类问题主要是因为对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了解不足。这进一步阻碍了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既要纵向衔接又要聚焦核心素养

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目标是“教育学生立德树人、增强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2],这为协同育人建设提供了准确方位。除此之外,还因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既要坚持共同目标,也要重视不同的目标,使思政课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而非一味地统一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把握全局性的共同目标也要把握各阶段的要求,设立符合各学习阶段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合理化。纵向衔接、聚焦核心素养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通俗地说就是既要达到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又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需要梯度衔接联系实际生活

构建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建设不同的课程内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确保完整性,也不能忽略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优化,使各学习阶段的内容能够有效衔接。知识来源于生活,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从生活中来。因此要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要贴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枯燥乏味、抽象笼统的理论内容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分为两种,分别是通过编写教材和教师讲授。在编写教材时把理论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教材不再是枯燥乏味又抽象笼统的理论,而是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实际生活内容。教师讲授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把课程内容和热点时事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程内容生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并注重实效

要想充实课堂教学实践,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就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情况结合起来创新。除了创新教学内容外,还要拓宽教学空间,除了在教室里教授的理论内容外,还要实行课外的实践活动。最终要使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线上教学三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除此之外,还需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实效。高校思政课的受教对象是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因此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想发挥好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使教学方法与学情、教学目标相结合,反之就会跑偏,失去作用,变成没用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需要标准明确并侧重师生发展

要想走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评价方面的困境,就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创新改革。不能只用片面且传统的以成绩评价一切的方法,而更多的是重视师生发展,这是完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评价机制的措施。同时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评价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教师或者学生都需要注重过程,而非只注重结果。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方式,使对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更加科学。建立一套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政治立场、正直的人格等进行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养。而针对学生则建立符合各学习阶段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评价,主要是对必备品行、专业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评价。构建各学习阶段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需在明确各阶段的师生评价准则的条件下,加强各阶段师生之间的承接,以确保评价体系的连续性。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