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提升策略

2024-01-06 05:15庄婷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院校

庄婷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高度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难题。对此,必须要提出合理性对策,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高度重视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一)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国家不同,国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策略,策划颜色革命,而青年一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的对象,西方通过歪曲事实,渗透西方价值观,企图颠覆破坏我国制度。思政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判断与发展方向。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对我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到它是人民的正确选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发自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坚定不移承担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才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信念。

(二)思政课是造就一代代“有用人才”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作为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的核心课程,思政课责任重大。思政课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青少年学习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课程,具有极强的价值塑造和精神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培育起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热爱,教育引导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吸引力的因素

(一)多媒体教学对思政课堂的冲击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讲述人”“传播者”和“领导者”,学生是“配角”,是“被动接受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式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其快速、便捷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教师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众多渠道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受到冲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转变成平等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设计者”和“合作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则在课堂中容易出现吸引力低的状况。

(二)学生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

随着应试教育的盛行,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在当前大量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往往和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强调“适用”“够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专业课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很难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带来实际上的经济效益,导致对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在经济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就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等多维张力中来定位,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模式,这就决定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突出的实践性、鲜明应用性和明确的就业导向性,所以思政课的建设也必须适应与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但是纵观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与问题,不难发现,在授课中部分教师过度依赖课本,讲授内容以说教为主,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致使课堂乏味无趣;还有授课中缺乏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没有深入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导致教学理论过于抽象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思考。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

(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当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天都会收到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教师虽然使用了慕课、多媒体多样化的信息手段,但是主要还是采用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对知识的讲授更多依赖课本,把思政课简单地视为知识的传递,为教学而教学,只求学生记住所讲的内容,而不关注学生对问题有没有理解接受;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缺乏问题导向,导致思政课教学进入“死胡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吸引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综合素养

思政课是否具有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改变思政课教学现状,就要切实落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不断强化对思政课的认识,明确思政课在育人中的重要意义,带领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剖析社会热点,以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不断强化思政课说服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在教学方面增加魅力。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理论的魅力感染学生,并在授课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2]。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培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特质,要将灌输型话语转为对话型话语,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带有生活味的教学话语,在互动中循循善诱,为学生解疑答惑,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使学生对所讲内容能人脑、人心、人耳。

(二)以“两个注重”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部分高职生知识面广但粗浅,对理论基础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热情不高。要使这些学生对思政课讲授内容入脑、入心,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融入高职元素,突出高职特色。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真正地学懂、弄通思政课。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新闻案例式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使思政课堂“动”起来。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从“小切口”诠释大道理,要用好革命文物这些生动的素材,结合所在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讲到“五位一体”中经济、文化等方面,可以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体现“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或者带他们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升概论课的针对性。

注重信息化教学法运用。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思政课+互联网”的教育理念,既发挥好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又利用好信息技术快捷、高效等优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衔接模式。教师搭建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平台,充分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АPP等新媒体技术,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推动课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线上,答疑解惑又从线上延伸到生活,使“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支撑、同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又可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三)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遵循。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对接,依托“互联网+”远程互动试听交互设备建立远程互动教学平台,通过现场理论宣讲、实地参观调研、“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多种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校外,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加深了对课堂教学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争做时代栋梁之材。

针对吸引力低的问题,我们要多措并举探讨适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学生能“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真正让思政课课堂热起来、吸引力高起来。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