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

2024-01-06 05:15李佳侯莹莹毕长春明亮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毕业生

李佳 侯莹莹 毕长春 明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呈现发展迅猛的势头。结合实际情况而言,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较于理工科来说偏大,就业渠道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也是比较受限制。

党的二十大大报告明确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就要求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的16号文件更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是强调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然性[1]。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安排,积极召开会议研究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号召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信息平台,并在相关平台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信息,以此带动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但尤其在受疫情等影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本研究积极探索一体化育人模式,意在不断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效果及就业竞争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就业范围广阔的管理类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使他们真正掌握有实际意义的专业技能,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学生创新动力[2],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念,提升广大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2020年以来,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大规模趋势,在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0多万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更大,比2019年更是高出100多万人。灵活就业作为经济新常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就业方向为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但是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就业形势与以往相比并不乐观,求职竞争仍非常激烈,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呈现同质化现象,应用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区分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差、灵活适应性差、大材小用、就业质量低等问题随之显现。

二、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

在学生层面,一方面,就业态度呈现消极的势头,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当前多数大学生对就业态度不积极,就业心态不端正,错误的认识就业问题,不能正确地作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发展方向模糊,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就业实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缺乏重视,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关于就业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高校的实习就业服务、企业的资金援助,不能很好地进行自身就业的规划,缺乏内在的就业动力。此外,实践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对职业准备不充分等就业力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高校层面,一方面,课程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目前,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太过注重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增强对专业、就业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专业就业类课程过度依赖、取材于传统的教学思路、框架和模式,知识更新缓慢,学生难以在课程中掌握到就业所需的知识以及培养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也存在过度重视专业知识而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育,导致课程教育效果在逐渐地降低。另一方面,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素质无法有效衔接。

在企业层面,缺乏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不强,不能与高校进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战略合作培养人才思维。一体化育人模式即统筹兼顾培养模式有利于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就业数量与质量。但事实上,校企合作存在需求不对称、毕业生替代性强、流动性强等问题,抑制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使企业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财富将毕业生培养为所需的人才。即便在实习平台上,企业也只是提供辅助性、事务性的岗位,对培养准毕业生专业素养、实务能力的帮助有限。

综上,造成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更多的是人才培养没有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此外高校毕业生落后的就业观念、不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的单一工作模式等因素均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瓶颈

目前应用型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外部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势必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也必须服务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输送符合需求的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从高等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等理念方面仔细思考,做好定位,调整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等不能与社会需求现状匹配的落后要素,使其与实际相符合。改革课堂授课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等内容,打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之间的连接通道。

就现实情况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不重视人才培养,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规律的实际运用,课堂讲授与实际课程上、专业设置上不能有效衔接。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遵循学科专业发展等发展规律,培养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进行区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发展规律背景下,调整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但就目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专业教育发展不能够及时与社会接轨,不能保证输送人才的质量,普遍来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学生关于毕业就业选择单一,所以在毕业生毕业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时,没能较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反而加剧了就业难度。

归根结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结合现代的时代发展背景,在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制定与现行社会发展规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改进培养方案,多方向多途径开展教学,加快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培养理论基础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以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解决目前的就业难题。

四、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

只有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有效结合才能加速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更好地与企业进行对接,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意在促进高校与企业和校外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相互交流协同培养人才。

产学结合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建立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或实习,将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将企业中实际操作技能纳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真实的企业就业环境,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主体的作用,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两个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3],提高从业能力与素质;同时学生可以将在企业中了解到的人才技能等反馈给学校,提升专业授课精准度,提升针对性。

学研结合模式。学研结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研结合模式的主要方法是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课题等相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培养主体是实践型人才,但对于有提高科研素质的需求的学生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可以通过建立科研基地、综合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氛围,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性,学研结合模式可以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提升授课教师的科研水平。

产研结合模式。所谓产研结合模式即将高校科研与企业发展相结合,高校师生对企业中急需的技术或者产品进行研究,实现精准式研发设计,加强科研对企业的创新作用,提升学生平时对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加强认知。

产学研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作为一体化育人模式,更多的是结合专业办产业、以产业促进专业、依托专业更好地搞科研,做好科研促专业”的原则,走“一体化”人才培养之路。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等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强化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促进并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育人模式发展思路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向,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有前景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专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听取企业建议,修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细化专业方向,人才分流,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主攻方向,通过实训课程、专业实习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的技能,在此基础上精通一两门技术,拓宽方向,这样既能加强专业认知又能锻炼学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目前的技术更新发展速度特别快,作为大学生,学习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质量,保证就业率,就要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将创新意识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产学研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就业意识,促进学生在毕业后也能有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产学研一体育人模式,拓宽社会师资准入路径,促进各方教师资源优化配置[4]。高校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员工进校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做讲座,宣讲企业实际中遇到的趣事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与教师的交流沟通,教师也可以增强对企业的了解。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从企业发现需求,了解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将科研真正的“落地”,找到真正的科研难题,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也有利于教师提高。

第四,加强实训等课程企业化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管理就是在实训课程等实践环节,参考企业实际管理运营方式,引进企业生产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情境,练习真实的项目,这样学生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就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能更好的适应。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毕业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