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2024-01-06 05:15陈海鸣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思政

陈海鸣

高校教师应当将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巧妙地、适时地、自然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专业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科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课知识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实践并诠释新时代教育方针

坚持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这两者并非简单的加号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旨在遵循教学规律,坚守科学教育理念,更高层次地探索“教什么”和“怎样教”,以此培育和输送教育教学理念和价值。要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就必须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变革,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思路、壮大队伍、延伸载体、丰富内容、优化方法,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探索不同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交汇点和契合点,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实践养成中,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和各阶段,形成所有教师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育人元素,最终实现整体全面育人的局面。要实现课程思政,必须了解知识的产生、知识产生的源头和动因。在这三个环节中,必须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师的情怀和尊重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场所。要想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必须对人才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是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道德培育为核心的综合过程,旨在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无缝衔接。高校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和展开。长期以来,思政课教育和通识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这是由于通识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引导的意识所致,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就已经达到了“教书”的目标。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个人需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类进步等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以志向培养为核心。同时在学校层面上也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传承来实现价值引导。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是不可或缺的。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在新时代提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中,高校应当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建设内容,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结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与严肃的思想相统一,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涌现新经验、新理论和新规律,推动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这已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评测标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对策

(—)深刻领会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

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以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所谓“协同性”,是指在同一学科领域内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合力,达到育人效果最优化的一种状态。课程思政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以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主导,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或准备阶段,是一段极为宝贵的人生历程。大学阶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重视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大学阶段,教育目标是推动个体在道德、智力、身体、美学和劳动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因此,课程思政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更要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课程思政应当将道德教育置于课程目标的首位,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培养勤奋锻炼、情趣盎然、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二)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科专业课教师保持互动关系

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科专业课教师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业、文化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引导其学会做人、做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承担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大化,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重任,不断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和辅导,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是思政工作者中最活跃的一支队伍。教师应当积极与辅导员保持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关注,同时,对学生也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为问题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尊重其个性和需求。开展“成长导师与辅导员面对面”交流活动,有助于缓解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分割、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孤立等传统弊病,从而促进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通过政策制度的畅通和内涵式的发展路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技术革新和效能革命,使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育人主业之中。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领导,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促进辅导员内涵式转型,制定学历提升和职业晋升文件,畅通辅导员教师管理岗双线职业路径,激发辅导员职业活力。加强对高校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专兼职结合、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辅导员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计划,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短期集训营和长期督导的方式,加强辅导员的谈话沟通技能;通过利用辅导员工作室和线下沙龙这两个平台,加强党团班工作的指导和提升;以少数关键人物为支撑,带动绝大多数队伍,激发其活力,开展心理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技能的传帮带。

(三)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对于课程思政的推行,必须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因为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要充分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加以运用,这就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为了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专业课教师必须在深入理解各类学科的独特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设计。唯有打破学科思维的桎梏,将人才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首位,方能达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科内涵更加精深。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思政资源进行授课,为了突破传统专业课程教学的局限,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课程本身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时刻铭记着课程育人的根本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互融合,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行为和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让知识的传授更具温度。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会随之不同,文科学生更容易吸收文学元素,而理工科学生则更喜欢聆听故事;在本科生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广大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元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知识点紧密融合,注重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案例教学,同时兼顾各自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从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实现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

课程思政是一项涵盖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工程,旨在构建一个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为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改革机制,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制度支持,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监督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度设计为课程改进提供服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激励等保障机制,为专业课教学改革保驾护航。为了促进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充分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正在进行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以实现课程上的德育教育,让每个教师都注重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借鉴意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将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立德树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全面覆盖,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情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